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冯瑄 实习生 柴启玟
向东是大海。
78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78公里海岸线、600余个海岛——宁波每一步的发展,都深深烙上了海洋印记。
2022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
借助海洋经济新引擎,宁波海洋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77.4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2306.9亿元,年均增长14.4%。
依海而生,逐梦深蓝。
世界正在进入“蓝色创新时代”,东海之滨的宁波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经略海洋?
“开展海洋经济倍增行动,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25个字为宁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航向。
“怎样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倍增行动,如何发力?”……围绕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资料图
向“新”突破
宁波人向海而生、听涛而立。
在做强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中,“宁波号”破浪前行,加速驶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这背后,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全市拥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研院等19家涉海科研机构,正全力筹建“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瞄准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近三年,宁波已布局实施涉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
复合海底电缆、大长度海洋脐带缆、LNG运输船、南极磷虾船等多项研发制造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成绩背后,也要看到,通过与新加坡、纽约、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对比,我市海洋科创平台‘少而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是宁波做大做强海洋经济面临的重要短板。”
在市人大代表,中国船级社浙江分社总经理杨政看来,作为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加快提升我市海洋科创平台能级和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如何提能级,让海洋科创大平台“多优并进”?杨政建议,可以从优化布局提升能级、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三方面入手。
比如,央地联动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雁阵式”科研梯队。建立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打造涉海“孵化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等。
资料图
提能级搭建大平台,加码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之外,数字赋能“蓝色引擎”也不可或缺。
数字经济时代,海洋中心城市迫切需要加强海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底座支撑能力,助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市人大代表、中交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志刚建议,加快建设海域数字底座。
所谓海域数字底座,是一个集成了海洋地理信息、海洋环境数据、海洋资源数据等各类海洋相关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以及共享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是海洋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海洋新基建。”彭志刚说。
向“融”聚力
打造海洋中心城市,“为谁增长、如何增长”是关键问题。
2023年12月5日,省发改委印发《关于支持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要支持浙江海洋运动中心建设,推动海洋体育高端赛事、品牌活动、关联业态等向象山集聚,打造国际滨海运动之城。
“发力倍增,要在‘融’字上做文章。”市政协委员、宁波田园牧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道表示,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象山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象山海洋运动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拉动很大。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帆船港项目上的投入可拉动当地7倍到10倍的经济效益。目前宁波海洋运动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销售、维修、培训、服务、赛事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圈还未形成。
资料图
“我们要打好产业融合牌。”韩东道提出,宁波要推动海洋运动与文旅产业、制造业和会展业的融合。
比如开发船艇体验、海岛度假、海空联动、滩地娱乐等类型滨海运动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集散、贸易为一体的海洋体育用品制造基地;
引导海洋运动装备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支持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积极组织各类海洋运动、户外运动发展等领域的高水平国内国际高峰论坛;开展海洋运动用品博览会、未来运动科技大会等活动。
做好“融”字文章,还要加快深远海养殖产业之融。
“为什么宁波的海鲜味道很好,秘密就藏在东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里。东海的海水里面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天时地利造就了宁波海鲜的鲜美……”
“靠海吃海”“善待海洋”,在滨海宁波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号。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推广研究员王建平认为,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不仅有利于拓展我市传统陆基和近岸养殖空间,更有利于通过深远海养殖建立生态复合、功能多样和渔旅融合的海上牧场、海洋能源等海洋大经济业态。
“宁波要发挥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优势和技术优势,重点参与支撑全市深远海产业布局,开展包括陆海养殖接力、养殖病害检疫防控、养殖产品加工保鲜等技术服务,全面提高养殖经营主体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深远海养殖的宣传和产品开发能力,凝聚宁波深远海养殖品牌效应。”王建平如是说道。
向海图强,掘金深蓝。
协同推进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联动建设海洋中心城市……
以“倍增”为媒,一个更大的蓝色发展共同体将在东海之滨崛起。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