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三国演义》,你可以找到一个半宁波人。一个叫虞翻,半个就是阚泽。小说中的虞翻只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一儒”,而阚泽在三国故事中,则有着突出的形象。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说赤壁之战中,周瑜用苦肉计,黄盖诈降。黄盖要参谋阚泽向曹操献诈降书。阚泽欣然领诺,当夜扮作渔翁,孤舟来到曹营。他冒死与老奸巨猾的曹操交锋,终于使曹操中计。在火烧赤壁的胜利中,他成了一位英雄。
在正史《三国志·吴书》中,阚泽并无此奇功。看来密献诈降书只是“小说家言”。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出身农家。他从小好学,家里穷没有钱买纸笔,就常常为人抄书,赚些买文具的钱。他抄完一本书,也把这本书读完了。他察孝廉,走上仕途,后官拜太子太傅,封都乡侯。
阚泽博览群书,多闻广识,以学问传世,为儒学大家,又精通天文历法。他性谦和恭让,又正直敢言。虞翻称赞他说:“阚生矫杰,盖蜀之杨雄。”又说:“阚子儒术德行,亦今之仲舒也。”他去世后,孙权“痛惜感悼,食不进者数日”。
阚泽是会稽山阴人,就是今天绍兴人,那他怎么又成了“半个宁波人”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宁波的一池湖水,却留住了阚泽。阚泽上知天历,下通经籍,不知怎么看中了慈城。当时这里还叫句章,有一方自然积潴的浅小的野湖,风光秀丽。他晚年就隐居此湖畔。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在旧句章地置慈溪县。第一任县令房琯在城北郊疏浚开凿了一方碧湖,以溉民田。这湖就是现在的慈湖。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慈湖”一名,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才出现,而在这之前,它被称为“阚湖”。也许,正是房琯仰于先贤阚泽,便以其名名之。这湖叫“阚湖”,也叫“德润湖”;而慈湖旁的山峰,便叫“阚峰”。
阚泽隐居湖边,筑室读书。吴赤乌二年(239),阚泽舍宅为寺,将自己的读书处舍为寺院。这是宁波的第一座寺院。四年后,阚泽去世。寺院历代毁废。至唐大中二年(848),县令李楚臣复立寺为德润院,以阚泽的字“德润”为名。
正是大中年间(847—859),德润寺出一高僧遂瑞。他坐化时,口中出青色莲花七茎。下葬二十多年,坟茔屡屡发光。后开棺,发现他形质如生,众人就将其遗体迎进寺中,用生漆麻布保存起来,后该寺便号“真身院”。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德润寺改名普济寺。寺内原有罗汉像五百十六尊,并附设了阚泽的祠堂。于是,阚湖又叫普济湖。明朝人钱希言的《普济寺》,很好地描写了当年湖寺浑然一体的情景:
阚公山绕阚公湖,
舍宅年犹记赤乌。
寂寂寺门霜叶里,
水禽飞上石浮屠。
这个石浮屠,应是唐开成四年(839)寺院所建的一座石经幢。石经幢通高4米,唐代书法家奚虚己书写的序文和《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全文小楷刻于八面柱身。这座石经幢整体造型稳重,雕刻精美,反映了唐代建筑、书法和雕刻艺术的较高水平。
经幢刚建好不久,遭遇武宗灭佛,会昌法难,普济寺殿毁僧散,而经幢幸免于难。
元代慈城诗人乌斯道曾写阚峰:
春山花发雨霏霏,
花雨曾沾阚相衣。
今日山花依旧好,
东风吹雨湿僧扉。
可见当时寺院完好。光绪六年(1880)冬,敬安和尚坐船靠泊阚湖,来普济寺访莲庵上人,宿在寺中。敬安是著名高僧和诗僧。光绪三年(1877),他在宁波阿育王寺舍利塔前烧二指供佛,因号“八指头陀”。夜宿普济寺,敬安写下一诗:
为访幽栖子,烟波泛野航。
芦飞两岸白,霜打一林黄。
古寺经尘劫,孤钟扣夕阳。
灯昏禅影痩,云卧衲衣凉。
阚相名空在,吴王国已亡。
惟余湖上月,曾照读书堂。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孙武军,男,1957年出生浙江定海,祖籍山东龙口。曾为浙江海洋大学、宁波大学教师,后任宁波广电集团编导。一级文学编辑。出版有诗集、散文集和传记文学,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诗刊社首届青春诗会,为朦胧诗一代代表性诗人。诗歌作品2次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任主创的电视文学作品14次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获“甬城英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奖”。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