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晨获悉,浙江日报原总编辑、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江坪于昨晚在杭州去世。
江坪,1934年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迎周村,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人。
江坪1948年在宁波当学徒,1952年赴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历经《浙江工人生活报》《浙江日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多个岗位。
从学徒到传媒总编,70余年来他始终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诞生了《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等诸多名篇佳作,还出版了《在甬江怒潮中》《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等书。
2022年,浙报集团记者与江坪面对面进行了访谈。今天,本网全文转载《新闻从业70年 他为何能永葆热忱》,以悼念这位从宁波走出去的新闻人。
问:江老总,您从业70年,新闻界至今流传着您“从学徒工到省记协主席”的传说。您方便向年轻记者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吗?
答:1948年我13岁,因家庭困难辍学,到宁波一个布厂里当学徒工。旧社会学徒工就像夏衍《包身工》书写的那样,生活在最底层,盼望黎明的到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培养下,我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代表宁波青年工人在军事干校的动员会上发言。宁波大众报的记者来采访我,并发展我当通讯员,为报社写稿。这成为我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
1952年,我在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后,组织上将我调到浙江工人报工作,就这样开始当记者。1961年我到了浙江日报,这里舞台更大,接触面更广,对自己锻炼也多,我在这里先后担任了记者、编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总编辑,后来又担任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
问:您自谦说自己起点很低,但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硬是练就了一身本领,成为新闻行业的带头人。支撑您这样做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答:理想信念源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新闻推动社会进步”。有了责任感,就会热爱新闻工作,就会全身心投入。
70年前,我在工厂虽然为报纸写过几篇“豆腐干”的稿子,但并不热爱新闻工作。到工人报工作第三天,编辑部派我采访一位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杭州医生,主题是“控诉美帝国在朝鲜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因为我不懂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也没事先做些准备,结果稿子没有写成。回到报社,我向社长丁菲同志提出,记者我干不了,让我回工厂去吧!她耐心开导我,使我懂得: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人民群众需要它;我是工人出身要为工人阶级争气!这样我就逐渐安心下来。同时,她还派老记者带领我,我自己也下决心好好学习,自己文化低,只读过初中一年级,就“笨鸟先飞”,多学、多写,逐渐熟悉新闻业务。
1954年,编辑部给我一个重要任务:采写大革命时期宁波工人运动领袖王鲲烈士的事迹。我先后到上海、宁波、杭州等地采访了当年与王鲲一起干革命的老同志、老工人,花了一个星期,写了五万多字纪实文学《在甬江怒潮中》,在报上连载,然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宁波还编成《甬江怒潮》甬剧演出。
这次采访写作、报纸连载、出版演出,使我从感性到理性上真正认识到“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内涵。我深刻地感到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新闻岗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最佳岗位。
问:您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诞生的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您方便给我们讲一两个您难忘的故事吗?
答:《企业家的歌》刊于1983年4月26日的浙江日报。这是记者挖掘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逐步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怎么解放生产力?步鑫生就在这方面带头,他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大大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当时,对他的议论很多,说他像个旧社会的资本家,对工人很凶。
怎么看待步鑫生?我们一行三人深入调研了四五天,采访了好多人,包括赞赏的,反对的。
我们问步鑫生:你到底对工人有没有感情?他说,我跟你们讲两件小事:一,你看看我们工厂这么重视绿化,是花园工厂,为什么?因为我们工人每天盯牢缝纫机,眼睛很吃力,看看绿化对眼睛保护有好处。二,慰问老工人,我给他们买铜汤婆子当礼物,因为保暖,塑料壶装水一下子就冷掉了。他说,如果我不在这工厂工作,自己干个体户,我赚的钱会很多。我在这个工厂,是为了提高大家生活水平。原来工厂发不出退休工人养老金,经过改革,工厂的生产发展了,质量提高了,销路打开了,工人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步鑫生很有个性,有强烈的事业心,认定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他就是个社会主义企业家。
《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刊于1981年12月12日的浙江日报。采访路甬祥也碰到很多困难,他刚从德国回来,获得5项专利,很忙,要讲课、科研,又要筹建我国第一个机械液压研究室。采访他的人很多。他就只开了个记者招待会,一次性回答提问。
当时省委书记铁瑛给我讲过,这是我们国家的高级人才,你要好好写写他。但只有记者招待会,只能写个动态消息,写不出来长篇通讯。
我就先打“外围战”,采访跟他有关的同事,采访他家属。我从他爱人那里了解好多线索,她提供了路甬祥给她写的怀念祖国的四句诗,写得很好。我还采访他家的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上中学,我到学校去,问他们心目中的爸爸是怎么样,也谈到好多感人的细节。他们回家后跟爸爸提起,说浙江日报江坪记者来采访。路甬祥感动了,给我打电话,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抽点时间和你谈谈,你给我列个采访题目,我准备一下。我列了25个题目给他,到他家里去谈。看到他家里居住条件较差,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有一些困难,我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上级给他配了助手,住房也改善了。他非常感动,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都是宁波人,春节我们还一起吃宁波汤团。
虽然向有关部门反映路甬祥的困难不是记者的本职工作,但我认为我们和被采访对象,和读者之间应该是鱼水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对采访对象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只为了挖材料,材料到手就拜拜。现在虽然是互联网时代,可以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但是深入群众、深入采访的作风不能丢,否则你采访不出好的新闻报道。
问:您觉得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怎样的本领、素质、精神品质?
