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20年来首次修订,课程标准也是10年来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历时三年,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的智慧,完善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要求,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改革,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强调加强学段衔接。
具体在各门学科上有哪些大的变化呢?记者近日请宁波多位名师和教研专家进行了解读——
道德与法治
新增“学业质量” 凸显了“政治性”
郑乐安(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新版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是,首先,在现有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条目中,增加了“学业质量”版块,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进行了整体刻画和描述,充分体现了“以学定考、教考一体”的改革方向。
其次,“课程性质”从目前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修订为“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第三,“课程理念”增为五条,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强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知行合一。
第四,新课标首次明确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并分四学段一体化设定课程目标。
第五是“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语文
素养至上 融合为要 思维凸显
余文君(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
新版课程标准既有传承也有修正,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素养至上,关注“人”的发展。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内涵,细化到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融合为要,实现学段对接和学科整合。新课标首先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的关键节点,实现无缝对接。在内容和方式上,继承了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采用了“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形式,但是又不同于普通高中相对独立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段的“学习任务群”根据三个层面,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在每一个学段设置连贯的语文活动,螺旋上升,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其次关注学科融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层面,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要借助“研学”的方式,综合数学、科学和大语文的内容,实现多学科、跨媒介的自然融合。
三、思维凸显,培养理性的时代人。“思维”毫无疑问是语文新课标凸显的高频词。在核心素养的内涵表述、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都突出发展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在学段要求和内容方式上,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问题意识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这也正是新时代理性人才的关键素养。
罗树庚(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语文新课标呈现出文化浓、目标明、衔接紧、评价实的特点,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纲,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课标把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九年级四个学段学习目标贯通表述,加强了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增设了学业质量描述,四个学段要达成怎样的核心素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修订的一份纲领性文本。
数学
聚焦核心素养 创新课程变革
邵陈标(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副校长):
核心素养导向,是贯穿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主线,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三方面的变化。
一、确立课程育人导向,定位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通过数学的学习,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怎样才算具有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对核心素养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及其内涵做了具体描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设计结构化课程内容,实施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小学和初中数学包括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由原课标的四个主题变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旨在使学生整体理解数与数的运算,在形成符号意识的同时,发展运算能力。图形和几何部分特别强调几何直观,小学增加尺规作图。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重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每个领域的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在实施课程中,重视单元整体设计,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驱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专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新课标创新的内容。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状况,分四个学段描述具体标准,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并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潘小梅(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数学新课标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如在7~9年级统计与概率板块增加分布式计算、近似计算等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大数据的运用,进一步接轨现实世界。尤其是设立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数学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带动课程的综合实施,这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课标整体刻画课程内容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让中考命题评价有据可依,同时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针对各内容板块提出“教学提示”,并配备了若干具有时代性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这些案例理解“教什么”“怎样教”“教到怎样程度”。
英语
不变中“守正”,变化中“创新”
张文武 (省特级教师,海曙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对2011版课标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衔接,体现了“不变”中“守正”和“变化”中“创新”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延用并调整了课标架构。与2011版课标“四部分、一附录”相比,新版课标将整体架构调整为“六版块、一附录”;调整“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表述为“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原附录中的“评价方法与案例”调整到“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建议”,“课堂教学实例”调整为“教学案例”等。
二、呼应并拓展了课程内涵。新版课标在坚持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拓展了课程理念的内涵,增加了“核心素养统领、主题引领、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等新提法。
三、梳理并优化了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等角度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迭代优化。九年一贯英语课程分级体系,六要素整合的单元整合教学,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等都已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之中。
孙雅飞(市名教师,海曙区雅戈尔小学教科负责人):
除了突出课程的育人导向,新课标还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主题和语篇两大要素。课程内容六要素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有意义的语言学习过程必然是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展开的,学生在意义探究和主题建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最终获得素养的发展。
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建议,有不少创新之举。如,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活动,逐步获取和梳理知识,形成关联,尝试应用,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
探究实践教学 完善学段衔接
吴利文(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新版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明晰了学生在各个学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关注学习进阶的设计,从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两个维度描述了学习进阶的过程,让各个年段的教师都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阶段,并关注学习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关联性。新课标力图突破各年段科学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幼小、小初和初高中的衔接,把原来分开设置的小学科学课标和初中科学课标合二为一,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学段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明确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新提出的跨学科概念,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标针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设置了教学提示,包括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两方面,此外还细化了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
新课标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力图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动机,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和实践,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科技
关注“科”“技”并重 培育创新能力
费海明(正高级教师,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变成了“信息科技”,课程名称有了变化。同时,这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现一至九年级的全覆盖。这些变化,既彰显了义务教育课程群系统优化的国家顶层设计意志,又突显了信息科技课程呼应新时代,实践学科特质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课程易名,意在突显“科”与“技”的双重价值内涵。具体地说,“科”指的是科学精神与信息科技原理;“技”指的是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科”与“技”的并重,意在追求理性工具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增强自主可控的创新意识与使命感,发展原始创新能力,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学科内加以彰显,即“立技树人”。
新课标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与“经典永恒”。课标及时反映智能时代信息科技的变革与创新,更新课程内容,突显课程时代性。比如,在小学阶段夯实数据编码与生活算法等经典内容,在初中阶段导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技术,以分段、分层的思想实现进阶式的学习。
新课标既继承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又面向义教段学生的心智特点研制出具体目标,同时给出细致的学段评量标准,使核心素养可育、可测、可评。
体育与健康
课程的逻辑起点变了
张朝辉(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本次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占九年总课时比例的10%-11%,首次超外语,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数学的第三大主科。
我关注到,新课标最大变化在课程的逻辑起点上,即把课程逻辑起点从教学生外在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战术改变为培养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
基于新的课程逻辑起点,新课标中新增了三点:
1.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2.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3.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此外,新课标更强化了幼小衔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将在设计层面更加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这将让体育教育逐级下沉,帮助更多儿童建立起运动兴趣,提升运动参与度。
艺术
设置模块课程,提升综合素养
吴相撑(正高级教师、市名教师,宁波市第七中学教科室主任):
新课标把艺术课时的占比达到了9%~11%,体现了国家对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主要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聚焦核心素养,突出综合性。首次明确了艺术课程目标,即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艺术课程设置中,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融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凸显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功能。
二、创设学习模块,体现选择性。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设置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大内容模块。
三、注重内容衔接,提升发展性。把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整体设计是艺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如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幼儿园从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并与高中模块教学相衔接。与之对应的是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劳动
强化指导 实践育人
戴振锵(市名教师,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校长):
劳动新课标强化了对学校、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指导,突出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特征。具体为:
1.提出了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即劳动素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制定了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内容——“各学段劳动素养要求”,为学校、教师阶段性对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明了方向和评价指标,还附了具体的实施评价案例,非常好用。
2.指导学校、教师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来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结构。构建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有若干项目组成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方面强化了实践,推动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3.新增加的“劳动项目开发建议”、“劳动周设置建议”对学校劳动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劳动周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操作性强,非常实用。
现代金报丨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通讯员 刘晓洁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