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崇文院士(资料图)
记者从宁波市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务中心了解到,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於崇文院士1924年生于上海市,籍贯浙江宁波(祖籍北仑大碶横河於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不仅在科研领域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教育领域为我国开拓了新学科新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
潜心地学基础理论研究数十载
於崇文院士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先后开辟和发展了五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
中国科学院院士於崇文夫妇在大碶横河
於崇文院士早年从事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是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他曾开展了地球化学过程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始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的先驱之一。他还应用量子力学计算模拟矿物结晶过程,引进和发展了量子地球化学学科方向。此外,他应用动力系统分析方法、渗滤理论和混沌理论研究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开拓了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成矿作用动力学”领域的学术基础。
同时,於崇文院士也是我国数学地质的早期创始人之一。1980年编写出版《数学地质方法与应用——地质与化探工作中的多元分析》。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地质与化探工作多元统计分析的专著,提出了“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成矿新理论与探索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出版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上、下卷)(2003)、《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上、下卷)(2006),《南岭地区区域成矿分带性》等(2009)专著。
於崇文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4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他曾用16个字总结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学习思考,锲而不舍;探索创新,攀登不息。
深耕学科建设与教书育人
作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领路人之一,於崇文院士也在“教书育人”方面进行了长期深耕。他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鼓励学生在前沿方向上自由探索,注重学术、平等交流,使学生受益终身,先后培养了20余位博士研究生、10余位硕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在学科建设方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於崇文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地球化学”课程,并主讲了“结晶学”“矿物学”和“数学地质”等课程。他还参与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合作编写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地球化学》教材。他是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地球化学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11月,於崇文院士在一次报告会上说:“我们要从新的角度研究,走与前人不同的路。”“理论是重要的,但是必须有实践的检验。”他与师生们交流了他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的心得体会,鼓励大家做科研时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要惧怕困难和失败。宁波晚报记者吴正彬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