答:记者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要读懂党的方针政策。
立地,就是要了解、反映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
到群众当中去,到基层调查研究,能够发现好多新的东西。过去我们浙江日报提倡写现场新闻。我们经常到基层蹲点采访,每次调研都可以写好几篇文章。
现在有的记者下基层采访少,思考也比较浅。没有调研,脑子里空空的记者提升不快,提升不快就出不了精品。
记者要挖掘先进典型。要花力气深入调查研究,根据新时代的情况树立先进典型,引领社会发展。
问:从您发表第一篇新闻报道起,已过70年。您至今还在笔耕不辍,时有短小精悍的评论、小品文章等让我们眼前一亮。您是怎么做到对新闻事业一直葆有长久的热忱?
答:热忱源于责任。我是党的记者,就要担当这个责任。我每天学习、思考、写作,有写不完的选题。我的座右铭就是两句话:不要碌碌无为,不要虚度年华。我每天都要在日记里问问自己
今天做了什么?哪怕做了一点点小事,取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问:您在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时候,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办报要心向读者,情系万家。您能讲讲有关的思想和实践吗?
答:“心向读者,情系万家”,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现在讲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我们衣食父母,我们的读者、受众也是我们衣食父母,我们为读者、受众办报。没有读者,没有受众,我们办报有何用?
“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核心,是“真心”与“深情”为读者服务。群众生活无小事。过去,群众有什么问题,什么难处,钱江晚报请各个部门来解决。什么装电话难,自来水冰冻问题……我们帮助解决了,就赢得了群众的口碑,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样我们的报纸才有生命力。
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创新,钱江晚报推出“小时小店”系列报道,这是媒体关注民生、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次生动践行。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造自己的平台为受众服务。使我们对读者的服务可以面更广一点,力度更大一点。
问:您在任总编辑的时候,曾开风气之先,积极推动筹备浙报成立报业集团。现在媒体发展面临着传媒技术之变、舆论生态之变等等,您觉得传统媒体该如何改革创新才能打开新局面?
答:当时浙江日报的发展很快,已经有五报两刊了,在全国已受瞩目,但我们没有自我满足,为什么不成立集团呢?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把拳头越做越大。
正值新闻出版总署要举办全国报业集团首届研讨会,确定在杭州举办。这个研讨会开得很成功,会议开了两天,形成会议《纪要》。1994年冬天在杭州举办的报业集团研讨会,犹如一点“星火”,逐渐在中华大地燎原。
作为媒体人,面对的不管是顺境、逆境,都不能安于现状,要勇于创新,勇于开拓,勇往直前。要紧跟新形势,用新形式、新内容、新的方法,来进行创新。
我认为,媒体不管怎么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内容。
要调查研究受众需要什么?了解越深入,内容就会越多。
先进的技术,要为先进的内容服务。
融媒体有好的内容,传播面就越广,技术上的优势就能发挥;内容不好,技术再领先,受众也不买账,不要看。
要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时代之变的传媒队伍。把队伍建设好,才能把内容做好。
问:您觉得与20多年前乃至更长时间相比,记者的地位、获得感、专业能力等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不变?您觉得在今天作为一名记者,还有怎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答:记者节的确立,就表明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记者的地位没有变化。
获得感的变化,在于记者素质的高与低,能力的强与弱。
记者素质高,获得感就高;记者素质不高,获得感就很少,因为你没采写过好的新闻作品,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就没什么获得感。
同样,能力越强,获得感越多;能力弱了,获得越少,没能力就没获得感。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事业。热爱是前提。
实现人生价值在于记者本身。你的这些作品,是不是对社会有益,对受众有益,有没有得到社会的公认。对受众有益,他就会千方百计来呼应你、支持你。所以,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问:传统媒体面临着艰巨的转型任务。您对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有什么寄语?
答:年轻记者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前辈记者好的思想作风,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
愿你们拥有四个“子”。
第一,要有赤子之心。我们是党报,要有坚强的党性,反映人民的心声。
第二,要有竹子品格。竹子正直,要讲真话,实事求是。
第三,发扬钉子精神。钉子是深入的,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前几天,浙江宣传公号发过一篇《费孝通“三顾”温州》,费孝通三次去温州,写了三篇大作,推动了温州经济发展。我们记者也要“三深入”,写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作品。
第四,发扬轮子精神。新闻24小时发生,我们要随时准备出发,记者永远在路上。
祝你们实现推动社会进步的人生价值!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