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张正伟
市民王女士买了一份保险,后来因为公司资金周转遇到困难想退保,在社交网络上搜到“代理退保”业务,对方声称“可以在一个月内退保成功,只需缴纳30%的退保金作为服务费”。
王女士动了心,没有细想就提供了保单、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资料,签署了保险退保服务协议,并交纳了定金。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王女士不但没有收到任何钱款,对方电话都打不通了,微信也被对方拉黑,这才发现上当受骗。
随着保险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与之相关的消费误区也多了起来,让消费者“雾里看花”。
打着“代表退保”“代理维权”广告的,经常把帮助客户“省时”“省力”“省钱”作为幌子,侵犯金融消费的正当权益。“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保险机构负责人,听他们讲解“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的真面目。
“相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风险非常大。”平安人寿宁波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肖杜告诉记者,不管是“全额退保”“修复征信”,还是“解决债务”,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非常大。不法代理组织或人员取得消费者委托后,往往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账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用来诈骗、洗钱、小额贷款等,会使消费者蒙受重大损失。
同时,“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行为还会危及消费者个人财产安全。所谓的“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组织,并不是真心为消费者合法维权,而是为了牟利。比如,鼓动消费者退保,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
市民李女士怀孕后,家庭经济压力骤增。专门从事“代理退保”的李某联系到她,承诺可以帮她将投保的长期寿险全额退保。李某要求李女士先支付一笔押金,随后诱导她将留存在保险公司的联系方式变更为他的电话号码。让李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李某非但不帮助“退保”,还进行长达4个多月的无理纠缠、威胁。最后李女士不堪其扰,只得破财消灾。
在此,保险业界专业人士提醒消费者,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退保,保管好重要的个人信息,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同时不要轻信,要选择合法合理途径维权,“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当地行业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