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听医生讲述最难忘的瞬间 体会医者大爱和家国情怀
2022-08-19 07:19:19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门诊室里的苦口婆心、无影灯下的挥汗如雨、抢救室里的拼尽全力……医生,是守护生命、与病魔抗争的白衣天使。每一位医生的从医路上,都免不了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总有一个难忘的瞬间在他们脑海里深深印刻。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记者分头走访了多位医生,听他们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从医瞬间。这些瞬间里,有治愈时的喜悦,有帮助时的感动,更有父母心般的医者大爱,仁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黄静

“10岁男孩肝移植手术后,扑进了我的怀里”

从医20年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肝胆胰外科医生

黄静至今已参与近400例肝移植手术,回想起来,那位10岁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身影让他至今记忆深刻。

6年前,家人带着10岁的涛涛(化名)从东北来到宁波求医。和同龄人比起来,涛涛十分瘦小,因为患有多囊肝,肚子大得像个临盆的孕妇。黄静发现,涛涛肝脏的2/3已经病变,需要立即实施移植手术,但稀缺的肝源成了难题。每天,涛涛都要打针、吃药,可他特别懂事,打针时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像个“小大人”一样,说起自己的疾病也头头是道,乖巧得让人心疼。

因为涛涛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黄静有空时常去病房看望。“叔叔,我想回到学校里,和同学们在一起。”在一次聊天中,涛涛向黄静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黄静握住涛涛的双手承诺:“叔叔一定会帮助你的。”但他心里十分清楚,等到匹配的肝源尤其是适合儿童的肝源,就像大海捞针。

然而奇迹出现了,就在涛涛入院治疗十几天后,合适的肝源找到了!移植手术如期进行,一切顺利,涛涛的身体恢复得很不错。

一个月后,黄静正在门诊,诊室里突然跑进一个小男孩,站在一边咯咯咯地笑。起初,黄静以为是哪位患者带来的孩子,直到男孩的父母走进来后他才发现,竟然是涛涛!

“叔叔,我可以回学校了吗?”涛涛扑上来一把抱住黄静说。一时间,黄静难以把眼前这位活蹦乱跳的调皮鬼和一个月前面黄肌瘦的“小大人”联系在一起。这以后,涛涛回到了东北老家,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学校,每隔一年,他都会给黄静寄一张贺卡,感谢这位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白衣天使。

“病人和家属总是感谢医生,但其实我们要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让我们在陷入一次次困境时找到绝处逢生的力量。”黄静感叹。

包斯增

“经历九死一生后的拥抱,让我找回了职业成就感”

从医11年

宁波市第一医院

肾内科医生

“医生在治愈病人的同时,也被病人疗愈,从病人身上得到力量。”回忆从医11来的难忘瞬间,包斯增想到的是一个患者的拥抱。

去年秋天,包斯增曾情绪低落。他坦言,当时一度有挫败感,似乎找不到做医生的价值和意义,质疑自己的所学是否真的能帮助到病人,能帮到病人多少。

就在那时,科室新住进了一个20岁的年轻女孩小胡,包斯增成了她的管床医生。小胡被确诊患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对这个年轻女孩来说,这诊断结果简直是晴天霹雳。包斯增对小胡的诊治也愈发上心。

一天,包斯增出了手术室已经是中午1点半,他想着先去看一下小胡。刚到病房,就碰上小胡癫痫发作,口吐白沫,眼睛上翻。院内999呼叫、抢救、气管插管、转ICU……忙好已是傍晚,包斯增还没吃午饭。他越发沮丧,自己的所学在疾病面前似乎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不知道这个年轻的姑娘能不能平安回来,能不能再听到她喊“医生”。

幸运的是,一周后,小胡出了ICU转回肾内科,包斯增仍然是她的管床医生。“小姑娘家里条件很困难,我们在救治过程中,还想办法为她节约费用,帮她筹款。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她终于转危为安。”

小胡出院那天,包斯增正叮嘱后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我们本来隔着几米的距离。让我很意外的是,这个平时很内敛的小姑娘突然上前,抱住了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包斯增说,自己当时也一下懵了,只记得小胡哭着说:“谢谢包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小胡不知道的是,我同样很感激她。这个拥抱温暖了我,给了我力量,更让我在那个严重挫败的阶段,找回了职业成就感。这对一个医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自此,包斯增不再质疑自己当医生的价值。

