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怎么这几个月都不长个儿啊?”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绝大多数家长都会焦虑孩子的身高。如果几个月都没有长高一公分,不少人就会去医院带孩子测骨龄,及时干预。但其实,不少家长到了医院就傻眼了,“孩子不长个儿竟然跟睡不够有关!”
其实,教育部在2021年4月印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你家孩子睡眠时间达标了吗?最近,记者针对宁波的小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收集到近1000份小学生家长有效问卷反馈。
数据
千人样本大调查
九成以上的孩子在十点前上床入睡
调查结果显示,32.39%的孩子通常在九点前上床睡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九点至十点上床,仅个别孩子11点以后才去睡觉。晚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做作业拖拉和“不困”这两项上,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是家长的晚睡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睡眠。
从被调查的家长态度看,大部分还是充分认可睡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每天强制孩子按时睡觉的家长达到80.38%,50多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失眠困扰。
上课有犯困现象的孩子不多,仅2.48%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上课中有犯困的情况,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家孩子上课状态良好。
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可能影响孩子在校状态。家长帮助孩子改善睡眠的方法主要是“改善睡眠环境”“一起做体育锻炼”等,少部分孩子入睡困难求助医生。
案例
晚上“夜猫子” 白天“瞌睡虫”
家校合力寻良方
A.泡脚、喝热牛奶……家长尝试多种方式促睡眠
调查中有21位家长都表示,自己孩子有上课“打瞌睡”的情况。睡眠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老师们都很关注的问题。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胡春波老师很关注学生注意力状况。有段时间,她注意到班上坐在前排的小高(化名),一到下午就开始“瞌睡虫”上身,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有几次课上,小高直接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嘴角流口水,引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
其实,小高平时在班上学习很自觉,生活自理能力也很不错。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打瞌睡的现象屡次发生后,胡春波老师主动跟小高妈妈联系,并告知孩子在校的实情。
“胡老师,我们也是没办法。孩子一到晚上就特别有精神,总在床上看书、折纸或电脑画图,一不留神就10点多了。多次催促他睡觉,他总说睡不着。经常是我们都回房间睡觉了,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小高妈妈无奈地说。
作为家长,她明白睡眠不足不但影响孩子的上课效率,天长日久更会累垮身体,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但是,怎么帮助孩子睡个好觉,却是毫无头绪。
“可能也是受到我们的影响,习惯晚睡,而且睡觉前会玩玩手机、看看电视,孩子就有样学样。”小高妈妈说,每次她哄孩子睡觉,都要斗智斗勇半个小时以上。
在老师的沟通下,小高妈妈从改善孩子的睡眠环境和作息规律出发,放学后先做些运动,如慢跑、跳绳等。睡觉前半小时泡个温水脚,喝杯温牛奶;被窝里不要看书,改听故事或轻音乐;孩子的枕头也不宜太高。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孩子还参加“好睡眠 好心情 好身体”主题班会活动,一点点认识良好睡眠的重要性,也有意识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这些尝试,有了一些效果。虽然小高还是很难马上进入梦乡,但入睡时间提前了,胃口也好了。“毕竟,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着急不来。”小高妈妈说。
B、家长早出晚归——尝试调节时间保障孩子睡眠
调查中,有32.04%的家长认为,孩子晚睡的原因在他们身上。海曙区横街镇中心小学的班主任王瑶偶尔会发现,有时上课会有小朋友打哈欠、打瞌睡的情况。当她发现有小朋友睡着的时候,会先让他睡着,不会去吵醒他。等他醒了之后再去了解他在课堂上犯困的原因。
“毕竟能在课上睡着的,都是已经困得不行的孩子了,如果把他叫醒强迫他听课,效果也不会好,还不如先让他休息。”王瑶说。
班上有个小朋友小刘(化名),经常在课上犯困,询问后得知,他小小的年纪还承担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他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照顾幼儿园弟弟的责任就落在了他这个大哥哥的肩上。每天要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做饭、陪玩、哄睡等等,等弟弟九点左右睡下后,才能忙他自己的事情,所以每天都睡得很晚。”
王瑶跟他爸妈沟通后,发现其实他爸妈也很心疼长子的付出,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他们也在自己调节时间,比如在孩子放学的时候先回家做晚饭,然后再回去上班。孩子自己也争取在校内就完成作业,这样晚上也能早点睡觉。”
王瑶认为,睡得好了,孩子上课精神头就足了,作为教师发现孩子有睡眠不足、睡眠困难的情况,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分析原因。“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睡眠达标。”
C、夫妻二人轮值——低年级孩子的睡眠靠“盯”
