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市统计局发布了一季度我市各区(县、市)“小考”成绩单,数据显示,鄞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1亿元,位居第一。镇海区以9.1%的增速位列我市各区(县、市)增速榜首。
从全省来看,这次,鄞州区一季度GDP总额成功反超余杭区,暂居全省第一。在今年一季度浙江GDP排名前20的县(市、区)中,宁波共有6地跻身前20,杭州也有7地入围,双双展现出了两地的经济实力。
鄞州第一、镇海增速最快
先看我市各区(县、市)“小考”成绩单。
去年年末,鄞州区仅以1.9亿元之差落在余杭区之后。而今年一季度,鄞州凭借5.6%的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40.1亿元,成功反超余杭区,是全市第一个经济总量突破600大关的地区,也是浙江省最强的区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季度鄞州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459.4亿元,增长4.8%,可以看出鄞州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
目前,鄞州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产业优势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季度鄞州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
服务业方面,鄞州区也发展较快。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6.2%和10.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9.5%,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8.0%,商品销售额增长24.6%。
北仑区和慈溪市分别以585.7亿元、547.1亿元的GDP,位居“榜眼”和“探花”,同时跻身全省前五。去年两地的GDP仅差3.3亿元,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北仑凭借6.8%的增速,将差距拉大至了38.6亿元。
一季度北仑区增速6.8%,是全市经济增速排在第二高的地区,北仑区辖区有港口优势,在一季度里港口贸易大幅增加,北仑区的临港产业、服装、模具等优势产业持续发力,拉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也是未来最有希望突破600亿元经济总量的地区。
海曙区、余姚市、镇海区的GDP处于300亿元挡位,位列全市“第二梯队”。与去年年末相比,这次海曙区凭借6%的增速超过了余姚市(2.2%),位居全市第四,不过从这次的数据来看,两地的“战况”十分胶着,仅差1.1亿元,看来接下来的三个季度里两地竞争较为激烈。
镇海区作为一季度经济增速最高的地区,达到了9.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01.79亿元排在全市第六位。
镇海区的领跑来自于自身工业领域高速发展。从产值看,一季度镇海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04亿元,增长45.9%,宁波市总量排名第3、增速排名第1,产值总量、产值增速均创近年来新高。从增加值看,镇海区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3.6%,宁波市总量排名第3、增速排名第1。
此外,奉化区、宁海县、江北区的经济总量在200亿元左右规模,象山县继续排在垫底位置。
“杭甬”两地占居榜单半壁江山
再看全省情况。
总的来看,这次“小考”前20名中,宁波有鄞州区、北仑区、慈溪市、余姚市、海曙区、镇海区等6地入围,杭州则有余杭区、上城区、滨江区、萧山区、拱墅区、西湖区、钱塘区共7地进入前20,“杭甬”两城相加共有13地上榜,占据榜单的半壁江山。
此外,绍兴有3地上榜、温州2地,金华、台州分别仅有义乌市、温岭市上榜,丽水、湖州、衢州、舟山、嘉兴则没有选手登场。
与去年年末相比,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的排名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一季度GDP超过600亿元大关的共有3地,分别是鄞州区640.1亿元、余杭区634.6亿元、上城区632.3亿元。
这次,鄞州区成功反超过余杭区5.5亿元,坐上了“浙江一哥”的位子。而受到行政区划的调整,余杭区的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634.6亿,或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余杭区的增速仅为1.5%,未达到全省增速的及格线(5.1%)。
上城区紧随其后一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632.3亿元,距离余杭区和鄞州区的经济总量差距不足10亿元,看来,鄞州区要想坐稳“浙江”一哥的位子,后续还需加大马力。
北仑区、慈溪市、滨江区、西湖区、萧山区、拱墅区、柯桥区包揽第4名至第10名,它们的GDP总量位于4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
其中,滨江区和西湖区GDP总量相近,分别达522亿元、515亿元。不同的是,滨江区保持高速增长,6.4%的增速仅低于杭州市的临安区(7.9%)。
一季度,滨江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11.2%;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分别增长11.7%、9.9%和12.2%。而西湖区3.6%的增速则低于杭州平均增长水平(4%)。
GDP总量第11名至第20名,依次是义乌市、诸暨市、乐清市、海曙区、余姚市、鹿城区、镇海区、温岭市、钱塘区、越城区。
去年年末位居第20名的海宁市,今年一季度则跌出榜单,被越城区所取代。不过两地差距不足2亿元。
尽管一季度“小考”已经结束,但在余下的3个季度里,各地将如何大展身手,年末的“成绩单”名次是否会产生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