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程 董惊鸿 通讯员 葛豪
“看到啦!看到啦!小小‘读书郎’回家啦!”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两只“特殊”的大凤头燕鸥后,浙江自然博物院工作人员严志文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同事范忠勇,“根据目前观测,它们的状况一切正常,请您放心。”
虽然大凤头燕鸥“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对于范忠勇和严志文这两位多年研究燕鸥的人来说,看到它们只是一件寻常事。为什么这几只燕鸥的归来会让他们格外激动?为什么叫它们“读书郎”?
带着这些疑问,昨天早上,记者乘船向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铁墩岛进发。此行的目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基地。风雨中的航船,颠簸加剧,但是带着对特殊“游子”和与之混群而生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向往和期待,两个小时的航程并不遥远。
一路上,保护区工作人员丁鹏向记者讲述了“神话之鸟”和它们的家园故事。1861年,中华凤头燕鸥首次被发现记录。从1937年被记录后,到2000年以前,它们普遍被认为已经绝种。因其稀少神秘,专家学者称之为“神话之鸟”。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150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去年“晋升”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神话之鸟”。
2013年,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和恢复监测项目在岛上开展,丁鹏是第一批上岛的工作人员之一,当年成功招引中华凤头燕鸥;2017年,保护区开始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从4月到8月监测燕鸥群的繁殖全过程;2020年,“中华凤头燕鸥监测与保护研究基地”在中铁墩屿正式挂牌。“从2013年开始到去年,韭山列岛繁殖地已成功孵化、繁殖出近115只中华凤头燕鸥,占全球各繁殖地总量的80%左右。”
听得意犹未尽之时,航船靠岸。登岛之后,严志文首先拿出一张照片。“你看它的背上鼓鼓的,背着一个东西,像不像一个‘小书包’?远远看它,像不像一个‘读书郎’?”严志文指着照片笑着告诉记者,“它们可是刚刚从南洋留学回来呢!”
小小“读书郎”。
每年5月-8月是大凤头燕鸥的繁殖季节,它们会成群结队来到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孵化育雏,随后带领幼鸟一路向南,寻找合适的越冬地,并于来年春天启程返回象山,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对于它们的具体迁徙路线、时间、距离、经停点等具体信息,人们知之甚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凤头燕鸥的迁徙状况,为其种群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去年6月22日,科研人员首次在中铁墩屿基地为10只大凤头燕鸥佩戴了卫星跟踪器,其中8个设备仍然保持信号传输。数据显示,它们都已经在回家的路上。
“去年8月,它们背着‘书包’南下,现在算是学成归来!一路上,它们把轨迹数据反馈给我们,为我们提供详尽、细致、清晰的资料用作研究。”范忠勇欣喜地说,目前,对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还在进行中。
范忠勇表示,大凤头燕鸥与中华凤头燕鸥是混群关系,是近亲,所以关于大凤头燕鸥的迁徙研究成果,对于“神话之鸟”有一定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在大凤头燕鸥身上成功佩戴卫星跟踪器,可以为下一步在“神话之鸟”身上佩戴提供经验。
回家之后,燕鸥集聚。
为了欢迎“游子”回家,岛上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早早做好了准备。4月20日,最新招募的两名志愿者登岛。安顿下来后,她们立即开始清除杂草、整理场地、检测设备,静候鸟儿归来。
大凤头燕鸥来了,“读书郎”来了,“神话之鸟”也来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有惊喜!”从山东烟台辞职上岛的志愿者王蓬松说,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神话之鸟”孵化繁殖基地,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在前辈们的努力下,现在‘神话之鸟’的数量已经恢复到150只左右,灭绝的风险逐年降低。今年能参与到保护鸟类的工作中,为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是众多生命共同的家。随着中华凤头燕鸥招引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保护区陆续出现了白嘴端凤头燕鸥、小凤头燕鸥等其他鸟类。如今,保护区里已有154种鸟类。在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了“神话之鸟”之外,主要保护对象还有大黄鱼、江豚以及各种海鸟,通过保护使这些物种形成一个和谐平衡的海洋岛礁生态系统。
新闻链接: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