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三地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慈溪继续领跑浙江 居全国第六位
2022-07-21 07:08:1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7月20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以下简称《报告》),同时公布了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浙江占了18席,入围数量仅次于江苏。其中,宁波占了3席,慈溪继续领跑浙江,位居全国第6位;余姚、宁海分别居全国第13位、第48位

苏浙鲁表现抢眼

据悉,本次榜单通过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四大维度构建了包含24个三级指标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最终形成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

《报告》显示,在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其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较2018年分别增加6席、2席。江苏、浙江、山东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13席。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而湖北、河南、四川等正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2021年,全国“千亿县”数量增至43个,其中长三角地区占27个,昆山、江阴、张家港“苏南三小龙”继续领跑。而百强县呈现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资源驱动主导模式、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2021年,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高于广东(9%)、江苏(12.8%)、浙江(12.9%)、山东(9.6%),且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不过,县域工业发展需破解一业独大、一企独大、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等问题。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议,县域经济发展应聚焦稳定县域GDP全国占比这一目标,实施分类引导、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举措,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定力。

宁波三地上榜

在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宁波占了3席,分别是慈溪市(第6位)、余姚市(第13位)、宁海县(第48位)。与去年相比,慈溪位次持平,余姚下滑1位,宁海上升4位。

作为浙江县域“一哥”,2021年,慈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17亿元,同比增长8.4%。在主要经济指标中,第二产业成为拉动慈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年实现增加值1455.33亿元,同比增长11.4%。

2021年,慈溪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高技术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2%、13.5%、15.4%、2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健康、文化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9%、6.0%。产业结构提升已成为慈溪持续领跑浙江的重要保障。

2021年余姚GDP达1441.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5.23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59亿元,同比增长6.1%。不难看出,二产也是余姚的支柱产业。

然而,对标先进城市,余姚坦诚自身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对此,在7月初召开的余姚城市发展大会上,余姚公布了新一轮发展路径,初步确定北部融湾新城片区、古城余韵核心片区、东南智慧文化片区、姚江东部门户片区、黄山未来活力片区、创新绿谷核心片区、西部双创门户片区七个重点片区。

以面积17.5平方公里的北部融湾新城片区为例,将依托余慈湾区联动的优势,整合城东新区、模具城、塑料城等功能板块,打造集政、商、产、科、文于一体的首位城市中心,预计总投资超628亿元。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GDP千亿元是一个门槛,一旦突破往往意味着经济能级站上新台阶。2021年,宁海实现GDP84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34.03亿元,同比增长15.3%。

在产业布局上,近年来,宁海狠抓产业革新,深入实施“365”工业产业升级计划、“215”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集群,形成5大百亿级产业。此外,宁海高位谋划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全链式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对县域经济拉动明显。

“慈溪、余姚、宁海尽管长期入围全国百强县,但高新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公共服务等短板也十分明显。”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管如镜建议,未来,上述三地要依托都市圈,通过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动,实现更合理的生产分工、更有效的价值配置、更活跃的资源聚合,以更广阔的地理空间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空间;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结合地方基础和特色,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从未来乡村建设、生态价值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方面入手,化短板为长板。

宁波晚报记者 谢斌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三地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 慈溪继续领跑浙江 居全国第六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7-21 07:08:16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7月20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以下简称《报告》),同时公布了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浙江占了18席,入围数量仅次于江苏。其中,宁波占了3席,慈溪继续领跑浙江,位居全国第6位;余姚、宁海分别居全国第13位、第48位

苏浙鲁表现抢眼

据悉,本次榜单通过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四大维度构建了包含24个三级指标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最终形成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

《报告》显示,在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其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较2018年分别增加6席、2席。江苏、浙江、山东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13席。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而湖北、河南、四川等正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2021年,全国“千亿县”数量增至43个,其中长三角地区占27个,昆山、江阴、张家港“苏南三小龙”继续领跑。而百强县呈现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资源驱动主导模式、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2021年,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高于广东(9%)、江苏(12.8%)、浙江(12.9%)、山东(9.6%),且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不过,县域工业发展需破解一业独大、一企独大、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等问题。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议,县域经济发展应聚焦稳定县域GDP全国占比这一目标,实施分类引导、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举措,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定力。

宁波三地上榜

在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宁波占了3席,分别是慈溪市(第6位)、余姚市(第13位)、宁海县(第48位)。与去年相比,慈溪位次持平,余姚下滑1位,宁海上升4位。

作为浙江县域“一哥”,2021年,慈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17亿元,同比增长8.4%。在主要经济指标中,第二产业成为拉动慈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年实现增加值1455.33亿元,同比增长11.4%。

2021年,慈溪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高技术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2%、13.5%、15.4%、2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3%;健康、文化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9%、6.0%。产业结构提升已成为慈溪持续领跑浙江的重要保障。

2021年余姚GDP达1441.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5.23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59亿元,同比增长6.1%。不难看出,二产也是余姚的支柱产业。

然而,对标先进城市,余姚坦诚自身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对此,在7月初召开的余姚城市发展大会上,余姚公布了新一轮发展路径,初步确定北部融湾新城片区、古城余韵核心片区、东南智慧文化片区、姚江东部门户片区、黄山未来活力片区、创新绿谷核心片区、西部双创门户片区七个重点片区。

以面积17.5平方公里的北部融湾新城片区为例,将依托余慈湾区联动的优势,整合城东新区、模具城、塑料城等功能板块,打造集政、商、产、科、文于一体的首位城市中心,预计总投资超628亿元。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GDP千亿元是一个门槛,一旦突破往往意味着经济能级站上新台阶。2021年,宁海实现GDP84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34.03亿元,同比增长15.3%。

在产业布局上,近年来,宁海狠抓产业革新,深入实施“365”工业产业升级计划、“215”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壮大龙头企业发展集群,形成5大百亿级产业。此外,宁海高位谋划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全链式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对县域经济拉动明显。

“慈溪、余姚、宁海尽管长期入围全国百强县,但高新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公共服务等短板也十分明显。”国研经济研究院东海分院研究员管如镜建议,未来,上述三地要依托都市圈,通过更大范围的要素流动,实现更合理的生产分工、更有效的价值配置、更活跃的资源聚合,以更广阔的地理空间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空间;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结合地方基础和特色,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从未来乡村建设、生态价值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方面入手,化短板为长板。

宁波晚报记者 谢斌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