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千里海塘行 | 30年以镜头为笔 记录象山海塘变迁
2023-08-21 17:2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双百”惠民行

2006年与2022年大目湾海塘的沧桑变迁。图片均为杨忠华摄

  中国宁波网见习记者 何晴

  2006年,建设中的海塘一端尚未合拢,昏黄的泥沙地上,几台挖机和工程车辆正有条不紊地作业;

  2022年,一条径直延伸的公路串联起遥望的两岸,植被郁郁葱葱,楼房拔地而起。

  这是杨忠华镜头下,象山大目湾海塘的剧变。“老照片拥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见证变迁是我坚持记录的意义。”他动情地说。

  漫步象山的海塘边,选择合适的角度,按下快门……这件事,杨忠华已经坚持了30多年,从走路到骑自行车,再到开汽车,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象山每个海塘。

  早在1983年,杨忠华开始用一台虎丘牌相机,将象山的山海风光和城市变迁一一记录下来。而真正与海塘结缘,还得从1992年说起。

  依海而生的象山,海岸线漫长曲折,饱受台风风暴潮侵扰。1992年,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特大风暴潮,一阵阵惊涛拍岸下,仅用泥沙和石块垒成的旦门海塘危在旦夕。

1992年旦门海塘的决堤口。

  “晌午时分,海塘突然被浪冲成了好几段,村庄农田很快被淹没。”时任旦门盐场职工的李兆明回忆,“1960亩盐场瞬间化为汪洋,海水漫过6个村庄,约500户居民受到直接冲击。”据悉,海塘决堤造成象山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沙石公路中断,作为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盐场绝收。

参与抢险救灾的人员用沙包堵住决堤口。

  险情发生后,象山县政府动员当地的民兵组织、共青团员参与抢险救灾,杨忠华就是参与者之一,“当时没有大型机械,男女老少肩挑手扛,用一袋袋将近50公斤重的沙包堵住海塘决堤口。”尽管灾难面前人类非常渺小,但是大家齐心协力重铸海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杨忠华。他举起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可贵的瞬间。

  伫立海塘的残垣之上,一边是不断拍岸的浪花,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杨忠华认识到,海塘是沿海城市防洪御潮的重要安全屏障。“要提升沿海防台御潮能力,就要建设维护好海塘这条防线。”此后,他决心拿起相机,当好海塘变迁的忠实记录者。

建设中的大目湾海塘。

  门前涂海塘曾经多次“失守”,不远处矗立的“八一台风纪念碑”,静静诉说着1956年那场造成3402人遇难的灾难。年近90岁的新碶头村村民张世富回忆:“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垒起来的‘赤膊塘坝’,台风一来,海浪可以直接冲走200石大米,大家都要跑到别村避难。”

  1997年,象山全线海塘再次遭受台风重创,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发布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标准海塘建设”的决定,多渠道筹资,依靠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万众一心促建设。门前涂海塘最先拉开了全县建设标准海塘的序幕,这里也成了杨忠华镜头中的“常客”。

2006年的门前涂海塘。

  如今,一座座高标准海塘建起来后,就像“海上长城”,守卫着半岛人民的家园。“现在来台风,我们基本不用担心海水会冲进来,心里‘笃定’!”张世富说。

  近年来,结合全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象山致力发挥海塘工程在促进区域开发建设、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海塘不仅是“生命线”,更是“风景线”。杨忠华说:“海塘建成带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现在海塘边游人如织,这是我摄影的新题材。”

道人山海塘俯瞰。

  杨忠华镜头下的道人山海塘,海潮澎湃,浪打堤岸,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茵茵草地,公路两旁山海交相辉映,中华凤头燕鸥徘徊低啭,大批垂钓爱好者慕名前来。“期待海塘未来发生更多可喜的变化,我也会继续以镜头为笔,忠实记录这一切。”杨忠华说。

国庆期间道人山海塘边的垂钓者。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千里海塘行 | 30年以镜头为笔 记录象山海塘变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8-21 17:24:00