为督促孩子睡眠,有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同睡同起。“快睡觉了”“该起床了”。这可能是大部分小学生家长每天必说的话,象山县实验小学赖芈凌的家长也不例外。为了让这个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能够坚持早睡早起,保障充足的睡眠,每天晚上夫妻俩必有一个轮值“陪睡”。
“因为孩子还小,如果我们不陪她一起睡的话,她就不会乖乖上床睡觉。”赖芈凌妈妈说道,每天晚上八点出头,她就开始催女儿洗漱了,“孩子基本上八点前就能完成作业,然后我们会奖励她稍微玩一会儿,如果不催她,她是不会主动提出要去睡觉的。”
每天早上七点不到,“陪睡”的家长就要叫女儿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会帮她穿衣服、帮她洗漱,但是上小学之后,我们就放手让她自己去完成这些事情了。”赖芈凌妈妈表示,完成这些起床工作至少要预留半个小时的时间,“这样算起来,孩子每天的夜间睡眠时间还是有10小时左右的。”
问起每天八点多就要陪孩子睡觉,是不是对家长自己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赖芈凌妈妈笑着点头,表示自己以前也爱玩玩手机、追追剧,现在为了孩子,也迫使自己成为了“早睡”一族。“其实挺好的,早睡早起之后,感觉自己平时状态也更好了,算是双赢吧。”
赖芈凌在写作业 受访者供图
学校做法
“红黄绿”亮码涂色
周周统计,月月评比
每天晚上,等孩子完成了所有的事,准备上床睡觉,由家长在家校本上记录睡觉时间。第二天早上起床,家长继续记录孩子起床时间,并签名确认当天的睡眠时长,对应亮码:睡眠达到10小时→涂绿码;达到9.5小时→涂黄码;达到9小时→涂红码……
这是2021年9月起余姚市新城市小学对标中小学“五项管理”政策,以睡眠管理为抓手,推行的“‘红黄绿’亮码涂色、不做‘特睏生’”活动,天天亮卡,周周统计,月月评比。
“部分家长一开始不理解,认为学校‘小题大做’,连睡觉也要管。”副校长叶利青说,活动刚推行一个学期,学校面向全校近千名学生做数据统计,只有55%的学生平均睡眠时间达到“绿码”水平,36%的学生在“黄码”和“红码”之间,剩下的学生在“红码”线以下。
“‘红黄绿’亮码涂色、不做‘特睏生’”活动 受访者供图
“一年多来,学校和老师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坚持动态数据监测,合理制定作息管理制度,拟定评选出校园之星之“睡眠之星”;另一方面对于不达标的学生,班主任主动干预,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欣喜的是,这件事被越来越多家长认同,最直观的变化在各班的监测数据上。”叶利青感叹道。
602班徐凌云老师每天都会将学生睡眠数据汇总成表。她发现,与上年同期比较,一个月内拿过“红码”的学生数量下降明显,从原来的10个左右到现在只有一两个,班级面貌不经意间有积极变化。
小远(化名)就是从中受益的一个孩子。“以前,孩子跟着家长的作息,上床时间要比其他同学晚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天的睡眠记录不是‘黄码’就是‘红码’。”徐凌云老师主动与小远妈妈沟通,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时间分配上,学习时间和活动休息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小远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拉长而提高效率,有时在校整个人蔫蔫的。经过良好的家校沟通,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今小远经常拿到“绿码”,还有望获得“睡眠之星”。
专家点评:
学生的睡眠情况一直是各界关注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还是未成年人,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更需要高质量、充足的睡眠。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小学生的睡眠得到了积极地改善,但仍存在睡不够的情况。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长,家长责无旁贷。
重视“REM睡眠”
宁波市领军拔尖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徐晓虹
徐晓虹认为,家长要重视 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是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REM睡眠”对记忆、存储、整理、重现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在睡前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培训,那么受训者在睡觉之后,REM睡眠的时间也会显著增加。学生们在考试完的那几天,REM睡眠的时间也会延长。
就像我们小时候,我们睡前背的文章没背下来,第二天早上,总是能背出来,其实也和REM睡眠有关系。对学生来说,临睡前的学习或者背诵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由于处于脑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快速眼动睡眠占比达到50%,因此,家长在孩子临睡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睡前氛围,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展亲子阅读、一起听音乐等等,都能放松心情、促进睡眠。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很重要
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 张蕾
张蕾注意到:“很多睡前拖拉、不肯入睡的孩子,生活中大多有做事磨蹭,缺乏自制力、低效率等问题,全靠家长催促。看似都是小细节,但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
她建议,家长不勤给孩子打“伞”,鼓励孩子自主掌握生活作息,什么时间适合做作业,什么时间可以自由玩耍,什么时间值得阅读,什么时间应当入睡,做到心里有数。
“新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知识变成能力,自如应对生活变化。时间管理就是一种高级能力,掌握这个能力后,能帮助我们很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张蕾说。
记者林桦 樊莹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