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在美巡演6场 《花木兰》何以赢得大流量?
2023-10-04 19:4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 记者厉晓杭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张筱羲摄 )

  美国当地时间9月23日至10月1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两地巡演6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海外凭实力一路圈粉,点亮了中国文化之光。

  “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盛况了!”“这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中国舞蹈演员非常了不起!”……万余名美国当地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演出,并被中国文艺作品所征服。剧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人性光辉,跨越了时空和文化隔阂,引发美国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拉近了中美人民的心灵距离。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在推特上发帖推荐。谢锋在华盛顿首演招待会上致辞时表示,《花木兰》让更多美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敞开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窗口,搭建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相信将为中美文化交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内外媒体高频聚焦《花木兰》在美演出盛况,美联社、美国中文电视、美国记者报、西班牙埃菲社、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日本共同通信社等海外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海外传播阅读量高达2656万。

美联社报道

  波士顿博赫中心和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在美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化艺术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家均以在这里演出为傲。《花木兰》为何能登上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又何以赢得大流量?“木兰出海”的背后,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呼唤更多国际表达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文化IP。经过不断的改编与创新,花木兰的故事,从最初的乐府诗歌演变为小说、戏剧、电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逐渐生动、饱满起来。时至今日,花木兰已经拥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故事体系,烙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清朝。据专家考证,1881年,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将《木兰诗》翻译成英文韵诗,题为《Mulan,the Maiden Chief》在美国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对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1921年洪深、张彭春等中国话剧开拓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编演英文舞台剧《木兰从军》,这是花木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舞台。

  迪斯尼也相中了这个中国文化IP,先后拍摄了动画版《花木兰》和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广泛传播。采访中,不少观众都告诉记者,自己看过《花木兰》动画。由此可见,花木兰在海外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重新讲述传统故事,舞剧《花木兰》不断寻求新的立意点。编导周莉亚和韩真将目光落在“圆”的概念上,这既体现了国际上普通认同的现代审美,又再现中国传统美学。

炫丽舞美。(张筱羲摄)

  周莉亚介绍,首先是舞台设计上,《花木兰》采用圆形转盘舞台,当圆形舞台快速转起的时候,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沙场。这就像国际电影大片惯用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造了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

  几乎每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对以圆形舞台为代表的炫丽舞美记忆深刻。“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花木兰是一个传统文化题材,我没想到这个舞剧的舞台,竟然如此摩登!我很惊喜!”美国新英格兰高教委主席迈克尔·托马斯告诉记者。

  其次,整部舞剧又以一面面现实和抽象的圆形铜镜串起,少时的铜镜,见证了花木兰在田园山水间无忧无虑的童年;替父从军时,铜镜化为一轮明月,在梦中又是家乡的圆窗;还乡之后,花木兰再度“对镜帖花黄”。

  所有关于“圆”的元素,不仅在视觉上赋予了舞台别样的质感,也在情感表达上诉说着新的思考,这是舞剧《花木兰》独特的人文视角。舞蹈评论家董丽评价:“舞剧《花木兰》不仅做到了以当代人的审美来塑造人物形象,还做到了用当代人的审美进行视觉呈现,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认为,舞剧《花木兰》成功“出海”,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独特的东方元素、流畅的叙事手法、精美的舞美呈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个作品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也具备核心竞争力。”

  寻求价值观的融通之“道”

  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润物无声地传播价值观。

  花木兰身上集中体现的孝、仁、智、勇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深受世界各国推崇。这是花木兰文化IP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础。

  “昨夜梳红妆,今日披盔甲。报答养育恩,替父跨战马。明明女儿身,却开英雄花。家国在心中,仗剑走天下。”舞剧《花木兰》不仅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也赋予了花木兰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花木兰走进美国当地学校,与孩子们互动。(厉晓杭摄)

