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网购校服还要填写姓名班级?警惕信息“过度收集”
2023-12-18 08:49:14 稿源: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近日,长沙多名家长投诉称,在给孩子购买校服时,网购页面要求必须填写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班级等信息。家长们疑惑:“知道收件地址和联系方式就行了,有什么必要知道孩子的个人信息?”他们担心,这些信息会泄露孩子隐私。要知道,填写信息的平台并非属于学校,而是一家商业网站。

从新闻报道看,可以梳理出当地的校服产业销售链条:一家互联网平台与多家校服厂商有合作,无论家长们从哪家厂商购买消费,都需要从这家互联网平台上下单。而只要下单,家长们就必须按照网页引导,填写孩子的诸多项个人信息,否则就无法完成购买。而对于这家互联网平台来说,最终不只是达成交易,更是收集到了海量的学生信息。

这些信息被收集后,将储存到哪里、流向何方、用作何途?如何保障其使用合法合规?会不会被互联网平台及其合作商视为“商业资源”,随意出手售卖或者做其他“开发利用”?家长们的担心绝非多余。

近几年,互联网平台泄露学生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上“1元能买200名学生的信息”;厦门一培训机构系统被“黑客”非法侵入,近2万条学员个人信息泄露。2022年,“学习通”数据库疑发生1.7亿条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并被以“10元一人”的价格进行售卖……

这些以非法手段收集起来的大数据,在一些机构和人员眼里,成了方便商家精准获客、定向推广信息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道具。无辜被泄露信息者,轻则被各种广告信息骚扰,重则可能被网贷、电诈等黑色产业盯上。

尤其是,此次校服事件还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怎能不让家长们多留一个心眼、多保持一份警惕?

我国对互联网平台收集用户信息,有着明确规范的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这几年来,全社会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法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最小范围收集”“非必要不收集”已成共识的背景下,一些平台还试图蒙混过关、强制收集,自然令人反感。此次事件中,平台有必要证明收集信息的合法合规性。否则,相关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如证实属于过度收集,应当要求改正,并要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妥善处理,以消除家长们的顾虑。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此事也暴露了一种新的校服乱象,提醒校服管理工作还需要强化全流程监管。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校服选用采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2021年,教育部再次表示,“着力解决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款式品类过多、变动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在校服强制性购买、价格虚高、采购不透明等乱象逐渐得到扭转后,不合理、非必要的信息收集这种属于“程序不规范”的乱象,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的重视,下大力气去解决。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网购校服还要填写姓名班级?警惕信息“过度收集”

稿源: 光明日报微信公号 2023-12-18 08:49:14

近日,长沙多名家长投诉称,在给孩子购买校服时,网购页面要求必须填写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班级等信息。家长们疑惑:“知道收件地址和联系方式就行了,有什么必要知道孩子的个人信息?”他们担心,这些信息会泄露孩子隐私。要知道,填写信息的平台并非属于学校,而是一家商业网站。

从新闻报道看,可以梳理出当地的校服产业销售链条:一家互联网平台与多家校服厂商有合作,无论家长们从哪家厂商购买消费,都需要从这家互联网平台上下单。而只要下单,家长们就必须按照网页引导,填写孩子的诸多项个人信息,否则就无法完成购买。而对于这家互联网平台来说,最终不只是达成交易,更是收集到了海量的学生信息。

这些信息被收集后,将储存到哪里、流向何方、用作何途?如何保障其使用合法合规?会不会被互联网平台及其合作商视为“商业资源”,随意出手售卖或者做其他“开发利用”?家长们的担心绝非多余。

近几年,互联网平台泄露学生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媒体调查发现,在网络上“1元能买200名学生的信息”;厦门一培训机构系统被“黑客”非法侵入,近2万条学员个人信息泄露。2022年,“学习通”数据库疑发生1.7亿条学生信息泄露事件,并被以“10元一人”的价格进行售卖……

这些以非法手段收集起来的大数据,在一些机构和人员眼里,成了方便商家精准获客、定向推广信息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道具。无辜被泄露信息者,轻则被各种广告信息骚扰,重则可能被网贷、电诈等黑色产业盯上。

尤其是,此次校服事件还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怎能不让家长们多留一个心眼、多保持一份警惕?

我国对互联网平台收集用户信息,有着明确规范的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这几年来,全社会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法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最小范围收集”“非必要不收集”已成共识的背景下,一些平台还试图蒙混过关、强制收集,自然令人反感。此次事件中,平台有必要证明收集信息的合法合规性。否则,相关部门有必要介入调查,如证实属于过度收集,应当要求改正,并要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妥善处理,以消除家长们的顾虑。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此事也暴露了一种新的校服乱象,提醒校服管理工作还需要强化全流程监管。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校服选用采购的规范性和科学性”。2021年,教育部再次表示,“着力解决校服选用采购过程中出现的变相强制购买、价格偏高、款式品类过多、变动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在校服强制性购买、价格虚高、采购不透明等乱象逐渐得到扭转后,不合理、非必要的信息收集这种属于“程序不规范”的乱象,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的重视,下大力气去解决。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