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源生态农场。(通讯员供图)
记者沈孙晖通讯员高翔
处暑刚过,镇海至源生态农场种植的连片水稻长势喜人。田埂上,鸭群探头觅食;沟渠里,小龙虾活蹦乱跳……
这些稻田里的“鸭管家”“虾总管”,不仅是增加农户种粮收益的重要来源,如今更成了镇海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探索农田退水“零直排”项目的“主角”之一。
农田退水指因人工排水或降雨等由农田里流淌而出的水。对于农作物而言,退水也是肥水,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等元素。但对河道而言,退水却成了污水,极易造成河道水体富营养化,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据悉,在水稻插秧阶段,需要施加足够的基肥,确保水稻全周期健康茁壮成长。但稻田退水里未被植物充分吸收的多余化肥和农药,直接排入河道就会造成河道内氮、磷等元素严重超标,引发水体恶化。至源生态农场周边的两条主要河道五星河、红旗河,曾经被检测判定为劣Ⅴ类水。
为此,镇海区在该农场率先探索双管齐下的农田退水“零直排”新模式——“稻虾共生+尾水治理”。
一方面是从源头减量,通过稻虾、稻鸭共生综合种养,利用水稻生产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同时利用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为水稻生产提供生物肥,从而形成优势互补的生物链套养模式,大量减少氮磷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另一方面是实现“末端减排”,新建拦截闸、灌溉机埠等,控制农田退水排入内部生态调蓄河段。在调蓄河段内,通过水生生物利用、曝气富氧的方式进行水生态自净处理。稻田退水经过净化后,或根据农事灌溉需要,重回稻田;或经水质检测达到甚至高于农田周围河道的水质标准后,再排入河道。
“整个项目我们投入约300万元,农田退水中的氮、磷排放量可以减少20%以上。”镇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至源生态农场周边的五星河、红旗河水质,至少提升至Ⅳ类水质。
在这种新模式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达到双赢。稻-虾-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也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今年养殖了70多亩稻田龙虾、50亩稻田鸭。和单纯种稻相比,每亩田能增收2000多元。同时,我们还推出龙虾垂钓、农事亲子游等农旅融合项目,每亩还能额外增收约1万元。”至源生态农场负责人于波说。
据悉,镇海区今年共探索开展3个农田退水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切实破解农田退水治理难题,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绿色保障。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