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浙江日报】宁波:当好乡村发展先行者
2022-06-27 11:00:10 稿源: 浙江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书记抓、抓书记”。

  一个“抓”字,一字千钧。对此,今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试行)》(下称《责任清单》),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为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一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

  以“宁波之为”,擦亮“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宁波决心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为全省作出表率。自《责任清单》实施以来,宁波率先抓落实,根据自身“共同富裕乡村引领者、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各级书记深入调研,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谋篇布局。

  《责任清单》试行之年即将过半,宁波落实情况如何,基层实践有哪些创新举措?对此,浙江日报今起组织策划三期“乡村振兴‘县乡赛马’”系列观察,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个方面,看宁波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书记如何落实《责任清单》。第一期,关注宁波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基层的探索和实践。

  经济重镇宁波,以制造业发达、“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勇冠全国而闻名。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宁波同样是一个“三农”强市。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是浙江效益农业的代表,如今在宁波的田野上已随处可见。去年,宁波农业亩均产值1.3万元/亩,领先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同比增长9.7%,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首位、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毋庸讳言的是,争做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宁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有不少短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齐发力来补齐。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在发展中解决。“十四五”期间,宁波各级党委聚焦重点,在科技短板、制度短板、标准农田短板等方面着力,根据《责任清单》一项项抓落实。尤其是,去年底浙江吹响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计划号角后,以此为抓手,宁波“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加清晰,抓落实也抓得更实更紧。

  夯实现代化农业的基座,宁波搭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破解“农民不愿种粮、年轻人不愿务农”的尴尬。今年,宁波在前期“两非”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3个万亩方、20个千亩方,为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夯实了基础,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达到31万亩,同比增长约13万亩,增量居全省第一。基于自身“五山一水四分田”资源禀赋,宁波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6%,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农,种业为“芯”。在鄞州区姜山镇,当地水稻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各乡镇第一,今年镇里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2840亩的现代种业研创示范园。从市级层面来看,得益于国企混改释放出的活力,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在全国加快推广,去年仅“甬优1540”一个主导品种就在全国销售种子超过115万公斤,同比增长25%,屡屡刷新江西、贵州、安徽、湖南等地单季稻最高产量。此外,微萌种业的瓜菜也进入全国细分领域前5强。宁波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破解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的桎梏,发展现代化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宁波大力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承包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70%、71.2%,均居全省第一。基于土地的集中流转,宁波已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64家、家庭农场(含规模经营户)17822家。在慈溪市坎墩街道,大学生农创园去年实现产值1.3亿元,亩均产值7万元,是一般农田的9倍,辐射带动周边上千农户。

  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体制机制“活”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发展“三农”,各级书记同样释放政策、机制“活”的优势,通过乡村改革搞活农村资源、资产,包括承包地、宅基地三权改革等——

  抓住象山县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宅基地资格权“权票”制度等20余项制度。

  巩固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宁波5个区县(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宁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微拍”交易、产权“超市”等多种交易方式,目前已有11种农村产权品种列入平台交易,累计交易5299宗,交易额57.5亿元……

  改革,让宁波农民的权益加快实现“三权到人、权随人走”,让更多农民放心进城;改革,更让宁波农村资源加速流转和集聚,为现代化农业、旅游业等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为城市各项要素下乡反哺农村提供条件。

  没有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就难以真正实现振兴。为此,宁波跳出“三农”,发展“三农”,坚持城乡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建设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换升维。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方面,宁波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全覆盖,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一,户籍养老参保率达99%。城乡居民医保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48%,低保标准城乡统一突破万元,并将医疗责任险覆盖到全市765家村级卫生所。

  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上,宁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改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3.7%。

  数字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融合发展边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市成为省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市。在海曙区古林镇,大田种植数字化项目正成为全国“数字农业”大田示范样本。此外,全市建成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殖基地。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为乡村振兴做好顶层设计,借着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重大契机,谋划一批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打开了新局面。

