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四明文库》郑重亮相 古为今用焕发时代价值
2023-11-05 07:2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第八届浙江书展

展陈的《四明文库》。(宁波出版社供图)

万年上山文化、七千年河姆渡文化、五千年良渚文化、近千年南宋文化……

之江大地,在延绵铺开的青绿山水上,赓续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文化积淀,是这片土地上另一个重要的方位坐标。

在本届浙江书展上,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些动辄百千载、承载着悠悠文脉的古籍版本的陈列、出版和再现,在面对面了解、触碰、对话之间,倾听它们在灵魂深处所激荡出的巨大回响。

文化自信,是鲜活的,是具体的,是骨子里一脉相承的。

集大成者

书“藏”古今的有力佐证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在流淌着古色古香韵味的“宁波馆”里,宁波出版社带着被誉为“宁波的《四库全书》”的《四明文库》,郑重亮相。

这是市委、市政府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献上的巨大诚意——按照计划,《四明文库》不仅将成为全面搜集、汇编宁波历代典籍的乡邦文献“集大成者”,也将是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编纂最为系统的地方文献总集。

“甲编为古代文献编,又分经、史、子、集、丛五部;乙编为近现代文献编;丙编为当代学人著作编。目前,第一批成果‘甲编·史部·地理类’29种28册、第二批成果‘甲编·丛部·四明丛书九、十集’25种23册均已出版。”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说。

谈及这部仍在进行时的“匠心之作”,前前后后奔波了3年多的袁志坚除了感慨万千,还是感慨万千。

“为了让《四明文库》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我们在学术界、文献馆藏机构、出版界的大力支持下,吸纳了全国最好的专家一起分类编纂、撰写提要,同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广求善本、抢救文献,进行了一场关于宁波文献家底的大清理和大盘点。”袁志坚说。

收录的《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为底本,在宁波出版史上尚属首次;收录的姚燮《四明它山图经》,首次从国家图书馆获得完整的12卷抄本……经《四明文库》之荟萃,大量深藏“冷宫”的珍贵文献重新面世,众多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

《四明文库》,举起的是浙东学术的又一面大旗。目前,该套丛书已被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收藏,影响力遍及海外。

精神永续

构建“宁波学”体系基底

“‘四明’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我们希望像《金陵全书》之于南京一样,通过《四明文库》为构建‘宁波学’体系提供文献支撑保障,搜辑文献,刊印传播,泽被后人。”袁志坚说。

在他看来,宁波不仅有文化,而且久有文化、深有文化。一直以来,宁波人就好读书、喜藏书、善刻书、勤著书,产生了虞世南、王应麟、方孝孺、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硕学大儒。

这套沉甸甸的《四明文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宁波“文化沙漠论”的有力回应。

从古代开始,宁波文人就特别重视乡邦文献的著述、搜集、典藏、整理和出版。东晋时虞预开乡邦文献著述的先河,近代张寿镛更是以一人之力编《四明丛书》,梳理文献,传承文化,功莫大焉。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里,一代一代的前人通过文字,将精神内核以一种最为质朴而长情的办法代代相传。

南宋“四明学派”提出的“心之精神”,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浙东学派强调的“经世致用”,近现代以来的开明自强观念……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深深镌刻在一代代宁波人的精神气质中——

从商,爱国爱乡、诚信为本、敢于创新的品质,伴着“宁波帮”一路走南闯北;求学,“院士之乡”始终流传着耕读文化的传统,追求真理、力求甚解;为人,则踏踏实实、低调务实,下实功、做实事。

所谓文脉,是文化史,是学术史,是思想史,是精神史。奔涌不息,传承千载,其对于这座城市和生于兹长于兹的人们的影响,润物无声,隽永绵延。

熔古铸今

古为今用焕发时代价值

这些年,经过各式各样的“花式解码”,藏在博物馆里的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打卡”选择。

与此同时,作为文脉传承的另一条路径——古籍整理出版蔚然成势。据报道,除20余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之外,我国每年平均有110家非古籍专业出版社参与申报古籍整理规划和资助项目。

“近几年,广州、南京等地纷纷编纂出版大型乡邦文献丛书。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从源头上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脉络,进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古为今用、熔古铸今,去影响和激励当代人更好地拥抱历史、拥抱现实。”袁志坚说。

比如,杭州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文澜阁《四库全书》项目。整套全书跨越十年,共计1559册,重量接近3吨。

“我们打算搞一些选集,挖掘文澜阁《四库全书》背后的故事,包括将描写杭州的诗词更普及化,便于传播。”杭州出版社社长陈波说。

在这方面,宁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本届书展上,《四明文库》数据库正式上线,将由天一阁博物院负责运行维护,免费对外开放,方便更多人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

爬梳耕耘,彰显文化脉络;句读之间,传承灿烂文化遗产。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当代人的学术转化和普及推广,能够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记者 黄合 通讯员 高一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四明文库》郑重亮相 古为今用焕发时代价值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3-11-05 07:27:00

