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早上6点半,东钱湖梅湖农场的一场晨雾,把冬天的田野装扮得如梦似幻。记者胡龙召摄
1月18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刚“呲溜”下肚;1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冻成一团”的大寒就要来了。
从暖到冷,是谁在中间“捣鬼”?
“烫嘴”的腊八粥
1月18日,市区最低气温预计可达10℃以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喝着多少有点儿“烫嘴”。
对很多人来说,腊八,可能是除了除夕外,腊月里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作为进入腊月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它的到来标志着过年的序幕已拉开,就像民谣唱的“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本与粥无关。
《尔雅》记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人们忙于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又被称为“腊”或“蜡”,其中“腊”祭祖先,“蜡”祭百神,一直到秦汉,才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固定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该月也由此得名“腊月”。到南北朝时,腊月初八被固定为腊八节。
可见,腊八最初只是人们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安康、丰收的日子。
腊八和粥扯上关系,源于佛教传入中国。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年腊八,寺院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称之为“腊八粥”,久而久之,“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流传至今。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并未改变。浙江一带,在熬腊八粥时一般会用到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有祈求长命百岁的寓意。“喝过腊八粥,过年有盼头”的民谚,也至今被人念叨。
喝腊八粥还有一个讲究,就是要相互馈赠、分享。
一方面跟腊八粥始于佛寺施粥有关,天生自带互相关爱的“属性”;另一方面,人们尽管习惯祭祀先祖、神灵来感谢庇佑,但也从未忘记过“人到难处邻里来”,团结互助力量大的朴实道理。
“捣鬼”的冷空气
喝完这碗腊八粥,“捣鬼”的冷空气就要来了。
来自中央气象台消息,1月15日到1月19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黄淮、江汉、江南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其中,西南地区东部、江汉东部、江淮、江南、华南有小到中雨。
这波雨雪天气也将“殃及”我市。从市气象台1月14日发布的十天预报看,1月19日到1月20日,我市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过程,雨量最大可能出现中雨。
雨水是冷空气的“急先锋”。1月19日到1月22日,一股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带来一次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过程,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5℃-9℃,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幅度可达10℃-14℃。
我们同样无法逃脱这股冷空气的“魔掌”。从市气象台的预报看,它会在1月19日“到货”,届时除了带来大风影响,还将带来明显降温,或将再现0℃及以下的低温;最高气温也将降至个位数,阴冷体感回归。
在这股“气势汹汹”的冷空气来之前,1月15日有一股弱冷空气影响我市。
从市气象台的消息看,1月14日夜里到1月15日白天,我市沿海海面有7-9级偏北大风;1月15日早晨到上午,我市以阴天为主,局部地区有零星小雨;气温也将出现波动,尤其是最高气温,会从1月14日的20℃以上狂跌至10℃左右,甚至可能只有个位数。
受弱冷空气渗透影响,1月15日下班时,大家感受到的气温可能会比早上上班时要低一些,因此,早上出门时可别被连日来恍如春日的假象给迷惑了,还是要及时增添衣物的。
大寒虽冷却报春
冷空气不仅吹来降温,还吹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大寒,简单来说,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来时,通常正值“数九”中的三九、四九,冷空气南下频繁,算得上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就像民谚说的“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北宋诗人邵雍曾写过一首《大寒吟》来描述这种极致的冷:“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不过,并非每年的大寒都如此“冻”人。仅以今年为例,尽管恰好有一股强冷空气在大寒到来时席卷肆虐,但由于前期我国气温偏高,在这股强冷空气影响下,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也仅是由偏高转为接近常年或偏低。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大寒虽冷,却已隐隐约约透露出大地回春的气息。
宋代《演繁露》中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指的是顺应节气而开的花,从小寒到谷雨,四个月八个节气二十四侯,每候对应一种花。其中,大寒对应的“花信风”是“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曾这样描述大寒一候的瑞香,“买断春光与晓晴,幽香逸艳独婷婷”,可见其是在“早春开花”,也透露了大寒是夹带着春光而来的。
《本草纲目》中对瑞香也有记载,称其“四时不凋,冬春之交开花”,由此可见其花期之早,算得上是“滴水成冰”的大寒里的“报春使者”。
记者 石承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