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打响考古金字招牌、坐上浙江头把交椅…宁波文博何以频出圈?
2023-11-10 19:4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魏震江

  11月8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以下简称“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来,最盛大、最全面、最集中的一次亮相,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324件(套)文物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与此同时,150余名国内外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聚焦河姆渡文化,以“稻作文明摇篮 海洋文化发端”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河姆渡文化,又一次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借特展这扇窗,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捷报频传。最近,浙江省文物局公布《浙江省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数据(2022年度)》统计结果,在全省参加综合排名考核的90个区(县、市)中,余姚市、鄞州区、海曙区分列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其中余姚以103.35分坐上全省文博头把交椅。

  那么,宁波文博发展水平为啥这么牛?宁波文博何以频频出圈?

  特色足,“考古宁波”金字招牌闪耀全国

  半个世纪以来,河姆渡文化频频出圈,而我们对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也从未停止。50年来,已考古发现了二十几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航海船桨。

  记者从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宁波的考古工作起步于1955年,放眼全国考古界,可以说是起步早、发展快、成就高的城市。60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四明大地的历史认识,成就了“考古宁波”在全国的金字招牌——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表明古宁波湾曾是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之一;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有力证明了长江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猪纹陶钵。

  4000年前的大榭遗址,找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制作海盐的最早证据;

  2500年前的句章故城,再现了“宁波第一城”的远古丰姿;

  上林湖越窑、永丰库、高丽使馆等海港遗迹的考古发现,彰显了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魅力;

  “小白礁Ⅰ号”等海洋沉船的考古发现,展现了宁波立足东亚、放眼世界向海图强的强盛文化基因......

  家底厚,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文博事业发展事关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继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宁波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上林湖越窑遗址、永丰库遗址、天童寺、保国寺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宁波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599处,另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6000余处。

浙东大运河宁波段。

  我市博物馆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目前,宁波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达到了3家,分别是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博物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还拥有国家二级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和余姚博物馆,以及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此外,近三年宁波还成功创建乡村博物馆78家。

  总体来看,宁波现有各级各类藏品20余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6件套,二级文物962件套,三级文物8529件套;全年推出线下各类展览167个,讲座、研学、体验等文化活动2362场,文博类场馆年均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

  优势多,“活化”文物频出高招

  要让文物“火”起来,先要让文物“活”下去。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建设发展,批准挂牌成立了市、县两级文物局,印发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发布了《宁波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改革任务渐次铺开。

  此次荣获全省文博指数综合排名第一的余姚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均为100%,全年举办博物馆展览及教育活动357场,博物馆参观人次每年165万以上。

  我市还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合理有效盘活文物建筑、革命文物、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各类资源,让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大榭遗址二期制盐陶器照。

  宁波文物传承利用再上新台阶。比如,我市组织河姆渡文化遗址正式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完成启动区(一期)古今自然展示区项目土地划拨,举办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等等。

  这次在全省文博指数综合排名第7名的江北区,文物资源数量排名仅为全省第37名,却在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奋力追赶。

  江北区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启动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三年计划,慈城镇安排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推进慈城古城西片文保及历史建筑修缮项目。

慈城。

  去年总排名第37名,今年跃升至全省第12名的慈溪市,坚持活化传承,打响越窑青瓷文旅IP,投入6.4亿元,打造集文物考古、非遗传承、青瓷研发于一体的浙东唐诗之路秘色瓷文化休闲长廊,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方家河头村等历史人文资源串点成线。

  市文旅局文保考古处负责人表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突出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上彰显宁波的‘文博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打响考古金字招牌、坐上浙江头把交椅…宁波文博何以频出圈?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11-10 19:48:00

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魏震江

  11月8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以下简称“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来,最盛大、最全面、最集中的一次亮相,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324件(套)文物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与此同时,150余名国内外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聚焦河姆渡文化,以“稻作文明摇篮 海洋文化发端”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河姆渡文化,又一次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借特展这扇窗,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捷报频传。最近,浙江省文物局公布《浙江省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数据(2022年度)》统计结果,在全省参加综合排名考核的90个区(县、市)中,余姚市、鄞州区、海曙区分列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其中余姚以103.35分坐上全省文博头把交椅。

  那么,宁波文博发展水平为啥这么牛?宁波文博何以频频出圈?

  特色足,“考古宁波”金字招牌闪耀全国

  半个世纪以来,河姆渡文化频频出圈,而我们对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也从未停止。50年来,已考古发现了二十几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航海船桨。

  记者从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宁波的考古工作起步于1955年,放眼全国考古界,可以说是起步早、发展快、成就高的城市。60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四明大地的历史认识,成就了“考古宁波”在全国的金字招牌——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表明古宁波湾曾是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之一;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有力证明了长江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猪纹陶钵。

  4000年前的大榭遗址,找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制作海盐的最早证据;

  2500年前的句章故城,再现了“宁波第一城”的远古丰姿;

  上林湖越窑、永丰库、高丽使馆等海港遗迹的考古发现,彰显了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魅力;

  “小白礁Ⅰ号”等海洋沉船的考古发现,展现了宁波立足东亚、放眼世界向海图强的强盛文化基因......

  家底厚,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文博事业发展事关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继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宁波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上林湖越窑遗址、永丰库遗址、天童寺、保国寺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宁波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599处,另有一般不可移动文物6000余处。

浙东大运河宁波段。

  我市博物馆数量质量居全省前列。目前,宁波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达到了3家,分别是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博物院和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还拥有国家二级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和余姚博物馆,以及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此外,近三年宁波还成功创建乡村博物馆78家。

  总体来看,宁波现有各级各类藏品20余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6件套,二级文物962件套,三级文物8529件套;全年推出线下各类展览167个,讲座、研学、体验等文化活动2362场,文博类场馆年均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

  优势多,“活化”文物频出高招

  要让文物“火”起来,先要让文物“活”下去。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建设发展,批准挂牌成立了市、县两级文物局,印发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宁波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发布了《宁波市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改革任务渐次铺开。

  此次荣获全省文博指数综合排名第一的余姚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覆盖率均为100%,全年举办博物馆展览及教育活动357场,博物馆参观人次每年165万以上。

  我市还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合理有效盘活文物建筑、革命文物、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各类资源,让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大榭遗址二期制盐陶器照。

  宁波文物传承利用再上新台阶。比如,我市组织河姆渡文化遗址正式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完成启动区(一期)古今自然展示区项目土地划拨,举办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等等。

  这次在全省文博指数综合排名第7名的江北区,文物资源数量排名仅为全省第37名,却在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奋力追赶。

  江北区财政投入资金1000万元启动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三年计划,慈城镇安排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推进慈城古城西片文保及历史建筑修缮项目。

慈城。

  去年总排名第37名,今年跃升至全省第12名的慈溪市,坚持活化传承,打响越窑青瓷文旅IP,投入6.4亿元,打造集文物考古、非遗传承、青瓷研发于一体的浙东唐诗之路秘色瓷文化休闲长廊,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方家河头村等历史人文资源串点成线。

  市文旅局文保考古处负责人表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突出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价值,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路上彰显宁波的‘文博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