  这里呈现的花木兰,不仅是为尽孝而替父从军的传统女子,更塑造了一个兼具家国情怀、大爱无疆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其勇敢、智慧、悲悯、坚韧等新时代的女性特征,立体又丰满。

  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激昂旋律,还有木兰褪去红妆披戎装的“反差感”,无一不让海外的观众产生心灵共振。舞台上,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杀敌的中国战士,也为千千万万渴求和平、安居乐业的普通人“代言”。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全新设定了一个孤儿——柔儿的角色。这是敌国一个因为战乱遗留下来的孤儿。即使剧中表现了许多宏大的战争场面,但从柔儿这个角色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创作者对和平理念的诉求。波士顿观众史黛西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热爱和平。这部舞剧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这一点很打动我。”

  “花木兰一开始上场,我就忍不住哭了。虽然我看过《花木兰》的电影和电视剧,但舞剧表演还是给我了极大的震撼。我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看过很多经典剧目,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国舞剧。那么多人起立鼓掌,我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在美华人张涵璐动情地说。

  整部舞剧没有一字一言,但艺术的魅力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唤醒人们心中对家国的大爱,这种情感共鸣具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也是《花木兰》在海外赢得大流量的关键。

《花木兰》现身美国街头。

  此次《花木兰》美国之行,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双边交流。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表示,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她对家人、对国家、对和平的爱,是中美两国人民共通的情感。今天的中美关系,也需要木兰打破桎梏的勇气、敢为人先的果敢、克难前行的智慧。

  谢锋说,人民友好是中美关系的力量源泉,人文交流是促进理解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敞开心扉、互尊互敬,加强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对话,让人文交流活起来、人员往来动起来,助力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也表示,舞剧《花木兰》必将打造中美民众间的又一重要文化桥梁,进一步促进中美民心相通,增进理解与友谊,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累更多正能量。

  “文化出海”需要多元力量

  大国间的交流,不仅看经济,更看思想文化。通过文艺作品,海外观众可以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从不同维度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花木兰的扮演者郝若琦告诉记者,原本担心观众能否看懂和接受自己演的角色,但一次次掌声、欢呼声给予全体演员充分自信。“大家感受到了外国观众对木兰的喜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看到了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正如周莉亚所言:“我们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用丰富的舞蹈、音乐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诸多力量成为《花木兰》“出海”的风帆。

  舞剧《花木兰》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今年赴美的首个大型剧目。正是有了“国家队”的推送,《花木兰》才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合影留念。(高燕定 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始终是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作为一家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企业,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为两国人民沟通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保宗说,此次之所以选择与宁波携手,首先是《花木兰》有着过硬的质量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宁波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宁波。”

  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创立以来,“中华风韵”已先后选派中国30余个艺术团组的40余台精品剧目,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主流剧院演出600余场,现场观众累计达百万人次。

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谢幕现场。(厉晓杭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从“出圈”到“出海”,宁波也积淀了丰厚的文艺土壤。多年来,宁波市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文艺甬军”用心用情书写精彩的宁波故事、中国故事,“文化出海”亮点频出,绘就动人心弦的文化画卷。

  十余年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共推出了75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40部,涌现了舞剧《十里红妆》《冼星海》《花木兰》,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年均演出500场,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中国灿烂悠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今年上半年,宁波有两部舞剧同时入选文旅部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展演;今年下半年,舞剧《东方大港》受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对于一个地方院团而言,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林红表示,今后,宁波市演艺集团将更加专注于作品的创作,生产出更多具有宁波辨识度、浙江气质、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用文艺力量助推“文化出海”,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宁波。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我们期待,在“文化出海”这艘时代巨轮上,有更多像《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中国故事,在全球讲得好、传得开,展现中国的文化张力,与世界各国观众同频共振,为世界舞台注入隽永的东方艺术魅力。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在美巡演6场 《花木兰》何以赢得大流量?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10-04 19:41:00

  中国宁波网 记者厉晓杭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张筱羲摄 )

