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非凡十年 宁波答卷 | “硬核”宁波 锻造“大国重器”
2022-10-02 20:3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者按:

  过去十年,我市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定不移锻强硬核实力、弘扬民主法治、繁荣港城文化、践行为民宗旨、推进绿色发展、深化自我革命,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更加强劲,团结奋进的大合力持续增强,精神富有的大文明不断提升,共富先行的大文章精彩起笔,美丽宁波的大画卷徐徐展开,管党治党的大格局系统重塑,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即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非凡十年 宁波答卷”系列报道,回望十年间宁波的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

本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唐严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 单玉紫枫

  在宁波,“硬核”是高频词。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进程,本就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这不仅关乎港口这个“最大的资源”,还有产业、创新、开放等诸多变量。新征程上的宁波发展,需要拥抱产业变革、科技变革、数字变革大潮,更需要乘势而上、借势发力。正因如此,“硬核”二字在宁波有了别样含义,它被视为对产业、创新、开放的更高定位以及更深层的追求。

  “小巨人”成团,冠军出道

  这几年,中国制造领域流传着一个追问:全国的制造业重镇不少,“万亿俱乐部”城市也是高手如云,为什么只有宁波成了“单项冠军之城”?

  在工信部2017年公布的首批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宁波仅2家入选,占比1.9%,并不“显山露水”。短短5年,这个数字已经被刷新为63家,雄踞全国首位。

  再看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自2019年开始发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迄今发布了4批,共计8997家,宁波有283家,在所有城市中位居第四。

  答案要从十年前说起。

  回看201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引导、激励制造工厂用机器替代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从此,一场制造车间内的变革在宁波全面铺开。

  十年间,宁波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从单个工位机器换人、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到打造数字化车间,从智能工厂到未来工厂,宁波制造业数智化改造已经摸索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打法与路径,由此衍生的“宁波制造”成为许多人的“必不可少”。

  如今,全球每三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的光学镜头出自舜宇光学;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使用德鹰精密机械的旋梭;耐克、优衣库等品牌的服装,很多由申洲国际代工……

  不少曾被国外巨头垄断的高精尖领域,“宁波制造”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神州十二号飞船深空探测装备的关键系统里,伏尔肯生产的密封环助力“大国重器”出征;在被誉为“深海生命线”的大长度海洋脐带缆领域,东方电缆打破了欧美长达57年的垄断……

  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不知不觉,不可或缺。

  2021年,宁波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均超过16%。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63+283的“成团”名单外,宁波的单项冠军、“小巨人”还将持续扩容,共同汇聚起宁波向制造强市迈进,全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硬核实力。

  而宁波制造的天幕上,要的就是璀璨满天星!

去年4月,大榭华泰盛富轻烃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资料图片

  “三色图”背后,创新底色

  红色、黄色、绿色,常人眼中的普通颜色,在宁波科研圈,却另有特指——

  红色代表“卡脖子”技术、黄色指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技术、绿色则指已经实现替代技术。这是宁波在梳理全市单项冠军和重点培育产业链后,迭代编制的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

  换句话说,通过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宁波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画上了精准的“靶点”。

  这是科研人的严谨,也是解题人的浪漫。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宁波服务“国之大者”、实现争先进位最大的底气,那么创新驱动就是闯关突围、厚植优势最紧迫的考题。近年来,宁波始终坚持让科技创新成为“硬核”力量 ,打造创新链条,与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共同合成宁波发展的底色。

  在创新驱动的强引擎引领下,更多的“动力源”随之而来——

  强院强所能级提升。近年来,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大院大所乃至强院强所的引进不断提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稳步发展,甬江实验室前瞻创新、厚植产业、加速打造全国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纷纷进驻宁波开办研究院,央企相继在这里开设研发机构……目前,全市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300个。

