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六位“好记者”讲述新时代宁波“好故事”
2022-11-08 06:47:32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牢记初心使命,奔赴新闻现场,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触摸时代脉搏,倾听百姓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讲述宁波故事。

在昨天举行的宁波市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报告会上,杨静雅、张馨予、俞永均、姚昊、戴巧泽、娄君杰等优秀新闻工作者分享交流创作体会、实践感悟和工作经验。大家在交流中说,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初心本色,心怀“国之大者”,全面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党的主张,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用心描绘时代画卷,用力奏响时代强音,更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记者张昊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副总编辑杨静雅:

与时代同频共振 让情感双向奔赴

孙嘉怿是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她长年带领数百名志愿者帮助烈士寻亲。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我在忙碌的审稿和夜班之余,对她展开了跟踪采访。

宁波晚报的通讯《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孙嘉怿带领团队为965位烈士找到“回家”路》用了3个整版,6张照片中的5张有青少年。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发现,孙嘉怿替烈士寻亲的同时,还开展关爱烈属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整理资料、慰问烈属之中来。她说,这是因为她在为烈士寻亲中,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增强,思想因此得到了升华,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想让更多青少年的思想也得到升华。

这使我意识到,孙嘉怿团队不是“做好事”“感恩烈士”这样的主题可以承载了。于是,我以“一个人”“一群人”“无数人”“几代人”的表现为线索,不断升华主题,使报道主题走出了狭隘的代际交换、浅薄的一报一还,阐明了孙嘉怿团队“为烈士寻亲”是家国历史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成长,是国民气质的涵养。

通讯创作细节很重要。在创作这篇作品时,我翻看了孙嘉怿十年来所发的数千条微信、数万条微博,进行了多次面对面采访,挖掘了很多感人的细节。或许,在互联网时代,记者更需要说走就走的沉浸式采访,更需要和采访对象乃至他(她)周围人在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关注我们伟大的国家、勤劳的人民和我深爱的城市,创作出或温暖彼此,或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将好声音用好方式传播出去,彰显新闻的力量和新闻人的价值。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新闻调查部制片人姚昊:

主题报道“活”起来 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身处新时代,笔墨亦当随时代。做好主题报道,服务大局,引领导向,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是我们新时代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现阶段做好主题报道?我们认为一条重要的答案是短视频。那么,地方媒体如何在短视频语境下做“活”做“新”主题报道,让真理酿出甜味,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媒体在变,内容为王的规律不变。优质内容挖掘是核心。在获奖作品《我要找到“你”》中,我们以烈士寻亲的小切口呈现建党百年、党史学习的大主题,这也是融媒体视域下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寻找有情感共鸣点的题材,抓住人物身上的真情实感,是主题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青年志愿者沉浸式地跟随寻亲的步伐,一次次聆听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当他们直面烈士家人的时候,认知会被刷新,精神会得到升华。我每次看到这一段视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质朴的情感跨越时空,引发强烈共鸣,生动诠释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主题报道往往背靠宏大的叙事主题,即便是运用短视频语境,想要“出圈”,也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赋能传播手段。我们探索运用自述或vlog语境、黄金5秒原则、多种情绪表达等手法,制作的抗疫MV《致无与“仑”比的每个人》在全网观看量达2800万人次。

新的百年征程再出发,我们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讲述好、传播好,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新闻综合频道记者张馨予:

用三年时间 讲好一个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我有幸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讲述宁波“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这个故事缘起于2019年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到宁海葛家村进行“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课题研究。没想到实验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当地农民的创造力。宁波电视台组织强大的团队,一路跟踪报道。我参与其中,目睹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

起初村民有个形象的比喻:“(丛志强)他们是天上的云,我们是地上的土,根本没关系。”但是跟拍过程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丛老师的诚意,更看到了他的实力。在他的赋能下,充分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他的很多观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让村民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都是源于我们现场采访。经过两年多的跟踪拍摄,我们的节目《丛志强:划火柴的人》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二等奖。

今年夏天,我又一次见到了丛老师。他笑着说,“十一”假期,葛家村来了3万多游客,村民的创业收入就有17万元。

三年多的采访、调研,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村民内生动力一旦充分激发,就能汇聚成持久推进乡村发展的巨大能量。这正是艺术振兴乡村的魅力所在。

如今,葛家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也会继续记录着、讲述着,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好故事,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浙江好人·疫线面孔”“宁波发布”编辑戴巧泽:

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新征程

在政务新媒体工作,最直接的感受是没有时间概念。作为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平台,我们始终坚守“权威发布、民生服务”的初心使命,关注民生热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守好这个阵地,我们所有人没有上下班概念,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休息值班之说,时时在线,随时上线补位。

防台、抗疫期间,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24小时应急发稿机制,全体“小布”三班倒,全力做好信息发布。在刚刚结束的北仑疫情防控期间,有一天从当晚到次日凌晨3点的7个小时里,大家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的应急状态,最终拿到稿件到推送微信仅仅用了5分钟。“推送5分钟,待机n小时”是我们应急值班时的常态。从年初疫情开始,所有人舍弃了元旦、五一等假期,周末也常常集体到岗值班,保证了“宁波发布”的每一条微信、微博、视频,都能及时、准确、权威地呈现给市民。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用更年轻化、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讲好宁波故事。比如以手绘漫画长图的形式,推出了《超燃!宁波长卷!》微信图文,以SVG图文形式结合盲盒概念推出的《快来打开,属于你的2021宁波记忆》。源于不断地创新,今年以来“宁波发布”公众号发稿2200余篇,“10万+”稿件达200余篇。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会更加认真积累、扎实钻研,进一步做好政务发布工作,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新征程。

宁波日报报网经济新闻部副主任俞永均:

踏歌前行 让宁波经验熠熠生辉

不久前,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探路先行,共富宁波“出圈”记》,报道了二十大代表傅平均所在的滕头村,近年来向新疆库车、贵州黔西南、河北阜平、四川凉山等地村庄输出宁波共富经验。

滕头村是宁波日报去年设立的10个共同富裕观察点之一,这篇报道是我们《共富论·双村记》融媒体报道的延续。其实,类似的故事还在发生。

去年底,在我们的牵线搭桥下,镇海永旺村与西藏比如巴贡村正式结对。今年6月,两村合作的牦牛护栏项目启动。甬派报道后,宁波温州商会、诸暨商会等来电咨询与巴贡村产业对接事宜。“新闻+活动+服务”的这种创新打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有生命力,也更有吸引力。

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成为吸引读者的新闻,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我们的经验是重拿轻放、柔性表达,通过故事化叙述,视频化呈现,让主题直抵人心。《共富论·双村记》融媒体报道中,我们跨越崇山峻岭、走过雪域高原、深入茫茫戈壁、途经丘陵水乡,通过深入观察,以点带面,细腻展现东西部乡村携手走向共富的火热实践。

重大主题报道可以四两拨千斤,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也能让一座城市蜚声海内外。近年来,我们用地方视角解读国家战略,用新闻行动助推中心工作,用创新打法展示宁波形象,让宁波经验走向全国。让我们一起踏歌前行,用心策划,用情采写,相信一定能够抬头见月亮,发现更多闪闪发光的星星。

北仑区传媒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娄君杰:

融媒体时代创作出更多有精神力量的作品

做好短视频,我认为首先要挖掘出情感共鸣点。《禾禾和她的沈叔叔》是我今年参与创作的作品,报道的是全国优秀民警沈阳林和北仑孩子的故事。最初是集体采访,安排了沈阳林和一群孩子一起交流,常规的采访、常规的空镜头,我无法和沈阳林形成感情上的联系。因为拍人物短视频就像谈恋爱,需要两个人交心。于是我独自去记录沈阳林看望残障女孩禾禾。他帮扶禾禾有13年之久,深深打动了我,从这个切口入手,整部片子的情感共鸣强了很多。

沈阳林是全国优秀民警,但对禾禾来说他就像是父亲,父女俩的相聚是平淡中带着温馨和感动,我在视频里没有去刻意拔高沈阳林的精神力量,而是把这个答案藏在他看禾禾的眼神、抚摸禾禾的双手和平淡交流的画面细节中,让观众自己去体会情感,达到共鸣。

这部片子刚拍完时,我觉得缺少他们之间情感的铺垫,于是我利用媒资库,把10多年前画面和同期声以插叙形式剪了进去,人物一下子就饱满了起来。10多年的牵手,沈阳林陪伴残障女孩重拾生活信心,这不就是全国优秀民警闪光的一面吗?