  在《责任清单》试行的第一年,宁波各级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先行者、探路人的姿态,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加速推动实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等行动。

  (作者为浙江日报宁波分社副总编辑)

  海曙集士港:城乡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宁波努力争当城乡融合先行者。从这个维度观察宁波乡村,海曙区集士港镇无疑是一个先行者,提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

  时值初夏,宁波海曙区集士港镇,乡村阡陌纵横,荷叶田田,城区商贸繁荣,烟火气浓郁。当前,集士港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富民工程“两架马车”齐头并进,一幅乡村振兴、城乡有机融合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集士港镇,位于宁波西侧,毗邻中心城区,颇有一番现代化城区风貌。作为城和乡的纽带,城镇是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集士港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抓牢城乡融合发展“火车头”,全镇美丽建设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以城带乡、以镇带村跨越式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局面。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城区近郊镇,集士港镇依托“距离宁波中心城区半小时的绿水青山”金名片,唱响城市“田园牧歌”,发展农旅产业,拓宽乡村振兴路径。新后屠桥村通过土地流转,聚拢2000余亩土地,形成“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景色各不同”的景观。杨家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物业经济,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100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引擎,资源要素的配置是源动力。在乡村,除了整合好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外,更要着重整合好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让生产要素充分涌动。当前,集士港正按照海曙“五大乡村”建设任务,组建“广德红韵”“城乡融合”两大联盟,形成发展合力。深溪村和新后屠桥村作为联盟成员,通过“党建统领、集聚资源、利益联结”的方式,找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共鸣点,共享旅游信息和游客资源,形成集群优势。

  过去几年,集士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流转面积达到1.6万亩,流转率86.4%。该镇建成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设翁家桥、卖面桥等高标准农业项目,完成山下庄、双银、深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进“稻虾共育”生态综养项目,打造“广德湖”区域公共品牌,有效助力农民增收。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探索“油菜花海”“荷花节”等“彩色农业”项目,整治拆除农棚田舍1万余平方米,建成“广德乡韵”美丽乡村示范线,有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集士港正在把区域城市化的先行优势反哺到农村,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的果实。来过集士港的外地访客都会由衷感叹,这不仅仅是是一个乡镇,其还有公园绿地、购物中心、金融街区、市民广场,更是一座小城市。海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建成;宁波城西规模最大、按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综合医院普济医院已建成,即将投用。

  争做城乡融合发展先行者,集士港以顶层设计谋定城乡协调发展路径,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随着宁波城市框架的拉开,随着一系列民生项目落子,正在规划建设的宁波西枢纽进一步辐射集士港,一个城乡协调、宜居宜业、生机盎然的“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呼之欲出。

  聚力强村富民 建设幸福家园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近年来,集士港镇党委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做大强村富民蛋糕,通过组建“广德红韵”党建联盟,做强“广德湖”公共品牌,推出“油菜花节”“荷花节”等四季可游、可观、可摘、可尝的农旅项目,打造古道、民宿、露营、茶室、农家乐等消费场景,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部消除。打造幸福美好家园,集士港镇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村民富裕的重要途径。今年新村项目预计新增住房面积25万平方米,将有6000户村民乔迁新居。9个安置小区物业运营市场化,山下庄村未来乡村试点启动实施,宜居农村社区初具雏形。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坚持党委牵头、条线指导、部门联动,发挥“联村工作组”枢纽作用,让政策、资金、人才等一揽子资源持续向农村流动。截至目前,“诗画深溪”建设卓有成效,年均游客数超30万人次。

  下一步,集士港镇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打响“海曙创造、海曙美好、海曙品质”三大品牌贡献集士港力量。通过挖掘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数字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以未来乡村、未来社区试点作为工作重心,以数字赋能为突破口,加快镇区开发、新村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建管水平,协调城乡发展,让宜居环境成为集士港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应磊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浙江日报】宁波:当好乡村发展先行者

稿源: 浙江日报 2022-06-27 11:00:10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书记抓、抓书记”。