刘鹏

“我对着尿袋一滴滴数尿液,终于救回了患者”

从医22年

宁波市第二医院

急诊科医生

“12年前,我是ICU病房的一名主治医师,轮到我夜班的那晚,来了一个特别危重的患者,大家都觉得她情况非常不乐观,大概率熬不过这一夜。”刘鹏说,那是一位70岁的女患者,身患多种基础性疾病,因为心跳骤停经历了心肺复苏后勉强恢复心跳、呼吸,但休克症状仍十分明显,无尿,生命体征靠各种仪器勉强维持。

那一夜,刘鹏使出浑身解数,守候在这位女患者的病床边寸步不离。他仔细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各种药物输入的速度和用量,一点点纠正患者的身体状态。

“这样的病人十分脆弱,需要补充液体,但液体不能太多,否则心肺负荷承受不住,反而会加重病情,量入而出是一个基本标准。”休克患者症状缓解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尿液。那一夜,刘鹏盯着患者的尿袋、量杯,一滴滴数着尿液。

1毫升尿液是20滴。刚开始,患者每小时的尿液只有几毫升。随着前期治疗慢慢产生效果,患者的尿液开始逐渐增多,每小时增加到十几毫升,这让刘鹏看到希望。他继续不断调整补液的速度和药物的用量,天快亮的时候,患者尿量增加到每小时几十毫升,而身体其他指标也逐渐平稳。

“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那一夜我没合眼,但一点都不困。”刘鹏说。天亮了,经过一夜的悉心守候,这位几乎被判“死刑”的患者最终挺了过来。早交班的时候,同事们看到患者奇迹般地好转时那惊讶和欣喜的眼神,让刘鹏一直忘不了。

“重症患者的治疗少不了守护,病房里医生守护着患者,病房外患者家属也在守护着希望,那一刻医患的心都是相通的。”刘鹏说,那个不眠之夜让他领悟了守护的意义。这以后他总是会告诉年轻的后辈医生,重病人是“守”出来的。

宣荣荣

“她一直说‘不要放弃’,每每想到我都热泪盈眶”

从医17年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妇产科中心医生

“我们常说,产科是24小时的急诊、永远的ICU。”从医十几年,有一个声音让宣荣荣每每想起都会热泪盈眶。

几年前,一位孕37周的准妈妈因为大出血被紧急送入该院急诊,每分钟胎心仅60余次,几乎只有正常值下限的一半。随着紧急剖宫产手术的启动,产科、儿科、麻醉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快速集结、分工合作,从决定进行剖宫产到宝宝降生,用时仅仅5分钟。

但随即大家的心收得更紧了——宝宝发生了失血性休克,出生时心跳几乎为零。麻醉医生插管,儿科医生用药,宣荣荣立刻为宝宝进行心外按压……但10多分钟过去,宝宝的心跳迟迟未出现。就在那时,宣荣荣听到一个轻细又笃定的声音在不断重复:“不要放弃,不要放弃!”那是一旁正为宝宝捏着皮囊的分娩中心护士长陈洁,她在鼓励着自己的同时,也鼓励着整个团队和这个新生命。

又按压约10分钟后,宝宝终于恢复了心跳!如今多年过去,那个宝宝健康、活泼,还和产科的医护们保持着联系。

“生命的奇迹常常就在一念之间。从医路上也难免有困惑的时候,但每次想起那个声音、那天整个团队齐心协力的场景,都会让我觉得可以不计前程、不问结果,继续前行。”宣荣荣动情地说,产科需要的不是单打独斗的医生,而是紧密合作的团队,“只有永远记住团队、依靠团队,才能每一次历经生死,迎来美好的结局。”

周黎明

“妊娠指标呈阳性那一刻,我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从医29年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医生

对周黎明来说,这辈子最难忘的从医经历,莫过于我市首例试管婴儿母体检测出妊娠指标阳性的那个瞬间。

20多年前,周黎明受医院委派,外出进修试管婴儿技术,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里,细致入微地观察细胞的状态,摸索何时是最佳的受精时机,何时是最佳的促排卵时机,需要多少的药量才能满足需求……

学成归来后,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开始运行。那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所有需要的试剂、玻璃器材、培养皿等都需要自己准备、配制。更尴尬的是,当时大家的思想还非常保守,不太能接受试管婴儿这个新生事物。

