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瞭望》周刊:宁波110个全球第一背后
2022-01-30 06:5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顾小立

  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数量位居全国非直辖市城市第一;累计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度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

  这是东海之滨的老牌制造之城宁波,在坚守实业发展上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宁波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上形成量质并存的集群效应与先发优势,其在梯度培育、政府对接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可供国内其他地方借鉴。宁波实践启示,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懂企业真有为,会有更多的优质企业,在更多的地方茁壮成长。

  始于专精 成于专精

  据了解,宁波18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全部超过70%,部分超过90%。一大批企业重点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在突破技术封锁与“卡脖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加的情况下,宁波的这些企业凭着硬核技术发展逆势上扬,成为当地加速对外开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力军。

  宁波市经信局副局长谷霞说,这些企业不搞大水漫灌、不去“见风使舵”,心无旁骛搞研发、踏踏实实搞制造,正是因为专与精,受到市场认可。

  “链”上有协同,“块”上显集聚,是宁波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另一重要特点。当地企业在横向发挥区块集聚效应、纵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宁波市北仑区经信局局长陈佩青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该区正逐步打造汽配行业顶尖企业区位集聚,“目前已打造拥有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生态集群,全面涵盖电机、车体、传动轴、内饰等汽车零配件产业链。”

  在产业链生态圈构建上,不少企业主动出击,依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业融合优势,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型为平台生态建设者。宁波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说,该企业通过建设“文器云”文具行业数字化平台,成立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伙伴企业整合和拓展,技术输出服务中小企业。

  九字箴言促星火燎原

  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企业,为什么能在宁波形成集群发展效应?

  宁波可供借鉴的发展举措,可以概括为“长起来”“走得快”“不怕摔”九个字。

  第一,梯度培育让潜力企业能一批接一批“长起来”。宁波每年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重点产业领域挖掘一批好苗子,滚动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进了培育库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宁波每年对入选满3年的培育库企业予以复核,对培育期内未达目标或不具备培育条件的企业予以清退。

  培育企业宁波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如在北仑区,每年纳入高成长培育计划的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的奖励。诚意还不只是给钱,鄞州区在浙江率先推出不分行业领域的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工匠型”人才在生活、医疗、安居、服务等方面优厚待遇,让人才政策红利应享尽享。

  第二,政府对接服务让企业“长起来”后“走得快”。宁波市副市长陈炳荣说,宁波市努力为企业做好三个对接:一是供需对接,“企业的需求提到哪,政府的‘桥梁’就搭到哪”;二是银企对接,宁波不少地方银行成立有“单项冠军事业部”“小巨人事业部”,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服务;三是产学对接,让每个高精制造产业背后,“至少有一个研究院予以支撑”。

  宁波一位民营企业董事长向记者回忆,企业一项拳头产品刚研发完成时,曾面临应用难和落地难。宁波市委一位领导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帮助企业牵线搭桥,甚至陪他一起“站在门口等客户”,令他非常感动。

  第三,要素保障让企业不仅能“走得快”,还能“不怕摔”。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中常面临的隐患。为破解融资难宁波设立总额1亿元的人才企业信贷风险池,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单家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的人才企业中长期贷款,发生实际损失的,经审核后由风险池承担80%的损失,让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都能吃下定心丸。

  为化解企业在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宁波专门推出了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对外宣传的规范化及防范虚假宣传两项法律服务产品,并承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服务费按照司法部门备案服务收费标准的50%计算。

  真懂企业真有为

  宁波实践表明,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由单点变多面、由盆景变风景,在我国更多的地区形成集聚生态,是有条件逐步做到的。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宁波的整体实践蕴藏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战略谋划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城市发展守定力。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制造业立市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制造业发展和布局上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在总体上保持紧盯实体经济不放的城市发展战略。

  第二,在产业部署上,眼观全局“下大棋”,避免产业同质化。宁波市受访干部告诉记者,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精尖产业的规划应当充分体现三要三不要:一是要长线意识、不要追短线。不因为市场、行业、热点的短期变化而转移产业注意力;二是要整体意识、不要“一叶障目”。不只看经济效益、不看生态效益,只顾受益者利益、不顾相关方利益;三是要大局意识、不要各搞一摊,不把自己置身于全国大市场之外,避免不同地区在相似产业上恶性竞争,避免城市之间、省际之间因产业高度同质化导致的过度内耗。

  第三,在日常工作上,真懂企业真有为,精准发力取实效。在采访中,宁波市经信局专门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专精特新企业典型案例分析。在这份案例分析里边,每个企业的核心产品、主要优势、创新之处、面临的困难和建议等都被工作人员分门别类、清晰明白地梳理出来。这种对企业下功夫摸透的态度,是宁波相关工作对接精准化的生动写照。

  一些本地企业,将这种精准化作为概括成三句顺口溜:有事共患难,没事不争利;有事解决问题,没事不放空炮;有事上门服务,没事不来打扰。

  尊重市场、有为政府,这是宁波硬核实力背后的密码。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瞭望》周刊:宁波110个全球第一背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1-30 06:56:00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顾小立

