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通讯员 郑瑜 江文博 记者 陈敏
因母亲病故伤心过度,家住鄞州区的16岁女孩小丽(化名)突然患上无法出声的“怪病”,就连咳嗽也只能用口型表达。近一个月来,她辗转多家医院,都诊断耳鼻喉等器官没有异常。所幸经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的积极救治,现已恢复说话能力。
一个月前,小丽母亲病故,她整天以泪洗面。“有一天早上一觉睡醒,想着已在天堂的妈妈又忍不住嚎啕大哭,哭着哭着突然出现嘴巴动了半天,就是发不出声来。”小丽说,她虽然说不出话,但意识很清醒,也能用手势、口型来表达意思,而且能跑能跳,其他行为都不受影响。小丽的爸爸马先生看着好几天过去了,小丽“失声”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便带着她跑了几家医院,可做了一系列检查,医生都说小丽的相关器官没有问题。5月16日,马先生又带小丽到鄞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可检查结果依旧正常,喉咙、声带等都没有异常。这究竟是什么“怪病”?
细心的接诊医生江涛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小丽的各个器官确实没有病变,但从其症状和表情推断,可能是患了“癔症性失音”。经询问病史时得知小丽因母亲病故伤心过度,他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判断。“身体器官都是完好无损,唯一的可能就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江涛立即为她制定了心理治疗方案。
江涛拿出一个注射器,里面抽了1ml药液,对小丽说:“这是一支世界上最新研发的药物,对你的毛病有特效,只要打一针,你立马就可以恢复说话。”江涛边说边给小丽皮下注射药液,拔出针头后,江涛说:“你可以说话了。”奇妙的是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心理暗示、发声诱导治疗后,小丽竟然真的可以开口说话了。
据江涛介绍,“癔病性失音”是喉发声功能暂时性障碍,并无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癔病表现。癔症又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大多由心理因素导致,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或不良暗示的作用下突然发病,出现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精神障碍或躯体功能障碍。比如,受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抑或是亲人去世、生病等突如其来的打击,都有可能患病。除了“失音”表现外,癔症还有情感爆发、假性痴呆、瘫痪、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等多种表现。由于癔症是功能性症状,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是主要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个性,通过聊天、疏导、行为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另外,他提醒,“癔病性失音”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导致声嘶的常见原因有急性喉炎,声带息肉,声带白斑等,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患者,需要特别警惕喉部的恶性肿瘤。若出现声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