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口口相传超过600年 观海卫燕话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
2024-04-13 15:2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章升 通讯员 徐吉 蒋吟罄 文/摄

  今天(4月13日)一大早,家住慈溪市观海卫镇的陈老伯前往当地东门菜市场买菜。进入市场后,他来到一个销售蔬菜的摊位前,向摊主林志浩询问今天的菜价。

  “老林,清早好!‘屯瓜’‘毛涛’多少钱一斤?另外,听说‘退’上市了,不知市场里有没有……”在与林志浩交谈时,陈老伯操着一口特殊的方言。这种话有点像闽南话,又有点像慈溪话。

  据了解,陈老伯提到的“屯瓜”“毛涛”“退”,分别为冬瓜、青蚕豆、蛏子。年轻人对于这些称呼是“一头雾水”,一些老人却是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说的是燕话,也叫卫里话、暗话,是观海卫的一种方言,口口相传已有600多年。”陈老伯说。

戚继光雕塑。

  目前,对于观海卫燕话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观海卫建卫时,征调的福建福宁卫旗军士兵将当地方言带到观海卫,逐步形成燕话。另一种说法是戚继光、俞大猷等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时,所带领的福建籍士兵将家乡话带到观海卫。

1946年拍摄的观海卫烽火台。受访者供图

  “观海卫燕话与福建方言相似度约60%,剩下的与‘吴越方言’相近。”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秘书长阮谊介绍,旧传福宁卫旗军在观海卫驻军扎营,操的是一种与外围百姓不同的语言。此后,他们在观海卫繁衍生息,说的话也与本地方言逐渐融合,形成现在的观海卫燕话。

观海卫卫城图。受访者供图

  600多年来,观海卫燕话通过居民口口相传。“燕话不仅在本地流传,相关文化还通过外出闯荡的观海卫人在海外传播。”阮谊说,“南洋人”称燕话为暗话。部分侨居海外的“三北人”早年恪守“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会让儿孙学几句燕话。

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标注、校对燕话音标。

  据了解,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些慈溪商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常把燕话作为交易时使用的暗语。以前,在棉纱交易市场,部分宁波商人也经常用燕话暗示“三北棉纱”的行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说燕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种方言面临“断代危机”。据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初步统计,在慈溪,精通燕话的市民不到30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

《嘉靖观海卫志》。受访者供图

  “使用燕话的原本就不多,加之燕话艰涩难懂,讲的人越来越少。”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副秘书长宓绍辉说,为了守住这一“卫文化”,观海卫镇于去年成立燕话研究协会。

  “我们召集一批‘燕话达人’,对观海卫燕话进行梳理,逐字逐句标注发音,形成相关材料。”宓绍辉介绍,他们还邀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肖萍前来指导,计划编写《观海卫燕话》,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掌握这种方言。

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探讨燕话发音。

  除了整理相关素材,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还联合观海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学校、村(社区)、市场开展观海卫燕话推广活动。

  宓绍辉告诉记者,在专家学者、志愿者等推动下,观海卫燕话已在国家语保中心备案,“我们打算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推广燕话,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口口相传超过600年 观海卫燕话唤醒一段尘封的记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4-13 15:22: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章升 通讯员 徐吉 蒋吟罄 文/摄

  今天(4月13日)一大早,家住慈溪市观海卫镇的陈老伯前往当地东门菜市场买菜。进入市场后,他来到一个销售蔬菜的摊位前,向摊主林志浩询问今天的菜价。

  “老林,清早好!‘屯瓜’‘毛涛’多少钱一斤?另外,听说‘退’上市了,不知市场里有没有……”在与林志浩交谈时,陈老伯操着一口特殊的方言。这种话有点像闽南话,又有点像慈溪话。

  据了解,陈老伯提到的“屯瓜”“毛涛”“退”,分别为冬瓜、青蚕豆、蛏子。年轻人对于这些称呼是“一头雾水”,一些老人却是听得津津有味。“我们说的是燕话,也叫卫里话、暗话,是观海卫的一种方言,口口相传已有600多年。”陈老伯说。

戚继光雕塑。

  目前,对于观海卫燕话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观海卫建卫时,征调的福建福宁卫旗军士兵将当地方言带到观海卫,逐步形成燕话。另一种说法是戚继光、俞大猷等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时,所带领的福建籍士兵将家乡话带到观海卫。

1946年拍摄的观海卫烽火台。受访者供图

  “观海卫燕话与福建方言相似度约60%,剩下的与‘吴越方言’相近。”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秘书长阮谊介绍,旧传福宁卫旗军在观海卫驻军扎营,操的是一种与外围百姓不同的语言。此后,他们在观海卫繁衍生息,说的话也与本地方言逐渐融合,形成现在的观海卫燕话。

观海卫卫城图。受访者供图

  600多年来,观海卫燕话通过居民口口相传。“燕话不仅在本地流传,相关文化还通过外出闯荡的观海卫人在海外传播。”阮谊说,“南洋人”称燕话为暗话。部分侨居海外的“三北人”早年恪守“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会让儿孙学几句燕话。

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标注、校对燕话音标。

  据了解,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些慈溪商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常把燕话作为交易时使用的暗语。以前,在棉纱交易市场,部分宁波商人也经常用燕话暗示“三北棉纱”的行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说燕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种方言面临“断代危机”。据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初步统计,在慈溪,精通燕话的市民不到300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

《嘉靖观海卫志》。受访者供图

  “使用燕话的原本就不多,加之燕话艰涩难懂,讲的人越来越少。”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副秘书长宓绍辉说,为了守住这一“卫文化”,观海卫镇于去年成立燕话研究协会。

  “我们召集一批‘燕话达人’,对观海卫燕话进行梳理,逐字逐句标注发音,形成相关材料。”宓绍辉介绍,他们还邀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肖萍前来指导,计划编写《观海卫燕话》,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掌握这种方言。

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工作人员探讨燕话发音。

  除了整理相关素材,观海卫燕话研究协会还联合观海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学校、村(社区)、市场开展观海卫燕话推广活动。

  宓绍辉告诉记者,在专家学者、志愿者等推动下,观海卫燕话已在国家语保中心备案,“我们打算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推广燕话,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