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记者 林桦
中国宁波网记者 林桦 通讯员 张静
6月7日,万众瞩目的2023年高考正式拉开大幕。伴随着淅沥的小雨,考生们踏着坚定的步伐走进考场。
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第二天,记者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触摸高考老物件背后的旧时光。
1977年高考时间表。张静供图
1953年解放初期刊登了“高考录取名单”的报纸,1977年宁波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致报考青年的一封信及当年的准考证,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张张泛黄的纸张,满是岁月的痕迹。最能留住记者目光的,是那张1977年的高考时间表。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由此成为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据悉,全国有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最终,有27万人迈入了大学校园的大门。
其中,宁波市报名参加高校文化水平考试的有26458人,这个数字之多大大出乎招生办的意料。但经过地区文化审核,最后批准参加的只有10691人。最终高校录取了1045人,录取率接近10%。这个比例在当时全国录取率只有4.7%的情况下是相当高的。宁波考生的录取人数也占据了全省最终录取人数的五分之一。
只争朝夕
老师热血沸腾迎接高考
与现在不同,1977年的高考并不是在盛夏,而是在十二月。但对无数青年来说,那无疑是最明媚的春天。经历过十一年的中断,莘莘学子终于又能凭知识改变命运。记者采访到了当年带领学生参加高考的老师周达章,他是当时宁波十六中学(后并入甬江职业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在他的回忆里,仿佛还能看到那一段激动人心的岁月。
“我还记得是十月份,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联系我,让我担任高考辅导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周达章回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高考恢复的消息,一下子懵了,“在看完恢复高考的文件后,我热血沸腾,二话不说,信心满满地加入迎考队伍。”
周达章的语文课。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所谓的77届高考“应届生”,大多在7月份时都已毕业离校,有的甚至已经踏上了工作岗位。周达章表示,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想法,教师们召回了44名应届毕业生。学生们收到通知后,立刻从角落里搜出尘封的课本,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学习、大复习由此来临。
“我参加过高考,深知莘莘学子的梦想。我快速投入角色,针对高考语文大纲要求,紧抓复习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辅导。”周达章表示,他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时光。高考的恢复,激发了青年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不计报酬、自愿放弃休息,为高考辅导义务加班。我们一起出模拟试卷,现考现改、当场做分析。每天下课都已是深夜。我们只争朝夕,为同一个目标迈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宁波十六中学的44名应届考生在周达章等老师们的精心辅导下,经过不到两个月的奋战,共有15人考上大学。当时全国平均录取率不到5%,而该校上线率达34%,居浙江省榜首。
考生在课间浏览优秀作文。受访者供图
周达章还记得,有一个叫王忠民的学生,几乎将他的作文讲解、范文都抄写成报。只要是校园里能贴上的地方,王忠民都一一贴上,这也成了十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因为生病没参加77年的高考,但第二年,他参加高考并被录取了。”
由于语文教学成果斐然,周达章从1977年起,便一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长达二十余年。
昔日的周达章老师。受访者供图
高考如同“及时雨”
改变了无数青年的人生
高考对当时的知识青年而言如同一场“及时雨”,如果不是高考恢复,很多人的人生便是另一番光景了。周达章说起印象深刻的学生便滔滔不绝,每一个学生的升学动向和人生轨迹他都了如指掌,可见师生关系的亲密。
王之光和夏谷鸣是其中两个令周达章记忆犹新的学生。他们现在分别是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秘书长和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
1977年的高考,王之光由于加试的英语成绩突出,被杭州大学外语系录取。入学后他才得知,自己是宁波地区唯一录取到全国范围英语专业的应届考生,也就是成了非正式的“地区单科状元”。“此前,王之光父亲已经为他置办了务农需要的水田袜,为‘下乡’作准备。”周达章表示,高考的恢复,为个人命运的改变提供了无限可能。
另一位学生夏谷鸣则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成了落榜后又被扩招录取的学生。高考恢复通知还没公布前,夏谷鸣已被“定向”支农,毕业后正处于在家待分配的状态。10月份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便返校参加补习。
周达章表示,放榜那天,红榜上没有夏谷鸣的名字。失落在所难免,他一直安慰着夏谷鸣,希望他别气馁,朝前看。
第二年春天,事情有了转机。“因为大学要扩招了,我召集几个学生去学校填报志愿,其中也包括夏谷鸣。后来他被宁波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录取了,这也促成了他一生从教。”周达章介绍。
据悉,通过1977年高考,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招录了300余名学生。当时的大学校舍还是低矮破旧的平房。有意思的是,300余名同学的铺盖行李中,还有一件特别具有时代特征的物件——锄头。这也是学校要求带的,希望学生上大学期间也不忘劳动。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批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时光荏苒,四十余年悄然流过。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高考虽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依然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希望所有考生都能全力以赴,不负青春。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