  人才引育力度加大。2017年,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与此同时,宁波打响“选择宁波,就是选择未来”的口号,不断改善人口文化结构,塑造城市的美好未来。加快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出台“开放揽才产业聚智30条”,实施“甬江引才工程”。2020年,宁波引进大学生16.6万人。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梯队。

  数字变革撬动深改。宁波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启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5个“产业大脑”入选浙江省首批试点,推出“5G+智慧港口”“浙里甬e保”“耕地智保”等一批管用好用的场景应用。

今年,疫情阻隔下,宁波发出全国首架拓市场稳订单商务往返包机。资料图片

  拓“黄金通道”,勇为先行

  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原定在宁波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延迟举办。一个疑问盘旋在人们心头:博览会推迟了,宁波在忙些什么?

  毕竟从2014年起,人们已经习惯每年一到6月,宁波就会如期进入“中东欧时间”。

  从2014年6月承办中东欧特色商品展起步,到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启动建设国内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再到2019年博览会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展会,短短数年,“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宁波与中东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国家开放版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1年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开幕。宁波秉承着“三个有利于”国家使命,不断拓宽双向往来的“黄金通道”。2021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76.8亿元,同比增长146.2%,高于全国127.9个百分点。

  当前,这座城市正加快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中心、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接力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双向投资和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促使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核心平台。

  一方中东欧工作的“热闹”,折射的是一片开放型经济的热潮。

蒋晓东 摄

  十年来,宁波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全局,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班轮航线突破300条,与全球2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互联互通;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稳居全球第1和第3位,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

  2021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05万亿元,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19万亿元,较十年前分别增长61%和91%;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上年的2.5%增加到3.05%。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交易额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力奔跑,只因方向早已锚定。

  正如那句著名的指引,“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敢闯敢拼的宁波人相信:向东是大海!只有不断激流勇进,锻造出更多维度的“硬核”实力,才能不负“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的期待,更为有力地服务“国之大者”。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非凡十年 宁波答卷 | “硬核”宁波 锻造“大国重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10-02 20:32:00

  编者按:

  过去十年,我市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定不移锻强硬核实力、弘扬民主法治、繁荣港城文化、践行为民宗旨、推进绿色发展、深化自我革命,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更加强劲,团结奋进的大合力持续增强,精神富有的大文明不断提升,共富先行的大文章精彩起笔,美丽宁波的大画卷徐徐展开,管党治党的大格局系统重塑,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即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非凡十年 宁波答卷”系列报道,回望十年间宁波的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

本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唐严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 单玉紫枫

  在宁波,“硬核”是高频词。

  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进程,本就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这不仅关乎港口这个“最大的资源”,还有产业、创新、开放等诸多变量。新征程上的宁波发展,需要拥抱产业变革、科技变革、数字变革大潮,更需要乘势而上、借势发力。正因如此,“硬核”二字在宁波有了别样含义,它被视为对产业、创新、开放的更高定位以及更深层的追求。

  “小巨人”成团,冠军出道

  这几年,中国制造领域流传着一个追问:全国的制造业重镇不少,“万亿俱乐部”城市也是高手如云,为什么只有宁波成了“单项冠军之城”?

  在工信部2017年公布的首批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宁波仅2家入选,占比1.9%,并不“显山露水”。短短5年,这个数字已经被刷新为63家,雄踞全国首位。

  再看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自2019年开始发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迄今发布了4批,共计8997家,宁波有283家,在所有城市中位居第四。

  答案要从十年前说起。

  回看2012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引导、激励制造工厂用机器替代简单、重复、高强度、高风险的岗位。从此,一场制造车间内的变革在宁波全面铺开。

  十年间,宁波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从单个工位机器换人、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到打造数字化车间,从智能工厂到未来工厂,宁波制造业数智化改造已经摸索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打法与路径,由此衍生的“宁波制造”成为许多人的“必不可少”。

  如今,全球每三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的光学镜头出自舜宇光学;全球9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厂,使用德鹰精密机械的旋梭;耐克、优衣库等品牌的服装,很多由申洲国际代工……