展陈的《四明文库》。(宁波出版社供图)

万年上山文化、七千年河姆渡文化、五千年良渚文化、近千年南宋文化……

之江大地,在延绵铺开的青绿山水上,赓续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文化积淀,是这片土地上另一个重要的方位坐标。

在本届浙江书展上,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些动辄百千载、承载着悠悠文脉的古籍版本的陈列、出版和再现,在面对面了解、触碰、对话之间,倾听它们在灵魂深处所激荡出的巨大回响。

文化自信,是鲜活的,是具体的,是骨子里一脉相承的。

集大成者

书“藏”古今的有力佐证

宁波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在流淌着古色古香韵味的“宁波馆”里,宁波出版社带着被誉为“宁波的《四库全书》”的《四明文库》,郑重亮相。

这是市委、市政府向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献上的巨大诚意——按照计划,《四明文库》不仅将成为全面搜集、汇编宁波历代典籍的乡邦文献“集大成者”,也将是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编纂最为系统的地方文献总集。

“甲编为古代文献编,又分经、史、子、集、丛五部;乙编为近现代文献编;丙编为当代学人著作编。目前,第一批成果‘甲编·史部·地理类’29种28册、第二批成果‘甲编·丛部·四明丛书九、十集’25种23册均已出版。”宁波出版社社长袁志坚说。

谈及这部仍在进行时的“匠心之作”,前前后后奔波了3年多的袁志坚除了感慨万千,还是感慨万千。

“为了让《四明文库》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我们在学术界、文献馆藏机构、出版界的大力支持下,吸纳了全国最好的专家一起分类编纂、撰写提要,同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广求善本、抢救文献,进行了一场关于宁波文献家底的大清理和大盘点。”袁志坚说。

收录的《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为底本,在宁波出版史上尚属首次;收录的姚燮《四明它山图经》,首次从国家图书馆获得完整的12卷抄本……经《四明文库》之荟萃,大量深藏“冷宫”的珍贵文献重新面世,众多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

《四明文库》,举起的是浙东学术的又一面大旗。目前,该套丛书已被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收藏,影响力遍及海外。

精神永续

构建“宁波学”体系基底

“‘四明’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我们希望像《金陵全书》之于南京一样,通过《四明文库》为构建‘宁波学’体系提供文献支撑保障,搜辑文献,刊印传播,泽被后人。”袁志坚说。

在他看来,宁波不仅有文化,而且久有文化、深有文化。一直以来,宁波人就好读书、喜藏书、善刻书、勤著书,产生了虞世南、王应麟、方孝孺、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硕学大儒。

这套沉甸甸的《四明文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宁波“文化沙漠论”的有力回应。

从古代开始,宁波文人就特别重视乡邦文献的著述、搜集、典藏、整理和出版。东晋时虞预开乡邦文献著述的先河,近代张寿镛更是以一人之力编《四明丛书》,梳理文献,传承文化,功莫大焉。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献里,一代一代的前人通过文字,将精神内核以一种最为质朴而长情的办法代代相传。

南宋“四明学派”提出的“心之精神”,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浙东学派强调的“经世致用”,近现代以来的开明自强观念……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深深镌刻在一代代宁波人的精神气质中——

从商,爱国爱乡、诚信为本、敢于创新的品质,伴着“宁波帮”一路走南闯北;求学,“院士之乡”始终流传着耕读文化的传统,追求真理、力求甚解;为人,则踏踏实实、低调务实,下实功、做实事。

所谓文脉,是文化史,是学术史,是思想史,是精神史。奔涌不息,传承千载,其对于这座城市和生于兹长于兹的人们的影响,润物无声,隽永绵延。

熔古铸今

古为今用焕发时代价值

这些年,经过各式各样的“花式解码”,藏在博物馆里的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打卡”选择。

与此同时,作为文脉传承的另一条路径——古籍整理出版蔚然成势。据报道,除20余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之外,我国每年平均有110家非古籍专业出版社参与申报古籍整理规划和资助项目。

“近几年,广州、南京等地纷纷编纂出版大型乡邦文献丛书。大家不约而同地希望从源头上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脉络,进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古为今用、熔古铸今,去影响和激励当代人更好地拥抱历史、拥抱现实。”袁志坚说。

比如,杭州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文澜阁《四库全书》项目。整套全书跨越十年,共计1559册,重量接近3吨。

“我们打算搞一些选集,挖掘文澜阁《四库全书》背后的故事,包括将描写杭州的诗词更普及化,便于传播。”杭州出版社社长陈波说。

在这方面,宁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本届书展上,《四明文库》数据库正式上线,将由天一阁博物院负责运行维护,免费对外开放,方便更多人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

爬梳耕耘,彰显文化脉络;句读之间,传承灿烂文化遗产。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当代人的学术转化和普及推广,能够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记者 黄合 通讯员 高一君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