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包”旗下自主品牌的滑雪板。
最近,北京冬奥会赛事正如火如荼进行。特别是“青蛙公主”谷爱凌的精彩表现,让滑雪这项小众运动走进大众视野,也让冰雪经济站上“C位”。
2月11日,记者来到宁波老牌外贸企业——宁波中包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包”)。新春伊始,这家深耕传统外贸近30年的“老司机”,正在面向国内外市场销售滑雪设备,朝着“双循环”进军。
“老外贸”开辟“新赛道”
“中包”是宁波最早布局滑雪业务的外贸企业之一。几年前,公司负责外销的毛经理在观看相关纪录片时,对滑雪这项极限挑战运动产生了兴趣,便萌生进军冷门赛道的念头。
“当时国内的滑雪产品制造商非常少。我们一边联系多年积累的工厂资源,一边组团去奥地利,‘打卡’知名滑雪胜地,结识更多合作伙伴。想到冬奥会要在中国举办,就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毛经理说。
如今,“中包”已拿下多家欧美滑雪场的合作,出售单板滑雪鞋、滑雪板、滑雪固定器等明星产品,还注册了Kitz和Krampus这两个自主品牌。去年,公司冲浪板和滑雪产品的出口额已接近150万美元。
在“墙外开花”的同时,冬奥会的东风还给内销添了把火——
“去年,我们国内市场的销售额翻了5-6倍,直到去年11月都有商家来询盘。在欧美,滑雪就像乒乓球在中国一样普及,市场已基本饱和;而在中国,滑雪还是新兴市场,有很大的商机!”毛经理说,火爆的行情,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
因此,公司打算在今年“双管齐下”,既要根据外贸客户需求组织货源,更要发挥先发优势,在海内外打响自主品牌。公司还“牵手”了来自张家口的滑雪护具品牌Lidakis,一起拓展销路。
“去年,我们推出了几款竞技型滑雪板,涉及一定的专业门槛。今年,我们估计国内许多家长都会考虑让孩子学滑雪,打算试水儿童滑雪产品,并推出适合初学者的入门款,向消费者‘种草’。”说起新年的小目标,毛经理充满信心。
“中包”公司生产的滑雪固定器。受访企业供图
滑雪装备在宁波是一门好生意吗?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毛经理们看到了“万亿级”的商机。
数据显示,全国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正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向全民普及。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春节前夕,中国知名跨境电商出口平台——速卖通上国产滑雪用品海外销量同比增长60%。过去一年,速卖通上国产滑雪用品商家数量增长了近50%。北至冰岛,南至智利,都有中国冰雪产业品牌的身影。
那么,作为制造业和外贸大市的宁波,能否发挥制造优势,在滑雪装备领域“弯道超车”?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的滑雪装备,主要包括滑雪服、滑雪板、滑雪杖、固定器、头盔、雪镜等。根据企查查数据,宁波至少有27家制造业企业从事滑雪相关设备,且几乎都有进出口业务——例如北仑的宁波茂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专注滑雪板制造10多年,为欧美和亚洲的十几个知名滑雪品牌做代工,还拥有加拿大的设计团队,以及自主品牌“Aspect”。
象山合力集团旗下的宁波曼切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滑雪板、风筝板等产品,拥有1.4万平方米的工厂和超过200名工人,计划在未来3年-5年建成年产40万片的滑雪板生产基地。
而作为贸易商的“中包”,其优势在于“由点及面”整合上下游资源。它拥有自己的塑料制品工厂,能够把握设备零部件的成本,还可以集结更多品类,给消费者选择的余地……
不过,宁波在滑雪设备制造方面并未形成产业集群,总体规模也不大,甚至尚有很大空白。究其原因,恐怕绕不开南方起步较晚的地域特征。
据企查查数据,全国“冰雪企业”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河北、山东、吉林等北方省份,光是哈尔滨就有高达4000余家,而浙江则排在10名开外。由于过去冰雪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江浙一带想“入行”成本会更高。
再加上较高的投入成本,也会无形间“劝退”一批远隔千里的商家。毛经理告诉记者,以滑雪板为例,每个尺寸的开模成本就高达6000元-7000元,万一销量不好就“打水漂”了,且大件物流成本高,使他们不得不把仓储放在离市场更近的张家口。
但冬奥会之后,中国的滑雪规模有望登上新的高峰,配套设施也会日益健全,一些对市场前景的担忧或将迎刃而解。而资本的纷纷入局,也在为这一“冷经济”注入“热资源”,点燃更多想象——自去年1月以来,以奥雪文化、极限之路、GOSKI等为代表的滑雪创业公司累计获得数千万元融资。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2月9日,A股市场共有15只冰雪产业概念股,包括雪人股份、探路者、豫园股份、中体产业等。
届时这一冰雪赛道,是否会涌现更多江浙玩家?我们拭目以待……
宁波晚报记者严瑾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