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 宁波这些成绩令人振奋
2023-07-04 10:3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严舒玮

截至去年底,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78个、特色精品村231个、美丽庭院31.2万户,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173.6亿元增长至590.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年均名义增长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6221元增长至2022年的45487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29缩小至2022年的1.69。

宁波市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举行,会上公布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我市始终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全方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城乡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图景。

强化一体优化空间,塑造乡村之型。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优化,连线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大花园。累计建成56条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共同富裕示范带,联动创建未来乡村38个、A级景区村1308个。

产业建设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为依托,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访古研学、沉浸式康养等融合产业,培育绿色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乡村产业集群,拓宽农村农民增收渠道。2022年,全市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建制村和总收入50万元以下建制村“双清零”,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无害化公厕基本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物流点覆盖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3.7%。

找准农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融合需要的切入点,以艺术设计为突破口,实施“艺术家驻村”行动,引进一批艺术院校人才,吸引一批文化艺术大咖,选育一批本土优秀文艺人才,立足村庄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乡土风情,引导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差异化打造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赋能村。目前全市已开展艺术赋能村建设100个。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制度和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从线下向线上升级、从人治向智治迭代、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打造实体化运行的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矛调平台,助推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217个、清廉村居1154个。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 宁波这些成绩令人振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7-04 10:31: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严舒玮

截至去年底,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78个、特色精品村231个、美丽庭院31.2万户,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173.6亿元增长至590.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年均名义增长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6221元增长至2022年的45487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3年的2.29缩小至2022年的1.69。

宁波市实施“千万工程”20周年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举行,会上公布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我市始终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建设发展从环境整治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全方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城乡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图景。

强化一体优化空间,塑造乡村之型。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优化,连线连片打造美丽乡村大花园。累计建成56条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共同富裕示范带,联动创建未来乡村38个、A级景区村1308个。

产业建设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为依托,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访古研学、沉浸式康养等融合产业,培育绿色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打造乡村产业集群,拓宽农村农民增收渠道。2022年,全市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建制村和总收入50万元以下建制村“双清零”,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农村无害化公厕基本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物流点覆盖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3.7%。

找准农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融合需要的切入点,以艺术设计为突破口,实施“艺术家驻村”行动,引进一批艺术院校人才,吸引一批文化艺术大咖,选育一批本土优秀文艺人才,立足村庄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乡土风情,引导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差异化打造主题依托、产业导入、技艺传承、资源挖掘、文化深耕等不同类型的艺术赋能村。目前全市已开展艺术赋能村建设100个。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制度和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从线下向线上升级、从人治向智治迭代、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打造实体化运行的县乡村三级“一站式”矛调平台,助推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217个、清廉村居1154个。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