  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数量位居全国非直辖市城市第一;累计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度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10家。

  这是东海之滨的老牌制造之城宁波,在坚守实业发展上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宁波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上形成量质并存的集群效应与先发优势,其在梯度培育、政府对接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做法,可供国内其他地方借鉴。宁波实践启示,只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懂企业真有为,会有更多的优质企业,在更多的地方茁壮成长。

  始于专精 成于专精

  据了解,宁波18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全部超过70%,部分超过90%。一大批企业重点聚焦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在突破技术封锁与“卡脖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加的情况下,宁波的这些企业凭着硬核技术发展逆势上扬,成为当地加速对外开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力军。

  宁波市经信局副局长谷霞说,这些企业不搞大水漫灌、不去“见风使舵”,心无旁骛搞研发、踏踏实实搞制造,正是因为专与精,受到市场认可。

  “链”上有协同,“块”上显集聚,是宁波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另一重要特点。当地企业在横向发挥区块集聚效应、纵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宁波市北仑区经信局局长陈佩青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该区正逐步打造汽配行业顶尖企业区位集聚,“目前已打造拥有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生态集群,全面涵盖电机、车体、传动轴、内饰等汽车零配件产业链。”

  在产业链生态圈构建上,不少企业主动出击,依托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业融合优势,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型为平台生态建设者。宁波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说,该企业通过建设“文器云”文具行业数字化平台,成立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伙伴企业整合和拓展,技术输出服务中小企业。

  九字箴言促星火燎原

  专精特新与单项冠军企业,为什么能在宁波形成集群发展效应?

  宁波可供借鉴的发展举措,可以概括为“长起来”“走得快”“不怕摔”九个字。

  第一,梯度培育让潜力企业能一批接一批“长起来”。宁波每年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重点产业领域挖掘一批好苗子,滚动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进了培育库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宁波每年对入选满3年的培育库企业予以复核,对培育期内未达目标或不具备培育条件的企业予以清退。

  培育企业宁波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如在北仑区,每年纳入高成长培育计划的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的奖励。诚意还不只是给钱,鄞州区在浙江率先推出不分行业领域的实用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工匠型”人才在生活、医疗、安居、服务等方面优厚待遇,让人才政策红利应享尽享。

  第二,政府对接服务让企业“长起来”后“走得快”。宁波市副市长陈炳荣说,宁波市努力为企业做好三个对接:一是供需对接,“企业的需求提到哪,政府的‘桥梁’就搭到哪”;二是银企对接,宁波不少地方银行成立有“单项冠军事业部”“小巨人事业部”,为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服务;三是产学对接,让每个高精制造产业背后,“至少有一个研究院予以支撑”。

  宁波一位民营企业董事长向记者回忆,企业一项拳头产品刚研发完成时,曾面临应用难和落地难。宁波市委一位领导同志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帮助企业牵线搭桥,甚至陪他一起“站在门口等客户”,令他非常感动。

  第三,要素保障让企业不仅能“走得快”,还能“不怕摔”。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中常面临的隐患。为破解融资难宁波设立总额1亿元的人才企业信贷风险池,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单家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的人才企业中长期贷款,发生实际损失的,经审核后由风险池承担80%的损失,让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都能吃下定心丸。

  为化解企业在面对知识产权纠纷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宁波专门推出了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对外宣传的规范化及防范虚假宣传两项法律服务产品,并承诺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服务费按照司法部门备案服务收费标准的50%计算。

  真懂企业真有为

  宁波实践表明,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由单点变多面、由盆景变风景,在我国更多的地区形成集聚生态,是有条件逐步做到的。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宁波的整体实践蕴藏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战略谋划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城市发展守定力。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制造业立市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制造业发展和布局上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在总体上保持紧盯实体经济不放的城市发展战略。

  第二,在产业部署上,眼观全局“下大棋”,避免产业同质化。宁波市受访干部告诉记者,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精尖产业的规划应当充分体现三要三不要:一是要长线意识、不要追短线。不因为市场、行业、热点的短期变化而转移产业注意力;二是要整体意识、不要“一叶障目”。不只看经济效益、不看生态效益,只顾受益者利益、不顾相关方利益;三是要大局意识、不要各搞一摊,不把自己置身于全国大市场之外,避免不同地区在相似产业上恶性竞争,避免城市之间、省际之间因产业高度同质化导致的过度内耗。

  第三,在日常工作上,真懂企业真有为,精准发力取实效。在采访中,宁波市经信局专门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专精特新企业典型案例分析。在这份案例分析里边,每个企业的核心产品、主要优势、创新之处、面临的困难和建议等都被工作人员分门别类、清晰明白地梳理出来。这种对企业下功夫摸透的态度,是宁波相关工作对接精准化的生动写照。

  一些本地企业,将这种精准化作为概括成三句顺口溜:有事共患难,没事不争利;有事解决问题,没事不放空炮;有事上门服务,没事不来打扰。

  尊重市场、有为政府,这是宁波硬核实力背后的密码。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