  美国当地时间9月23日至10月1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两地巡演6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海外凭实力一路圈粉,点亮了中国文化之光。

  “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的盛况了!”“这是难得的艺术精品!”“中国舞蹈演员非常了不起!”……万余名美国当地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演出,并被中国文艺作品所征服。剧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家国情怀、人性光辉,跨越了时空和文化隔阂,引发美国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拉近了中美人民的心灵距离。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在推特上发帖推荐。谢锋在华盛顿首演招待会上致辞时表示,《花木兰》让更多美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敞开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窗口,搭建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相信将为中美文化交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内外媒体高频聚焦《花木兰》在美演出盛况,美联社、美国中文电视、美国记者报、西班牙埃菲社、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日本共同通信社等海外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海外传播阅读量高达2656万。

美联社报道

  波士顿博赫中心和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在美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化艺术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艺术家均以在这里演出为傲。《花木兰》为何能登上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又何以赢得大流量?“木兰出海”的背后,带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和启发。

  传统文化呼唤更多国际表达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世界知名的中国文化IP。经过不断的改编与创新,花木兰的故事,从最初的乐府诗歌演变为小说、戏剧、电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花木兰的女性形象逐渐生动、饱满起来。时至今日,花木兰已经拥有相对独立且完整的故事体系,烙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清朝。据专家考证,1881年,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将《木兰诗》翻译成英文韵诗,题为《Mulan,the Maiden Chief》在美国出版,此后多次再版,对木兰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1921年洪深、张彭春等中国话剧开拓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时,编演英文舞台剧《木兰从军》,这是花木兰形象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舞台。

  迪斯尼也相中了这个中国文化IP,先后拍摄了动画版《花木兰》和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广泛传播。采访中,不少观众都告诉记者,自己看过《花木兰》动画。由此可见,花木兰在海外有着深厚的受众基础。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重新讲述传统故事,舞剧《花木兰》不断寻求新的立意点。编导周莉亚和韩真将目光落在“圆”的概念上,这既体现了国际上普通认同的现代审美,又再现中国传统美学。

炫丽舞美。(张筱羲摄)

  周莉亚介绍,首先是舞台设计上,《花木兰》采用圆形转盘舞台,当圆形舞台快速转起的时候,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沙场。这就像国际电影大片惯用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造了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

  几乎每一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对以圆形舞台为代表的炫丽舞美记忆深刻。“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花木兰是一个传统文化题材,我没想到这个舞剧的舞台,竟然如此摩登!我很惊喜!”美国新英格兰高教委主席迈克尔·托马斯告诉记者。

  其次,整部舞剧又以一面面现实和抽象的圆形铜镜串起,少时的铜镜,见证了花木兰在田园山水间无忧无虑的童年;替父从军时,铜镜化为一轮明月,在梦中又是家乡的圆窗;还乡之后,花木兰再度“对镜帖花黄”。

  所有关于“圆”的元素,不仅在视觉上赋予了舞台别样的质感,也在情感表达上诉说着新的思考,这是舞剧《花木兰》独特的人文视角。舞蹈评论家董丽评价:“舞剧《花木兰》不仅做到了以当代人的审美来塑造人物形象,还做到了用当代人的审美进行视觉呈现,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认为,舞剧《花木兰》成功“出海”,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表达。“独特的东方元素、流畅的叙事手法、精美的舞美呈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个作品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也具备核心竞争力。”

  寻求价值观的融通之“道”

  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润物无声地传播价值观。

  花木兰身上集中体现的孝、仁、智、勇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亦深受世界各国推崇。这是花木兰文化IP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基础。

  “昨夜梳红妆,今日披盔甲。报答养育恩,替父跨战马。明明女儿身,却开英雄花。家国在心中,仗剑走天下。”舞剧《花木兰》不仅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全新演绎,也赋予了花木兰新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花木兰走进美国当地学校,与孩子们互动。(厉晓杭摄)