38岁的张女士成为为数不多的愿意尝试的患者。

张女士婚后多年未孕,为了要个孩子,能吃的中药和西药全吃遍了,还尝试了很多偏方,都没怀上。

决定尝试试管婴儿后,经过漫长的促排卵周期,张女士迎来了她的取卵时刻。从实验室接收卵子,到精液优化,再到授精、后期胚胎观察等,每一步所需的试剂,都要精确到毫克级的称量配制。

14天时间,周黎明和团队天天守在实验室,守在张女士身边,大家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当检测出怀孕指标阳性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都沸腾了,周黎明和团队相拥而泣,也和张女士相拥而泣,那是宁波辅助生殖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楼红侃

“我帮老人保住了手腕,也保住了她的祖传手镯”

从医13年

宁波市中医院

骨伤科医生

70多岁的老奶奶捧着自己手腕处的X光片,不可置信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双手微微颤抖着,眼角处清晰可见激动的泪痕,喃喃自语地说,“谢谢,真的都保住了……”

一旁的楼红侃也忍不住红了眼圈。那一刻,他读懂了老人骨折后宁可不做手术也不愿弄坏了玉镯的那份倔强,也从老人一遍遍的道谢中,读出了医生的同理心对于患者的意义。

一个多月前,这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宁波市中医院骨伤科。老人整个左手臂红肿疼痛,尤其是手腕关节处更是疼痛难忍,手腕上还紧紧箍着一只玉镯。拍片显示,老人桡骨远端骨折,必须尽快固定处理。耽误得越久,肿胀和疼痛会越明显。然而危急时刻,老人却执拗地要求:不能敲断我的手镯!

老人的女儿说,已经带着母亲去了两家医院,医生都建议先把手镯敲断,然后进行手术。然而老人却无论如何一定要保镯子。原来,老人的手镯是家中祖传的宝贝,传了几代,也是老人过世的母亲留给她的唯一念想。

面对老人的坚持,医生们想了各种办法,无奈关节肿胀明显,怎么也取不下来。楼红侃非常理解老人的情感,他决定用中医骨伤科特有的正骨手法试一试。令人欣喜的是,十几分钟后,镯子真的被成功取下。紧接着,楼红侃又对骨折处进行小夹板固定,让老人回家静养康复,免除了手术之苦。

两个星期后,老人手功能恢复正常,到医院拍片复查。当楼红侃告诉她,骨折处已全部愈合时,老人激动地抢过片子看了又看,连连感谢。

史玲利

“ICU病房里那个胜利的手势,一直在给我力量”

从医22年

宁波市康宁医院

神经内科医生

“从医22年中,我见惯了医务人员的辛苦不易,见惯了病人的生老病死,也见惯了医院内的人生百态。当医生的时间长了,好像很少有事情可以触动我的心弦。”史玲利说,可是重症监护病房里病人竭尽全力比划的那个胜利的手势,却一直刻在脑海里,给了她一往无前的力量。

那是2009年,史玲利当时还在原单位的ICU工作。春末夏初的一个中午,史玲利和同事刚抢救了一个因为被痰堵塞住气管导致窒息的病人。这个50多岁的大叔患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呼吸无力。一个月来,大叔气管被切开,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他迟迟不能恢复自主呼吸,如果撤离呼吸机随时会离世。

当时,刚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大叔萎靡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一旁的史玲利也几近虚脱。这时,史玲利听到有人在轻唤大叔的名字,原来是他的女儿前来探望。按照规定,家属一周能隔着玻璃窗探望一次。

“大叔平躺着很难看到女儿。我轻轻地把他的床头抬高,给他垫了一个靠枕。”让史玲利难以置信的是,大叔在和女儿默默对视了一会后,艰难地抬起右手,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在常人看来,这个手势很普通,可是以大叔当时的肌肉力量,这个手势堪称奇迹,他已经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玻璃窗外,女儿捂着脸哭了;病床旁的史玲利也落泪了。

史玲利说:这个手势代表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不想让孩子担心,哪怕自己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代表了生命的顽强和坚持;也代表了对医生的认可和信任。

“我经常想起这个温暖的瞬间。当我疲惫或茫然的时候,这个瞬间都会给予我力量!”史玲利感慨。

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王颖

陆麒雯程鑫徐露清

通讯员张林霞陈静娜谢瑜硕

庞赟马蝶翼陈君艳孙梦璐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听医生讲述最难忘的瞬间 体会医者大爱和家国情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19 07:19:19

