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冯瑄 徐卓蔚 吴冠夏
剖开断落的松木,指甲长的白色幼虫,在其间扭动,看得人心里发憷,王菊英却像孩童般高喊:“就是它,就是它,你们看,松墨天牛……”
笑声爽朗,一如午后的阳光洒在余姚梁弄镇高南村旁的片片青绿间。身着橘色制服的工人们,陆续从山上扛下一捆捆松枝和粗壮的死松木。
站在这样一堆松树的“残肢断臂”旁,王菊英知道,里面有她的“宝贝”。
“我们通过贝尔曼漏斗分离法,可以将致松树死亡的松材线虫分离出来……”说起虫子,这位余姚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滔滔不绝。
大学毕业后,经济林专业的王菊英被分配到余姚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20多年来,每周几乎有三四天,王菊英都“泡”在林子里——捉虫。
“可别小看这么一只虫,它引发的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检疫性病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松木一旦感染,只要40天时间,长了几十年的粗壮针叶就会变黄,然后干枯死亡……更可怕的是,它们一旦从松木里飞出,就会急速交配繁殖,那么死翘翘的松木就会从一棵变成一片!”
又是一年捉虫时。这个春天,王菊英和同事们又迎来最忙碌的时刻。因为,即将到来的四五月份,松木天牛们就要“蠢蠢欲动”了。
穿过一片竹林,王菊英顺手捡起一根树枝做拐,向松林走去。
那是又一座山,极陡。王菊英却如履平地,还不忘回头提醒同事:“小心铁丝网,不要挂到脸上!”
“这棵,先钻个5毫米小孔,然后把药瓶插进去,后面开个小口……”几近垂直的山道上,王菊英和同伴,陆续为松树们“打针”“挂水”。
动作干脆利落。只那么几分钟,眼前的数棵松树,根据粗细不同,或注入了单瓶药,或挂上了双瓶药。
“这个是松材线虫病的‘免疫针’,给松树注射后,能保证两到三年内不被天牛侵害。”王菊英边说边掏出手机,拍照,并将其上传至 “数字森防”APP上,“这样省里可以实时看到林区松树的药剂注射情况,能清晰地知道具体到哪棵树呢!”
午后时分,林间闷热难耐,偶尔,有风透进来。
窸窸窣窣间,有同伴不小心摔倒,接着,就听见“一看就知道你城里来的,哈哈哈……”
几十年来,这,已成为王菊英和同事们工作的常态。她打趣说:“工作健身两不误,别人都是要抽空才爬山,我们随时可以有呢!”
对于松林,王菊英有着特殊的情愫,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每每行走在林间,亲切的松香味总让她想起小时候采松针烧火的乐趣。
王菊英还试着用其他“法宝”来治理这种害虫,效果不错。“花绒寄甲是松墨天牛的天敌,利用花绒寄甲的寄生原理,可以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春花秋月。林子里的虫子换了一波又一波,王菊英也从小姑娘变成了“森林医生”。
治虫,守林,四季更迭,循环往复。4月,释放天敌花绒寄甲,5月,挂放松褐天牛诱捕器, 7-8月,竹螟调查……
“工作枯燥不枯燥,全看自己,你看,这满眼郁郁葱葱,这大片大片的青绿,让人陶醉!”
是的,生活可以不那么复杂,当微风轻拂脸颊,当山林柔软又安静,王菊英说,这就是她的全世界。
采访手记:
捉虫,护林,是情怀,更是初心
一双有力的脚,走遍每一片林,两只勤劳的手,与各类病虫“斗智斗勇”。这群与虫为伴的森防人,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阻止了一次次的森林灾害。
如今,余姚95.58万亩森林,病虫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去年,林区无公害防治率达98%,成灾率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永远在路上。这场悄无声息的“人虫大战”每年都在上演。“林长制实施后,我们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将纳入防灾救灾体系,就有人来防有人来管了。”采访当天的深夜,王菊英发来短信。
捉虫,护林,是情怀,更是初心。对“王菊英”们来说,除了要有专业技能,还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唯有这样,绿水青山才能恒久远,生态优美和百姓富裕才能和谐共振。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