  一个“抓”字,一字千钧。对此,今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试行)》(下称《责任清单》),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为各级党委、政府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一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

  以“宁波之为”,擦亮“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宁波决心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为全省作出表率。自《责任清单》实施以来,宁波率先抓落实,根据自身“共同富裕乡村引领者、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的目标定位,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各级书记深入调研,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谋篇布局。

  《责任清单》试行之年即将过半,宁波落实情况如何,基层实践有哪些创新举措?对此,浙江日报今起组织策划三期“乡村振兴‘县乡赛马’”系列观察,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3个方面,看宁波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书记如何落实《责任清单》。第一期,关注宁波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基层的探索和实践。

  经济重镇宁波,以制造业发达、“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勇冠全国而闻名。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宁波同样是一个“三农”强市。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是浙江效益农业的代表,如今在宁波的田野上已随处可见。去年,宁波农业亩均产值1.3万元/亩,领先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同比增长9.7%,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首位、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毋庸讳言的是,争做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宁波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有不少短板,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齐发力来补齐。

  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在发展中解决。“十四五”期间,宁波各级党委聚焦重点,在科技短板、制度短板、标准农田短板等方面着力,根据《责任清单》一项项抓落实。尤其是,去年底浙江吹响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计划号角后,以此为抓手,宁波“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加清晰,抓落实也抓得更实更紧。

  夯实现代化农业的基座,宁波搭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从源头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破解“农民不愿种粮、年轻人不愿务农”的尴尬。今年,宁波在前期“两非”整治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3个万亩方、20个千亩方,为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夯实了基础,今年早稻播种面积达到31万亩,同比增长约13万亩,增量居全省第一。基于自身“五山一水四分田”资源禀赋,宁波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6%,居全省第一。

  科技强农,种业为“芯”。在鄞州区姜山镇,当地水稻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各乡镇第一,今年镇里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2840亩的现代种业研创示范园。从市级层面来看,得益于国企混改释放出的活力,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稻种在全国加快推广,去年仅“甬优1540”一个主导品种就在全国销售种子超过115万公斤,同比增长25%,屡屡刷新江西、贵州、安徽、湖南等地单季稻最高产量。此外,微萌种业的瓜菜也进入全国细分领域前5强。宁波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破解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的桎梏,发展现代化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宁波大力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承包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70%、71.2%,均居全省第一。基于土地的集中流转,宁波已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64家、家庭农场(含规模经营户)17822家。在慈溪市坎墩街道,大学生农创园去年实现产值1.3亿元,亩均产值7万元,是一般农田的9倍,辐射带动周边上千农户。

  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体制机制“活”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发展“三农”,各级书记同样释放政策、机制“活”的优势,通过乡村改革搞活农村资源、资产,包括承包地、宅基地三权改革等——

  抓住象山县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宅基地资格权“权票”制度等20余项制度。

  巩固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宁波5个区县(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宁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微拍”交易、产权“超市”等多种交易方式,目前已有11种农村产权品种列入平台交易,累计交易5299宗,交易额57.5亿元……

  改革,让宁波农民的权益加快实现“三权到人、权随人走”,让更多农民放心进城;改革,更让宁波农村资源加速流转和集聚,为现代化农业、旅游业等发展提供要素支撑,为城市各项要素下乡反哺农村提供条件。

  没有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就难以真正实现振兴。为此,宁波跳出“三农”,发展“三农”,坚持城乡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建设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换升维。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方面,宁波统筹城乡社保制度全覆盖,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居全省第一,户籍养老参保率达99%。城乡居民医保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48%,低保标准城乡统一突破万元,并将医疗责任险覆盖到全市765家村级卫生所。

  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上,宁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改造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3.7%。

  数字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融合发展边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市成为省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市。在海曙区古林镇,大田种植数字化项目正成为全国“数字农业”大田示范样本。此外,全市建成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殖基地。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以更大格局、更广视野为乡村振兴做好顶层设计,借着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重大契机,谋划一批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打开了新局面。

