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公示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宁波4个村落上榜,分别是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象山县新桥镇东溪村、象山县晓塘镇黄埠村、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华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推出,与宁波乡贤冯骥才先生的推动是分不开的。2012年,正是在冯骥才先生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由住建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联合评选,评审公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宁波列入第一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共有28个,第六批名单公布后,这个数字将增加到32个。
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记者郑凯侠/摄
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有着江南水乡民宅的独特风韵。十七房村因“郑氏十七房”而久负盛名,曾走出过郑熙、郑世昌、郑尊法、郑景丰等一批知名宁波商人,孕育出了百年老字号“老凤祥银楼”“四恒银号”,以及民族工商业的典范“英雄墨水”、民间邮政业先驱“全盛民信局”等响当当的民族品牌。“郑氏十七房”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绝大部分建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大宅,共十余幢。
象山新桥镇东溪村励氏宗祠。通讯员蒋曼儒/摄
象山县新桥镇东溪村以溪为名,群山环抱,旧时处于交通要道。溪上有多桥横卧,从庙前杨桥开始,经兴溪桥、九曲桥、长湾桥、华益桥、春晖桥、隔溪坑桥、老大桥(东溪桥)、小庵桥、新大桥、鱼乌桥,至西成塘横七桥止,被称为“东溪十二桥”。清代文人励元灏曾形容此地“玉带锁长桥,清流万古名”。
日夜流淌的东溪孕育出尚孝崇文的厚重文化。科举年代,自宋代便迁居于此的励氏一族曾走出庠生、太学生、贡生、举人等80多位,有各类官职的30多人,勤奋好学的学风代代传扬。目前,该村有一座建成于1743年、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励氏宗祠,木质结构古朴简洁,庄严幽深。
象山晓塘镇黄埠村。资料图
象山县晓塘镇黄埠村坐落在双峰山主峰南麓,坐北朝南,山上两支溪流分别从村庄的东西两头往下流淌,注入村前的黄埠溪。黄埠村的村民以潘姓为主,据《潘氏宗谱》记载,其祖潘均耀是元末驻守福州的武将,朱元璋的军队攻破福州城后,潘均耀从海路逃至象山后岭隐居,后其子孙从后岭迁此建村。自明代中叶起,潘氏子孙繁衍,在黄埠营造了规模宏大的家族聚居建筑群。
该村至今保留着清初的高柴门和清中期建造的三三堂,北有上新屋、三戒堂,南有下柴门,东有潘季房、小柴门等十余座潘氏大院落,西有潘氏宗祠、圆峰庙。这些古宅均属清早期闽南建筑风格,在宁波的古村落中可谓独树一帜。
象山西周镇儒雅洋村。记者陈晓旻/摄
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地处蒙顶山脚下,是一个坐落在古驿道上的村落,在浙东古村中小有名气。村中何姓的祖先在明洪武年间从象山墙头迁居而来,清乾隆年间何氏家族达到鼎盛。
该村现存有何恭房、友二房、友六房、新大份、老小份等20多处完整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除了四合院,该村还有独具特色的古碉楼和团练房、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驿道、应家古井等,旅游资源丰富。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