2006年与2022年大目湾海塘的沧桑变迁。图片均为杨忠华摄

  中国宁波网见习记者 何晴

  2006年,建设中的海塘一端尚未合拢,昏黄的泥沙地上,几台挖机和工程车辆正有条不紊地作业;

  2022年,一条径直延伸的公路串联起遥望的两岸,植被郁郁葱葱,楼房拔地而起。

  这是杨忠华镜头下,象山大目湾海塘的剧变。“老照片拥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见证变迁是我坚持记录的意义。”他动情地说。

  漫步象山的海塘边,选择合适的角度,按下快门……这件事,杨忠华已经坚持了30多年,从走路到骑自行车,再到开汽车,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象山每个海塘。

  早在1983年,杨忠华开始用一台虎丘牌相机,将象山的山海风光和城市变迁一一记录下来。而真正与海塘结缘,还得从1992年说起。

  依海而生的象山,海岸线漫长曲折,饱受台风风暴潮侵扰。1992年,天文大潮和第16号强热带风暴共同作用,引起了特大风暴潮,一阵阵惊涛拍岸下,仅用泥沙和石块垒成的旦门海塘危在旦夕。

1992年旦门海塘的决堤口。

  “晌午时分,海塘突然被浪冲成了好几段,村庄农田很快被淹没。”时任旦门盐场职工的李兆明回忆,“1960亩盐场瞬间化为汪洋,海水漫过6个村庄,约500户居民受到直接冲击。”据悉,海塘决堤造成象山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沙石公路中断,作为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盐场绝收。

参与抢险救灾的人员用沙包堵住决堤口。

  险情发生后,象山县政府动员当地的民兵组织、共青团员参与抢险救灾,杨忠华就是参与者之一,“当时没有大型机械,男女老少肩挑手扛,用一袋袋将近50公斤重的沙包堵住海塘决堤口。”尽管灾难面前人类非常渺小,但是大家齐心协力重铸海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杨忠华。他举起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可贵的瞬间。

  伫立海塘的残垣之上,一边是不断拍岸的浪花,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杨忠华认识到,海塘是沿海城市防洪御潮的重要安全屏障。“要提升沿海防台御潮能力,就要建设维护好海塘这条防线。”此后,他决心拿起相机,当好海塘变迁的忠实记录者。

建设中的大目湾海塘。

  门前涂海塘曾经多次“失守”,不远处矗立的“八一台风纪念碑”,静静诉说着1956年那场造成3402人遇难的灾难。年近90岁的新碶头村村民张世富回忆:“以前的海塘都是用泥土垒起来的‘赤膊塘坝’,台风一来,海浪可以直接冲走200石大米,大家都要跑到别村避难。”

  1997年,象山全线海塘再次遭受台风重创,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发布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标准海塘建设”的决定,多渠道筹资,依靠全社会力量增加投入,万众一心促建设。门前涂海塘最先拉开了全县建设标准海塘的序幕,这里也成了杨忠华镜头中的“常客”。

2006年的门前涂海塘。

  如今,一座座高标准海塘建起来后,就像“海上长城”,守卫着半岛人民的家园。“现在来台风,我们基本不用担心海水会冲进来,心里‘笃定’!”张世富说。

  近年来,结合全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象山致力发挥海塘工程在促进区域开发建设、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海塘不仅是“生命线”,更是“风景线”。杨忠华说:“海塘建成带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现在海塘边游人如织,这是我摄影的新题材。”

道人山海塘俯瞰。

  杨忠华镜头下的道人山海塘,海潮澎湃,浪打堤岸,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茵茵草地,公路两旁山海交相辉映,中华凤头燕鸥徘徊低啭,大批垂钓爱好者慕名前来。“期待海塘未来发生更多可喜的变化,我也会继续以镜头为笔,忠实记录这一切。”杨忠华说。

国庆期间道人山海塘边的垂钓者。

编辑: 应波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