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如何唤醒“沉睡”专利?看宁波这样解题
2022-08-18 18:1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魏雅绮

一边是“沉睡”多年无法展现其价值的专利,一边是急需攻克技术难关苦于突破无门的小微企业------长期以来,在知识产权供需双方面前,似乎总少了些联结。

可喜的是,今天下午宁波举行了首届知识产权转化对接活动暨专利开放许可启动仪式,为全市高校院所与中小微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释放大力推动和促成知识产权转化转移的积极信号。

活动虽小,含金量从相关数据可见一斑:向16家高校院所征集开放许可专利1400多件,其中681件发明专利作为首批开放许可专利,被精准推送至全市7615家中小微企业。

“这批开放许可专利全部是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科创高地相关领域,称得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将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转化,水到渠成

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通过专利管理部门发出要约,潜在被许可方一旦接受要约,即可实施其专利技术的一种许可形式。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城市,以及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支持的城市,宁波举办首届知识产权转化活动,既有政策环境相对成熟的先发优势,更展现了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需求。

事实上,为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方面,已经捧出了厚厚一沓“红利”。

——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2021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30个省份积极响应,启动了专项计划实施。

今年5月,两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先后确定了16个成效突出的省份予以重点支持。

——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去年正式实施的新《专利法》,创设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可实现权利人一视同仁、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有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国家知识产权局随后印发《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实施工作方案》,《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计划在2022年底前,发动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达成专利许可超过1000项,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

宁波,第一时间进行了落地。

2021年印发《宁波市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当年全市专利转让8524件,同比增长20.9%;专利许可1089件,同比增速高达2078%,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五位。

接着,宁波又出台了《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通过开放许可形式将专利许可给市内中小微企业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助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要一提的是,今年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3家高校院所的265件专利被精准匹配推送至省内2942家企业,其中宁波大学向山区26县定向开放许可255件专利,占全省总数的51%。

可以说,在专利开放许可方面,宁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经验。

优势互补,潜力无限

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不仅可以唤醒高校院所“沉睡”专利,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专利技术交易成本。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利“一种适用性高的纺织机械用快速换线装置”就是被唤醒的专利之一。“这个专利从2020年申报成功后,就那么闲置着。”

一面是专利权人的“无奈”,一面是企业的技术“瓶颈”。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一直在研发新设备,解决人工更换纺织纱线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始终没有突破。”

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为这样的“两难”情况带来了转机。双方经沟通对接,确认该专利通过旋转支撑架设计,方便高效地实现纱线更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双方正式签署了专利转让协议,并且达成了协同人才培养、共建知识产权的项目合作,“根据初步测算,这个专利预计一年会为企业增加6000万元的收益。”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我们95%的专利都实现了转化,让知识真正变成‘真金白银’。”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研究院院长崔志英分享了永新光学在专利转化应用方面的心得。

他表示,重视创新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必须建立起创新平台,有持续的投入,制定长远的目标。

永新光学从1997年建立起,就启动了产学研合作,至今已与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2000年,与宁波大学共同创建的省级医用光电工程中心落户企业,启动院企共同培育人才,共同推动专利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20年,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宁波科创中心三方共建浙大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继续强化研发实力。“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需要‘练兵场’的,企业就是最好的实战基地。”崔志英说。

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塑料行业闻风而动。今年,由利时、家联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宁波市塑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目前,联盟有成员单位58家,其中企业47家,高校3家,科研机构1家,服务机构5家,金融机构2家。

“联盟成员共有塑料产业链发明专利3000余件,主导或参与的技术标准103项,其中1项国际标准。”联盟秘书长于卫星表示,根据塑料产业发展需求,联盟已成功构建了“塑料家居用品”“塑料原料及改性”2个专利池,共108件专利。“联盟内部成员可以使用‘池’中专利进行资源共享、转让许可;联盟外部,可通过开放许可或其他形式进行转化运用。目前,已有2家联盟成员申明开展专利开放许可。”他说。

家底颇丰,有待深挖

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专利转化方面,依然存在着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中小微企业技术“获取难”等问题。据统计,当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专利实施率不足两成。

为解决以上难题,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推动举办了本次大会,目的就是要推动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率,让知识产权的成效更多地惠及中小企业。

本次活动,不仅有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专利转让许可,还有政府与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战略合作。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宁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创新为目标,通过共同搭建“政研企”资源共享平台,为知识产权高效益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让更多的企业插上知产的翅膀乘风破浪,需要不断有专利“源头活水”赋能。

市市场监管局已会同科技大市场征集到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5万件专利信息。下步还将以各区(县、市)为板块,通过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路演活动,让专利供给方和企业需求方架起更多“鹊桥”,全力打通专利高效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宁波企业真正享受优质、实惠的知识产权。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如何唤醒“沉睡”专利?看宁波这样解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18 18:1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魏雅绮