我认为,只要投入地去创作、耐心地去研究,做新媒体短视频是件非常开心的事。短视频在融媒体时代有着无限可能性。虽然竞争激烈,但也让我们的媒体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有精神力量的作品,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六位“好记者”讲述新时代宁波“好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11-08 06:47:32

牢记初心使命,奔赴新闻现场,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触摸时代脉搏,倾听百姓声音;感知人物温度,点亮心中灯火,讲述宁波故事。

在昨天举行的宁波市新闻界庆祝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报告会上,杨静雅、张馨予、俞永均、姚昊、戴巧泽、娄君杰等优秀新闻工作者分享交流创作体会、实践感悟和工作经验。大家在交流中说,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初心本色,心怀“国之大者”,全面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党的主张,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用心描绘时代画卷,用力奏响时代强音,更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记者张昊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副总编辑杨静雅:

与时代同频共振 让情感双向奔赴

孙嘉怿是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她长年带领数百名志愿者帮助烈士寻亲。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我在忙碌的审稿和夜班之余,对她展开了跟踪采访。

宁波晚报的通讯《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孙嘉怿带领团队为965位烈士找到“回家”路》用了3个整版,6张照片中的5张有青少年。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发现,孙嘉怿替烈士寻亲的同时,还开展关爱烈属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整理资料、慰问烈属之中来。她说,这是因为她在为烈士寻亲中,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增强,思想因此得到了升华,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想让更多青少年的思想也得到升华。

这使我意识到,孙嘉怿团队不是“做好事”“感恩烈士”这样的主题可以承载了。于是,我以“一个人”“一群人”“无数人”“几代人”的表现为线索,不断升华主题,使报道主题走出了狭隘的代际交换、浅薄的一报一还,阐明了孙嘉怿团队“为烈士寻亲”是家国历史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成长,是国民气质的涵养。

通讯创作细节很重要。在创作这篇作品时,我翻看了孙嘉怿十年来所发的数千条微信、数万条微博,进行了多次面对面采访,挖掘了很多感人的细节。或许,在互联网时代,记者更需要说走就走的沉浸式采访,更需要和采访对象乃至他(她)周围人在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关注我们伟大的国家、勤劳的人民和我深爱的城市,创作出或温暖彼此,或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将好声音用好方式传播出去,彰显新闻的力量和新闻人的价值。

宁波广电集团多媒体新闻中心新闻调查部制片人姚昊:

主题报道“活”起来 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身处新时代,笔墨亦当随时代。做好主题报道,服务大局,引领导向,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是我们新时代媒体人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在媒体深度融合的现阶段做好主题报道?我们认为一条重要的答案是短视频。那么,地方媒体如何在短视频语境下做“活”做“新”主题报道,让真理酿出甜味,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媒体在变,内容为王的规律不变。优质内容挖掘是核心。在获奖作品《我要找到“你”》中,我们以烈士寻亲的小切口呈现建党百年、党史学习的大主题,这也是融媒体视域下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寻找有情感共鸣点的题材,抓住人物身上的真情实感,是主题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青年志愿者沉浸式地跟随寻亲的步伐,一次次聆听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当他们直面烈士家人的时候,认知会被刷新,精神会得到升华。我每次看到这一段视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质朴的情感跨越时空,引发强烈共鸣,生动诠释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主题报道往往背靠宏大的叙事主题,即便是运用短视频语境,想要“出圈”,也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赋能传播手段。我们探索运用自述或vlog语境、黄金5秒原则、多种情绪表达等手法,制作的抗疫MV《致无与“仑”比的每个人》在全网观看量达2800万人次。

新的百年征程再出发,我们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讲述好、传播好,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

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新闻综合频道记者张馨予:

用三年时间 讲好一个故事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我有幸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讲述宁波“艺术振兴乡村”的故事。这个故事缘起于2019年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到宁海葛家村进行“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课题研究。没想到实验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当地农民的创造力。宁波电视台组织强大的团队,一路跟踪报道。我参与其中,目睹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

起初村民有个形象的比喻:“(丛志强)他们是天上的云,我们是地上的土,根本没关系。”但是跟拍过程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丛老师的诚意,更看到了他的实力。在他的赋能下,充分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他的很多观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让村民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都是源于我们现场采访。经过两年多的跟踪拍摄,我们的节目《丛志强:划火柴的人》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访谈二等奖。

今年夏天,我又一次见到了丛老师。他笑着说,“十一”假期,葛家村来了3万多游客,村民的创业收入就有17万元。

三年多的采访、调研,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村民内生动力一旦充分激发,就能汇聚成持久推进乡村发展的巨大能量。这正是艺术振兴乡村的魅力所在。

如今,葛家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也会继续记录着、讲述着,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好故事,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浙江好人·疫线面孔”“宁波发布”编辑戴巧泽:

踔厉奋发担使命 勇毅前行新征程

在政务新媒体工作,最直接的感受是没有时间概念。作为市委市政府官方发布平台,我们始终坚守“权威发布、民生服务”的初心使命,关注民生热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守好这个阵地,我们所有人没有上下班概念,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休息值班之说,时时在线,随时上线补位。

防台、抗疫期间,我们第一时间启动了24小时应急发稿机制,全体“小布”三班倒,全力做好信息发布。在刚刚结束的北仑疫情防控期间,有一天从当晚到次日凌晨3点的7个小时里,大家始终保持着高度专注的应急状态,最终拿到稿件到推送微信仅仅用了5分钟。“推送5分钟,待机n小时”是我们应急值班时的常态。从年初疫情开始,所有人舍弃了元旦、五一等假期,周末也常常集体到岗值班,保证了“宁波发布”的每一条微信、微博、视频,都能及时、准确、权威地呈现给市民。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用更年轻化、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讲好宁波故事。比如以手绘漫画长图的形式,推出了《超燃!宁波长卷!》微信图文,以SVG图文形式结合盲盒概念推出的《快来打开,属于你的2021宁波记忆》。源于不断地创新,今年以来“宁波发布”公众号发稿2200余篇,“10万+”稿件达200余篇。

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会更加认真积累、扎实钻研,进一步做好政务发布工作,踔厉奋发担使命,勇毅前行新征程。

宁波日报报网经济新闻部副主任俞永均:

踏歌前行 让宁波经验熠熠生辉

不久前,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探路先行,共富宁波“出圈”记》,报道了二十大代表傅平均所在的滕头村,近年来向新疆库车、贵州黔西南、河北阜平、四川凉山等地村庄输出宁波共富经验。

滕头村是宁波日报去年设立的10个共同富裕观察点之一,这篇报道是我们《共富论·双村记》融媒体报道的延续。其实,类似的故事还在发生。

去年底,在我们的牵线搭桥下,镇海永旺村与西藏比如巴贡村正式结对。今年6月,两村合作的牦牛护栏项目启动。甬派报道后,宁波温州商会、诸暨商会等来电咨询与巴贡村产业对接事宜。“新闻+活动+服务”的这种创新打法,让重大主题报道更有生命力,也更有吸引力。

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成为吸引读者的新闻,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我们的经验是重拿轻放、柔性表达,通过故事化叙述,视频化呈现,让主题直抵人心。《共富论·双村记》融媒体报道中,我们跨越崇山峻岭、走过雪域高原、深入茫茫戈壁、途经丘陵水乡,通过深入观察,以点带面,细腻展现东西部乡村携手走向共富的火热实践。

重大主题报道可以四两拨千斤,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也能让一座城市蜚声海内外。近年来,我们用地方视角解读国家战略,用新闻行动助推中心工作,用创新打法展示宁波形象,让宁波经验走向全国。让我们一起踏歌前行,用心策划,用情采写,相信一定能够抬头见月亮,发现更多闪闪发光的星星。

北仑区传媒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娄君杰:

融媒体时代创作出更多有精神力量的作品

做好短视频,我认为首先要挖掘出情感共鸣点。《禾禾和她的沈叔叔》是我今年参与创作的作品,报道的是全国优秀民警沈阳林和北仑孩子的故事。最初是集体采访,安排了沈阳林和一群孩子一起交流,常规的采访、常规的空镜头,我无法和沈阳林形成感情上的联系。因为拍人物短视频就像谈恋爱,需要两个人交心。于是我独自去记录沈阳林看望残障女孩禾禾。他帮扶禾禾有13年之久,深深打动了我,从这个切口入手,整部片子的情感共鸣强了很多。

沈阳林是全国优秀民警,但对禾禾来说他就像是父亲,父女俩的相聚是平淡中带着温馨和感动,我在视频里没有去刻意拔高沈阳林的精神力量,而是把这个答案藏在他看禾禾的眼神、抚摸禾禾的双手和平淡交流的画面细节中,让观众自己去体会情感,达到共鸣。

这部片子刚拍完时,我觉得缺少他们之间情感的铺垫,于是我利用媒资库,把10多年前画面和同期声以插叙形式剪了进去,人物一下子就饱满了起来。10多年的牵手,沈阳林陪伴残障女孩重拾生活信心,这不就是全国优秀民警闪光的一面吗?

我认为,只要投入地去创作、耐心地去研究,做新媒体短视频是件非常开心的事。短视频在融媒体时代有着无限可能性。虽然竞争激烈,但也让我们的媒体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有精神力量的作品,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