门诊室里的苦口婆心、无影灯下的挥汗如雨、抢救室里的拼尽全力……医生,是守护生命、与病魔抗争的白衣天使。每一位医生的从医路上,都免不了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总有一个难忘的瞬间在他们脑海里深深印刻。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到来之际,记者分头走访了多位医生,听他们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从医瞬间。这些瞬间里,有治愈时的喜悦,有帮助时的感动,更有父母心般的医者大爱,仁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黄静

“10岁男孩肝移植手术后,扑进了我的怀里”

从医20年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肝胆胰外科医生

黄静至今已参与近400例肝移植手术,回想起来,那位10岁小男孩蹦蹦跳跳的身影让他至今记忆深刻。

6年前,家人带着10岁的涛涛(化名)从东北来到宁波求医。和同龄人比起来,涛涛十分瘦小,因为患有多囊肝,肚子大得像个临盆的孕妇。黄静发现,涛涛肝脏的2/3已经病变,需要立即实施移植手术,但稀缺的肝源成了难题。每天,涛涛都要打针、吃药,可他特别懂事,打针时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像个“小大人”一样,说起自己的疾病也头头是道,乖巧得让人心疼。

因为涛涛和自己孩子年龄相仿,黄静有空时常去病房看望。“叔叔,我想回到学校里,和同学们在一起。”在一次聊天中,涛涛向黄静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黄静握住涛涛的双手承诺:“叔叔一定会帮助你的。”但他心里十分清楚,等到匹配的肝源尤其是适合儿童的肝源,就像大海捞针。

然而奇迹出现了,就在涛涛入院治疗十几天后,合适的肝源找到了!移植手术如期进行,一切顺利,涛涛的身体恢复得很不错。

一个月后,黄静正在门诊,诊室里突然跑进一个小男孩,站在一边咯咯咯地笑。起初,黄静以为是哪位患者带来的孩子,直到男孩的父母走进来后他才发现,竟然是涛涛!

“叔叔,我可以回学校了吗?”涛涛扑上来一把抱住黄静说。一时间,黄静难以把眼前这位活蹦乱跳的调皮鬼和一个月前面黄肌瘦的“小大人”联系在一起。这以后,涛涛回到了东北老家,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学校,每隔一年,他都会给黄静寄一张贺卡,感谢这位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白衣天使。

“病人和家属总是感谢医生,但其实我们要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让我们在陷入一次次困境时找到绝处逢生的力量。”黄静感叹。

包斯增

“经历九死一生后的拥抱,让我找回了职业成就感”

从医11年

宁波市第一医院

肾内科医生

“医生在治愈病人的同时,也被病人疗愈,从病人身上得到力量。”回忆从医11来的难忘瞬间,包斯增想到的是一个患者的拥抱。

去年秋天,包斯增曾情绪低落。他坦言,当时一度有挫败感,似乎找不到做医生的价值和意义,质疑自己的所学是否真的能帮助到病人,能帮到病人多少。

就在那时,科室新住进了一个20岁的年轻女孩小胡,包斯增成了她的管床医生。小胡被确诊患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对这个年轻女孩来说,这诊断结果简直是晴天霹雳。包斯增对小胡的诊治也愈发上心。

一天,包斯增出了手术室已经是中午1点半,他想着先去看一下小胡。刚到病房,就碰上小胡癫痫发作,口吐白沫,眼睛上翻。院内999呼叫、抢救、气管插管、转ICU……忙好已是傍晚,包斯增还没吃午饭。他越发沮丧,自己的所学在疾病面前似乎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他不知道这个年轻的姑娘能不能平安回来,能不能再听到她喊“医生”。

幸运的是,一周后,小胡出了ICU转回肾内科,包斯增仍然是她的管床医生。“小姑娘家里条件很困难,我们在救治过程中,还想办法为她节约费用,帮她筹款。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她终于转危为安。”

小胡出院那天,包斯增正叮嘱后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我们本来隔着几米的距离。让我很意外的是,这个平时很内敛的小姑娘突然上前,抱住了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包斯增说,自己当时也一下懵了,只记得小胡哭着说:“谢谢包医生,谢谢你救了我,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小胡不知道的是,我同样很感激她。这个拥抱温暖了我,给了我力量,更让我在那个严重挫败的阶段,找回了职业成就感。这对一个医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自此,包斯增不再质疑自己当医生的价值。