  在《责任清单》试行的第一年,宁波各级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先行者、探路人的姿态,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条跑道,加速推动实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等行动。

  (作者为浙江日报宁波分社副总编辑)

  海曙集士港:城乡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宁波努力争当城乡融合先行者。从这个维度观察宁波乡村,海曙区集士港镇无疑是一个先行者,提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

  时值初夏,宁波海曙区集士港镇,乡村阡陌纵横,荷叶田田,城区商贸繁荣,烟火气浓郁。当前,集士港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富民工程“两架马车”齐头并进,一幅乡村振兴、城乡有机融合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集士港镇,位于宁波西侧,毗邻中心城区,颇有一番现代化城区风貌。作为城和乡的纽带,城镇是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集士港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抓牢城乡融合发展“火车头”,全镇美丽建设不断迭代升级,推动以城带乡、以镇带村跨越式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局面。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城区近郊镇,集士港镇依托“距离宁波中心城区半小时的绿水青山”金名片,唱响城市“田园牧歌”,发展农旅产业,拓宽乡村振兴路径。新后屠桥村通过土地流转,聚拢2000余亩土地,形成“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景色各不同”的景观。杨家村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物业经济,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100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引擎,资源要素的配置是源动力。在乡村,除了整合好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外,更要着重整合好生态资源和社会资源,让生产要素充分涌动。当前,集士港正按照海曙“五大乡村”建设任务,组建“广德红韵”“城乡融合”两大联盟,形成发展合力。深溪村和新后屠桥村作为联盟成员,通过“党建统领、集聚资源、利益联结”的方式,找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和共鸣点,共享旅游信息和游客资源,形成集群优势。

  过去几年,集士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流转面积达到1.6万亩,流转率86.4%。该镇建成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建设翁家桥、卖面桥等高标准农业项目,完成山下庄、双银、深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引进“稻虾共育”生态综养项目,打造“广德湖”区域公共品牌,有效助力农民增收。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探索“油菜花海”“荷花节”等“彩色农业”项目,整治拆除农棚田舍1万余平方米,建成“广德乡韵”美丽乡村示范线,有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集士港正在把区域城市化的先行优势反哺到农村,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的果实。来过集士港的外地访客都会由衷感叹,这不仅仅是是一个乡镇,其还有公园绿地、购物中心、金融街区、市民广场,更是一座小城市。海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建成;宁波城西规模最大、按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综合医院普济医院已建成,即将投用。

  争做城乡融合发展先行者,集士港以顶层设计谋定城乡协调发展路径,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随着宁波城市框架的拉开,随着一系列民生项目落子,正在规划建设的宁波西枢纽进一步辐射集士港,一个城乡协调、宜居宜业、生机盎然的“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呼之欲出。

  聚力强村富民 建设幸福家园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近年来,集士港镇党委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做大强村富民蛋糕,通过组建“广德红韵”党建联盟,做强“广德湖”公共品牌,推出“油菜花节”“荷花节”等四季可游、可观、可摘、可尝的农旅项目,打造古道、民宿、露营、茶室、农家乐等消费场景,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部消除。打造幸福美好家园,集士港镇将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村民富裕的重要途径。今年新村项目预计新增住房面积25万平方米,将有6000户村民乔迁新居。9个安置小区物业运营市场化,山下庄村未来乡村试点启动实施,宜居农村社区初具雏形。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坚持党委牵头、条线指导、部门联动,发挥“联村工作组”枢纽作用,让政策、资金、人才等一揽子资源持续向农村流动。截至目前,“诗画深溪”建设卓有成效,年均游客数超30万人次。

  下一步,集士港镇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打响“海曙创造、海曙美好、海曙品质”三大品牌贡献集士港力量。通过挖掘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数字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以未来乡村、未来社区试点作为工作重心,以数字赋能为突破口,加快镇区开发、新村建设、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建管水平,协调城乡发展,让宜居环境成为集士港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应磊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