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研发投入强度提至3.3%意味几何?
2024-01-19 18:0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江实验室热场材料创新中心制备的高纯SiC涂层托盘已初步实现量产。(甬江实验室供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

  “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事关科技创新的核心数据,让代表委员们充满期待,也倍感振奋。

  “这是重要的信号,是创新发展的巨大决心和力度。”代表委员点赞。

  从3.15%到3.3%,0.15个百分点增量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用“关键变量”激发“第一动力”的关键之策、务实之举。

  意味几何?

  “3.3%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宁波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坐在台下用心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市政协委员陈鹏,对这一数字印象深刻。

  陈鹏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纤维材料技术团队的负责人、研究员,对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可谓感受极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研发的大投入,就难有成果的大产出。”陈鹏认为。

  清晰地记住这一数字的,还有市人大代表、雅戈尔时尚股份董事、执行总裁徐鹏。

  在他看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研发投入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创新研发,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东部新城。

  徐鹏所在的雅戈尔集团,始终将产品研发和创新体系视为核心竞争力,为此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02亿元,高于上年全年

  “为什么会有品牌溢价,这是靠研发投入带来的。没有产品上的创新、市场营销上的创新、渠道拓展上的创新,不可能有品牌溢价。”徐鹏说。

  研发投入强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科创策源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一个地区转型升级的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其实,翻开整份政府工作报告,“创新”一词多达29个。在2024年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中,前两条都和创新有关,分别是:“全力争创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突出创新引领。”这一工作,已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表示,2024年,宁波将全力争取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4%以上,相比2019年将翻一番。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意味着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2019年提高了0.6个点,处于国内先进城市前列。”他说。

  信心何来?

  “实现这个目标,我还是很看好的。”徐鹏说。

  这份信心,来自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来自近年来宁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

  一个数据,见证“宁波速度”:2022年,我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4.5%,研发投入强度达2.94%,R&D经费净增58.27亿元,跃居全省第一

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客户来样。

  “突破常规思维,拿出超常举措。”宁波提出,要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动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仅用48天,就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区域联合基金合作协议,成为全国设区市首个;

  仅用35天,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高水平打造“院地合作”典范;

  ……

  当前,宁波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人才蓄水池,集聚人才数年均增长70.2%,贡献了全市89.6%的技术交易额;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0%,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份信心,来自千军万马的宁波企业。

  一个数据,被津津乐道:在宁波,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90%

  “企业创新主体,这是我市最大的资源禀赋。”费小琛表示。

  据介绍,宁波企业牵头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占全省的30%,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省的1/3,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1%、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

  2.3万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目前,宁波已经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梯队。

  如何实现?

  “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3.3%的目标前,答案其实已经明了

  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徐波认为,只有全社会重视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成就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我觉得,最重要还是大力鼓励、引导、支持我们企业去增加投入。”徐鹏认为,对企业而言,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只有创新,才能避免卷入低质量价格竞争。”

  市人大代表、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费伟华建议,应该进一步重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制度创新,在政府各类考核、评比中增加科技创新的权重,激发各地和各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比如,在重大项目招引、新供地项目评价中增加研发投入相关指标权重,将企业和项目科技素质作为招商引资重要评估因素。”费伟华说。

  还有代表提出,宁波的企业创新主体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现有制造业结构偏传统,又以中小企业为主,本身就缺少创新基因。

  因此,建议宁波创新注重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促进宁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棋子早已落子布局。

  “硬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全链条”人才支持、“全场景”成果转化生态……围绕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宁波已出台新一轮的“科技新政15条”,形成了覆盖创新全过程的“1+N”科技政策体系。

  “市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不低于20%,‘科技新政15条’每年财税支持超200亿元。”费小琛介绍。

  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宁波必须走前列、有作为。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研发投入强度提至3.3%意味几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1-19 18:01:00

甬江实验室热场材料创新中心制备的高纯SiC涂层托盘已初步实现量产。(甬江实验室供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

  “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事关科技创新的核心数据,让代表委员们充满期待,也倍感振奋。

  “这是重要的信号,是创新发展的巨大决心和力度。”代表委员点赞。

  从3.15%到3.3%,0.15个百分点增量的背后,是这座城市用“关键变量”激发“第一动力”的关键之策、务实之举。

  意味几何?

  “3.3%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宁波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坐在台下用心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市政协委员陈鹏,对这一数字印象深刻。

  陈鹏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纤维材料技术团队的负责人、研究员,对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可谓感受极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研发的大投入,就难有成果的大产出。”陈鹏认为。

  清晰地记住这一数字的,还有市人大代表、雅戈尔时尚股份董事、执行总裁徐鹏。

  在他看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研发投入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创新研发,就没有高质量发展”。

 东部新城。

  徐鹏所在的雅戈尔集团,始终将产品研发和创新体系视为核心竞争力,为此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02亿元,高于上年全年

  “为什么会有品牌溢价,这是靠研发投入带来的。没有产品上的创新、市场营销上的创新、渠道拓展上的创新,不可能有品牌溢价。”徐鹏说。

  研发投入强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科创策源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一个地区转型升级的进程和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其实,翻开整份政府工作报告,“创新”一词多达29个。在2024年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中,前两条都和创新有关,分别是:“全力争创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奋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突出创新引领。”这一工作,已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表示,2024年,宁波将全力争取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4%以上,相比2019年将翻一番。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意味着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2019年提高了0.6个点,处于国内先进城市前列。”他说。

  信心何来?

  “实现这个目标,我还是很看好的。”徐鹏说。

  这份信心,来自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发展的战略定力,来自近年来宁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

  一个数据,见证“宁波速度”:2022年,我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4.5%,研发投入强度达2.94%,R&D经费净增58.27亿元,跃居全省第一

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检测客户来样。

  “突破常规思维,拿出超常举措。”宁波提出,要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动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仅用48天,就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区域联合基金合作协议,成为全国设区市首个;

  仅用35天,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施“双突破双倍增”计划,高水平打造“院地合作”典范;

  ……

  当前,宁波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人才蓄水池,集聚人才数年均增长70.2%,贡献了全市89.6%的技术交易额;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0%,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这份信心,来自千军万马的宁波企业。

  一个数据,被津津乐道:在宁波,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90%

  “企业创新主体,这是我市最大的资源禀赋。”费小琛表示。

  据介绍,宁波企业牵头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占全省的30%,省级创新联合体占全省的1/3,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1%、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

  2.3万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5家省科技领军企业……目前,宁波已经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梯队。

  如何实现?

  “落实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3.3%的目标前,答案其实已经明了

  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徐波认为,只有全社会重视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成就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我觉得,最重要还是大力鼓励、引导、支持我们企业去增加投入。”徐鹏认为,对企业而言,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只有创新,才能避免卷入低质量价格竞争。”

  市人大代表、江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费伟华建议,应该进一步重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加强政府政策制度创新,在政府各类考核、评比中增加科技创新的权重,激发各地和各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比如,在重大项目招引、新供地项目评价中增加研发投入相关指标权重,将企业和项目科技素质作为招商引资重要评估因素。”费伟华说。

  还有代表提出,宁波的企业创新主体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现有制造业结构偏传统,又以中小企业为主,本身就缺少创新基因。

  因此,建议宁波创新注重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促进宁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棋子早已落子布局。

  “硬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全链条”人才支持、“全场景”成果转化生态……围绕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宁波已出台新一轮的“科技新政15条”,形成了覆盖创新全过程的“1+N”科技政策体系。

  “市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不低于20%,‘科技新政15条’每年财税支持超200亿元。”费小琛介绍。

  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宁波必须走前列、有作为。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