刘鹏

“我对着尿袋一滴滴数尿液,终于救回了患者”

从医22年

宁波市第二医院

急诊科医生

“12年前,我是ICU病房的一名主治医师,轮到我夜班的那晚,来了一个特别危重的患者,大家都觉得她情况非常不乐观,大概率熬不过这一夜。”刘鹏说,那是一位70岁的女患者,身患多种基础性疾病,因为心跳骤停经历了心肺复苏后勉强恢复心跳、呼吸,但休克症状仍十分明显,无尿,生命体征靠各种仪器勉强维持。

那一夜,刘鹏使出浑身解数,守候在这位女患者的病床边寸步不离。他仔细观察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各种药物输入的速度和用量,一点点纠正患者的身体状态。

“这样的病人十分脆弱,需要补充液体,但液体不能太多,否则心肺负荷承受不住,反而会加重病情,量入而出是一个基本标准。”休克患者症状缓解的标志之一,就是有尿液。那一夜,刘鹏盯着患者的尿袋、量杯,一滴滴数着尿液。

1毫升尿液是20滴。刚开始,患者每小时的尿液只有几毫升。随着前期治疗慢慢产生效果,患者的尿液开始逐渐增多,每小时增加到十几毫升,这让刘鹏看到希望。他继续不断调整补液的速度和药物的用量,天快亮的时候,患者尿量增加到每小时几十毫升,而身体其他指标也逐渐平稳。

“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那一夜我没合眼,但一点都不困。”刘鹏说。天亮了,经过一夜的悉心守候,这位几乎被判“死刑”的患者最终挺了过来。早交班的时候,同事们看到患者奇迹般地好转时那惊讶和欣喜的眼神,让刘鹏一直忘不了。

“重症患者的治疗少不了守护,病房里医生守护着患者,病房外患者家属也在守护着希望,那一刻医患的心都是相通的。”刘鹏说,那个不眠之夜让他领悟了守护的意义。这以后他总是会告诉年轻的后辈医生,重病人是“守”出来的。

宣荣荣

“她一直说‘不要放弃’,每每想到我都热泪盈眶”

从医17年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妇产科中心医生

“我们常说,产科是24小时的急诊、永远的ICU。”从医十几年,有一个声音让宣荣荣每每想起都会热泪盈眶。

几年前,一位孕37周的准妈妈因为大出血被紧急送入该院急诊,每分钟胎心仅60余次,几乎只有正常值下限的一半。随着紧急剖宫产手术的启动,产科、儿科、麻醉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快速集结、分工合作,从决定进行剖宫产到宝宝降生,用时仅仅5分钟。

但随即大家的心收得更紧了——宝宝发生了失血性休克,出生时心跳几乎为零。麻醉医生插管,儿科医生用药,宣荣荣立刻为宝宝进行心外按压……但10多分钟过去,宝宝的心跳迟迟未出现。就在那时,宣荣荣听到一个轻细又笃定的声音在不断重复:“不要放弃,不要放弃!”那是一旁正为宝宝捏着皮囊的分娩中心护士长陈洁,她在鼓励着自己的同时,也鼓励着整个团队和这个新生命。

又按压约10分钟后,宝宝终于恢复了心跳!如今多年过去,那个宝宝健康、活泼,还和产科的医护们保持着联系。

“生命的奇迹常常就在一念之间。从医路上也难免有困惑的时候,但每次想起那个声音、那天整个团队齐心协力的场景,都会让我觉得可以不计前程、不问结果,继续前行。”宣荣荣动情地说,产科需要的不是单打独斗的医生,而是紧密合作的团队,“只有永远记住团队、依靠团队,才能每一次历经生死,迎来美好的结局。”

周黎明

“妊娠指标呈阳性那一刻,我们激动得相拥而泣”

从医29年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医生

对周黎明来说,这辈子最难忘的从医经历,莫过于我市首例试管婴儿母体检测出妊娠指标阳性的那个瞬间。

20多年前,周黎明受医院委派,外出进修试管婴儿技术,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里,细致入微地观察细胞的状态,摸索何时是最佳的受精时机,何时是最佳的促排卵时机,需要多少的药量才能满足需求……

学成归来后,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开始运行。那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所有需要的试剂、玻璃器材、培养皿等都需要自己准备、配制。更尴尬的是,当时大家的思想还非常保守,不太能接受试管婴儿这个新生事物。