  这里呈现的花木兰,不仅是为尽孝而替父从军的传统女子,更塑造了一个兼具家国情怀、大爱无疆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其勇敢、智慧、悲悯、坚韧等新时代的女性特征,立体又丰满。

  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的激昂旋律,还有木兰褪去红妆披戎装的“反差感”,无一不让海外的观众产生心灵共振。舞台上,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杀敌的中国战士,也为千千万万渴求和平、安居乐业的普通人“代言”。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全新设定了一个孤儿——柔儿的角色。这是敌国一个因为战乱遗留下来的孤儿。即使剧中表现了许多宏大的战争场面,但从柔儿这个角色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创作者对和平理念的诉求。波士顿观众史黛西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热爱和平。这部舞剧表达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这一点很打动我。”

  “花木兰一开始上场,我就忍不住哭了。虽然我看过《花木兰》的电影和电视剧,但舞剧表演还是给我了极大的震撼。我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看过很多经典剧目,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中国舞剧。那么多人起立鼓掌,我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在美华人张涵璐动情地说。

  整部舞剧没有一字一言,但艺术的魅力跨越国家、跨越民族,唤醒人们心中对家国的大爱,这种情感共鸣具有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也是《花木兰》在海外赢得大流量的关键。

《花木兰》现身美国街头。

  此次《花木兰》美国之行,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了双边交流。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表示,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她对家人、对国家、对和平的爱,是中美两国人民共通的情感。今天的中美关系,也需要木兰打破桎梏的勇气、敢为人先的果敢、克难前行的智慧。

  谢锋说,人民友好是中美关系的力量源泉,人文交流是促进理解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敞开心扉、互尊互敬,加强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对话,让人文交流活起来、人员往来动起来,助力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也表示,舞剧《花木兰》必将打造中美民众间的又一重要文化桥梁,进一步促进中美民心相通,增进理解与友谊,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累更多正能量。

  “文化出海”需要多元力量

  大国间的交流,不仅看经济,更看思想文化。通过文艺作品,海外观众可以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从不同维度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花木兰的扮演者郝若琦告诉记者,原本担心观众能否看懂和接受自己演的角色,但一次次掌声、欢呼声给予全体演员充分自信。“大家感受到了外国观众对木兰的喜欢、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看到了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正如周莉亚所言:“我们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用丰富的舞蹈、音乐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诸多力量成为《花木兰》“出海”的风帆。

  舞剧《花木兰》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中华风韵”今年赴美的首个大型剧目。正是有了“国家队”的推送,《花木兰》才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合影留念。(高燕定 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始终是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作为一家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企业,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为两国人民沟通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保宗说,此次之所以选择与宁波携手,首先是《花木兰》有着过硬的质量和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宁波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宁波。”

  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创立以来,“中华风韵”已先后选派中国30余个艺术团组的40余台精品剧目,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主流剧院演出600余场,现场观众累计达百万人次。

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谢幕现场。(厉晓杭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从“出圈”到“出海”,宁波也积淀了丰厚的文艺土壤。多年来,宁波市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歌。“文艺甬军”用心用情书写精彩的宁波故事、中国故事,“文化出海”亮点频出,绘就动人心弦的文化画卷。

  十余年来,宁波市演艺集团共推出了75部剧目,其中原创剧目40部,涌现了舞剧《十里红妆》《冼星海》《花木兰》,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年均演出500场,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中国灿烂悠久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情。今年上半年,宁波有两部舞剧同时入选文旅部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展演;今年下半年,舞剧《东方大港》受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对于一个地方院团而言,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林红表示,今后,宁波市演艺集团将更加专注于作品的创作,生产出更多具有宁波辨识度、浙江气质、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用文艺力量助推“文化出海”,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宁波。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我们期待,在“文化出海”这艘时代巨轮上,有更多像《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中国故事,在全球讲得好、传得开,展现中国的文化张力,与世界各国观众同频共振,为世界舞台注入隽永的东方艺术魅力。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