  不少曾被国外巨头垄断的高精尖领域,“宁波制造”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神州十二号飞船深空探测装备的关键系统里,伏尔肯生产的密封环助力“大国重器”出征;在被誉为“深海生命线”的大长度海洋脐带缆领域,东方电缆打破了欧美长达57年的垄断……

  不求最大,但求最强;不知不觉,不可或缺。

  2021年,宁波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均超过16%。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63+283的“成团”名单外,宁波的单项冠军、“小巨人”还将持续扩容,共同汇聚起宁波向制造强市迈进,全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硬核实力。

  而宁波制造的天幕上,要的就是璀璨满天星!

去年4月,大榭华泰盛富轻烃利用一期项目投产。资料图片

  “三色图”背后,创新底色

  红色、黄色、绿色,常人眼中的普通颜色,在宁波科研圈,却另有特指——

  红色代表“卡脖子”技术、黄色指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技术、绿色则指已经实现替代技术。这是宁波在梳理全市单项冠军和重点培育产业链后,迭代编制的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

  换句话说,通过建立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宁波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画上了精准的“靶点”。

  这是科研人的严谨,也是解题人的浪漫。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宁波服务“国之大者”、实现争先进位最大的底气,那么创新驱动就是闯关突围、厚植优势最紧迫的考题。近年来,宁波始终坚持让科技创新成为“硬核”力量 ,打造创新链条,与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民营经济,共同合成宁波发展的底色。

  在创新驱动的强引擎引领下,更多的“动力源”随之而来——

  强院强所能级提升。近年来,宁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大院大所乃至强院强所的引进不断提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稳步发展,甬江实验室前瞻创新、厚植产业、加速打造全国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纷纷进驻宁波开办研究院,央企相继在这里开设研发机构……目前,全市累计引进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3300个。

  人才引育力度加大。2017年,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与此同时,宁波打响“选择宁波,就是选择未来”的口号,不断改善人口文化结构,塑造城市的美好未来。加快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出台“开放揽才产业聚智30条”,实施“甬江引才工程”。2020年,宁波引进大学生16.6万人。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梯队。

  数字变革撬动深改。宁波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启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5个“产业大脑”入选浙江省首批试点,推出“5G+智慧港口”“浙里甬e保”“耕地智保”等一批管用好用的场景应用。

今年,疫情阻隔下,宁波发出全国首架拓市场稳订单商务往返包机。资料图片

  拓“黄金通道”,勇为先行

  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原定在宁波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延迟举办。一个疑问盘旋在人们心头:博览会推迟了,宁波在忙些什么?

  毕竟从2014年起,人们已经习惯每年一到6月,宁波就会如期进入“中东欧时间”。

  从2014年6月承办中东欧特色商品展起步,到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启动建设国内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再到2019年博览会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展会,短短数年,“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宁波与中东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国家开放版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2021年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开幕。宁波秉承着“三个有利于”国家使命,不断拓宽双向往来的“黄金通道”。2021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76.8亿元,同比增长146.2%,高于全国127.9个百分点。

  当前,这座城市正加快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中心、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接力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双向投资和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促使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和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核心平台。

  一方中东欧工作的“热闹”,折射的是一片开放型经济的热潮。

蒋晓东 摄

  十年来,宁波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全局,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班轮航线突破300条,与全球2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互联互通;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稳居全球第1和第3位,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十强。

  2021年,宁波口岸进出口总额达2.05万亿元,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19万亿元,较十年前分别增长61%和91%;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由上年的2.5%增加到3.05%。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交易额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全力奔跑,只因方向早已锚定。

  正如那句著名的指引,“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只有把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到极致,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敢闯敢拼的宁波人相信:向东是大海!只有不断激流勇进,锻造出更多维度的“硬核”实力,才能不负“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的期待,更为有力地服务“国之大者”。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