38岁的张女士成为为数不多的愿意尝试的患者。

张女士婚后多年未孕,为了要个孩子,能吃的中药和西药全吃遍了,还尝试了很多偏方,都没怀上。

决定尝试试管婴儿后,经过漫长的促排卵周期,张女士迎来了她的取卵时刻。从实验室接收卵子,到精液优化,再到授精、后期胚胎观察等,每一步所需的试剂,都要精确到毫克级的称量配制。

14天时间,周黎明和团队天天守在实验室,守在张女士身边,大家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当检测出怀孕指标阳性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都沸腾了,周黎明和团队相拥而泣,也和张女士相拥而泣,那是宁波辅助生殖技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楼红侃

“我帮老人保住了手腕,也保住了她的祖传手镯”

从医13年

宁波市中医院

骨伤科医生

70多岁的老奶奶捧着自己手腕处的X光片,不可置信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双手微微颤抖着,眼角处清晰可见激动的泪痕,喃喃自语地说,“谢谢,真的都保住了……”

一旁的楼红侃也忍不住红了眼圈。那一刻,他读懂了老人骨折后宁可不做手术也不愿弄坏了玉镯的那份倔强,也从老人一遍遍的道谢中,读出了医生的同理心对于患者的意义。

一个多月前,这位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宁波市中医院骨伤科。老人整个左手臂红肿疼痛,尤其是手腕关节处更是疼痛难忍,手腕上还紧紧箍着一只玉镯。拍片显示,老人桡骨远端骨折,必须尽快固定处理。耽误得越久,肿胀和疼痛会越明显。然而危急时刻,老人却执拗地要求:不能敲断我的手镯!

老人的女儿说,已经带着母亲去了两家医院,医生都建议先把手镯敲断,然后进行手术。然而老人却无论如何一定要保镯子。原来,老人的手镯是家中祖传的宝贝,传了几代,也是老人过世的母亲留给她的唯一念想。

面对老人的坚持,医生们想了各种办法,无奈关节肿胀明显,怎么也取不下来。楼红侃非常理解老人的情感,他决定用中医骨伤科特有的正骨手法试一试。令人欣喜的是,十几分钟后,镯子真的被成功取下。紧接着,楼红侃又对骨折处进行小夹板固定,让老人回家静养康复,免除了手术之苦。

两个星期后,老人手功能恢复正常,到医院拍片复查。当楼红侃告诉她,骨折处已全部愈合时,老人激动地抢过片子看了又看,连连感谢。

史玲利

“ICU病房里那个胜利的手势,一直在给我力量”

从医22年

宁波市康宁医院

神经内科医生

“从医22年中,我见惯了医务人员的辛苦不易,见惯了病人的生老病死,也见惯了医院内的人生百态。当医生的时间长了,好像很少有事情可以触动我的心弦。”史玲利说,可是重症监护病房里病人竭尽全力比划的那个胜利的手势,却一直刻在脑海里,给了她一往无前的力量。

那是2009年,史玲利当时还在原单位的ICU工作。春末夏初的一个中午,史玲利和同事刚抢救了一个因为被痰堵塞住气管导致窒息的病人。这个50多岁的大叔患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呼吸无力。一个月来,大叔气管被切开,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他迟迟不能恢复自主呼吸,如果撤离呼吸机随时会离世。

当时,刚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大叔萎靡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一旁的史玲利也几近虚脱。这时,史玲利听到有人在轻唤大叔的名字,原来是他的女儿前来探望。按照规定,家属一周能隔着玻璃窗探望一次。

“大叔平躺着很难看到女儿。我轻轻地把他的床头抬高,给他垫了一个靠枕。”让史玲利难以置信的是,大叔在和女儿默默对视了一会后,艰难地抬起右手,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在常人看来,这个手势很普通,可是以大叔当时的肌肉力量,这个手势堪称奇迹,他已经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玻璃窗外,女儿捂着脸哭了;病床旁的史玲利也落泪了。

史玲利说:这个手势代表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不想让孩子担心,哪怕自己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代表了生命的顽强和坚持;也代表了对医生的认可和信任。

“我经常想起这个温暖的瞬间。当我疲惫或茫然的时候,这个瞬间都会给予我力量!”史玲利感慨。

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王颖

陆麒雯程鑫徐露清

通讯员张林霞陈静娜谢瑜硕

庞赟马蝶翼陈君艳孙梦璐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