一边是“沉睡”多年无法展现其价值的专利,一边是急需攻克技术难关苦于突破无门的小微企业------长期以来,在知识产权供需双方面前,似乎总少了些联结。

可喜的是,今天下午宁波举行了首届知识产权转化对接活动暨专利开放许可启动仪式,为全市高校院所与中小微企业搭建交流平台,释放大力推动和促成知识产权转化转移的积极信号。

活动虽小,含金量从相关数据可见一斑:向16家高校院所征集开放许可专利1400多件,其中681件发明专利作为首批开放许可专利,被精准推送至全市7615家中小微企业。

“这批开放许可专利全部是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科创高地相关领域,称得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将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转化,水到渠成

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通过专利管理部门发出要约,潜在被许可方一旦接受要约,即可实施其专利技术的一种许可形式。

作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城市,以及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支持的城市,宁波举办首届知识产权转化活动,既有政策环境相对成熟的先发优势,更展现了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内核需求。

事实上,为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方面,已经捧出了厚厚一沓“红利”。

——深入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2021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30个省份积极响应,启动了专项计划实施。

今年5月,两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先后确定了16个成效突出的省份予以重点支持。

——加快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去年正式实施的新《专利法》,创设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可实现权利人一视同仁、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有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国家知识产权局随后印发《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实施工作方案》,《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计划在2022年底前,发动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达成专利许可超过1000项,有效提升专利转化成效。

宁波,第一时间进行了落地。

2021年印发《宁波市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当年全市专利转让8524件,同比增长20.9%;专利许可1089件,同比增速高达2078%,在全国城市中居第五位。

接着,宁波又出台了《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通过开放许可形式将专利许可给市内中小微企业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助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

需要一提的是,今年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3家高校院所的265件专利被精准匹配推送至省内2942家企业,其中宁波大学向山区26县定向开放许可255件专利,占全省总数的51%。

可以说,在专利开放许可方面,宁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经验。

优势互补,潜力无限

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不仅可以唤醒高校院所“沉睡”专利,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专利技术交易成本。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利“一种适用性高的纺织机械用快速换线装置”就是被唤醒的专利之一。“这个专利从2020年申报成功后,就那么闲置着。”

一面是专利权人的“无奈”,一面是企业的技术“瓶颈”。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一直在研发新设备,解决人工更换纺织纱线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始终没有突破。”

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为这样的“两难”情况带来了转机。双方经沟通对接,确认该专利通过旋转支撑架设计,方便高效地实现纱线更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双方正式签署了专利转让协议,并且达成了协同人才培养、共建知识产权的项目合作,“根据初步测算,这个专利预计一年会为企业增加6000万元的收益。”康赛妮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我们95%的专利都实现了转化,让知识真正变成‘真金白银’。”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研究院院长崔志英分享了永新光学在专利转化应用方面的心得。

他表示,重视创新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必须建立起创新平台,有持续的投入,制定长远的目标。

永新光学从1997年建立起,就启动了产学研合作,至今已与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2000年,与宁波大学共同创建的省级医用光电工程中心落户企业,启动院企共同培育人才,共同推动专利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20年,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宁波科创中心三方共建浙大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继续强化研发实力。“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需要‘练兵场’的,企业就是最好的实战基地。”崔志英说。

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塑料行业闻风而动。今年,由利时、家联等龙头企业牵头,成立了宁波市塑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目前,联盟有成员单位58家,其中企业47家,高校3家,科研机构1家,服务机构5家,金融机构2家。

“联盟成员共有塑料产业链发明专利3000余件,主导或参与的技术标准103项,其中1项国际标准。”联盟秘书长于卫星表示,根据塑料产业发展需求,联盟已成功构建了“塑料家居用品”“塑料原料及改性”2个专利池,共108件专利。“联盟内部成员可以使用‘池’中专利进行资源共享、转让许可;联盟外部,可通过开放许可或其他形式进行转化运用。目前,已有2家联盟成员申明开展专利开放许可。”他说。

家底颇丰,有待深挖

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专利转化方面,依然存在着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中小微企业技术“获取难”等问题。据统计,当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专利实施率不足两成。

为解决以上难题,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推动举办了本次大会,目的就是要推动知识产权的运用效率,让知识产权的成效更多地惠及中小企业。

本次活动,不仅有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专利转让许可,还有政府与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转化战略合作。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宁波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创新为目标,通过共同搭建“政研企”资源共享平台,为知识产权高效益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让更多的企业插上知产的翅膀乘风破浪,需要不断有专利“源头活水”赋能。

市市场监管局已会同科技大市场征集到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的5万件专利信息。下步还将以各区(县、市)为板块,通过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路演活动,让专利供给方和企业需求方架起更多“鹊桥”,全力打通专利高效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宁波企业真正享受优质、实惠的知识产权。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