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央视针对网上热议的调休问题发文:
“五一其实只放一天”,这个话题近日冲上热搜榜,并再度引发“假期该不该调休”的热议。
调,还是不调?支持调休的网友认为,如果不调休,出趟远门去一天、回一天,时间根本不够用。而支持正常休假、反对调休的网友则表示,“调休一时爽,节前节后累断肠”。
众口难“调”,权威部门是什么立场?其实,早在去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微博就刊发了解读“2024年放假安排”一文。文章认为,“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
如何调休,也有讲究。一个基本原则是,“最小干预,尽量不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东挪挪,西凑凑,通过“零存整取”来避免节假日“碎片化”,这是调休初衷。当然,无论调与不调,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意愿。
年年调休,年年引发热议,如何看?
无论支持调休,还是反对调休,都是民意的表达,都体现了参与者对公共事务的关心,都有利于相关部门更科学决策。
有网友说,实际上,人们反对的不是调休,而是呼吁节假日更多一些。适当增加节假日,无需凑假就能休个“黄金周”,的确值得期待。
但此事分两步看,先讨论该不该增加节假日总量。我国目前共有11天法定节假日,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是否增加,既需要倾听大众声音,也需要有关部门合理统筹研判。一旦明确增加节假日,接下来该讨论如何增加,而这需要时间来完成。
2022年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仔细看,如果着眼于民众福祉,经过新的优化,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也并非没有可能。
梳理我国节假日演变史,可清晰发现一个上升的脉络,即休息时间越来越多。从“双休—单休”循环到全年双休,从一年仅7天法定节假日,到10天法定节假日,再到如今的11天法定假日,这种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让国人休假更有获得感。
我国最近一次优化法定节假日,是在2007年。当年12月,相关部门公布了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必须充分尊重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充分保障公民的休息权利。如今,快17年过去了,法定节假日还会增加吗?
当然,不能只是紧盯法定节假日是否增加,还要盯紧带薪休假制度有无真正落实。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就提到,“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周末休息104天,带薪休假5~15天,总假期天数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家指出,“之所以大家仍然觉得假期不够、获得感不强,主要还是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带薪年休假制度不能原地空转,落实好这一制度安排,势在必行。
放假,绝不是假放。综合各方诉求,实现统筹安排,优化假日布局,以更好地促进假日消费,提升民众福祉,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2024五一放假安排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这相当于五一假期前后的周末都是单休。
此前,不少网友吐槽称,4月在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调休后,“凑假”模式下,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
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歌手那英关于调休放假的评论:“我就不明白这假期为什么要与星期六星期天凑到一起,而且还要挪呢?孩子连着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其实挺像分泌失调,制定假期的同学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生活吗?”
不少网友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
更有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在不调休的情况下休更长的假。
在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4月12日发起的“你希望怎样放假?”的投票中,“不调休,也要长假”的选项票数最多,为1.1万票;位列第二的选项为“假期长短无所谓,不调休就行”,有6033票。而选择“调休拼长假”的仅517票。
新闻多看点
中国假期真的少吗?
目前中国的休假模式有何利弊?与其他国家相比,假期真的少吗?
环球旅讯首席分析师彭涵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舆论层面可以看出,目前公众对于调休“凑假”模式,意见很大、希望政策得以调整的呼声非常高。究其根源,在于调休“凑假”模式是没有增加大家的假期总量,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让公众在享受假期之后就必须“还债”,把欠下的工作日给补上。这种模式的导向很明显,不是为了让公众真正“休息”,而是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动消费经济。所以公众对此意见很大,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事实上,从全球各国的公共假期来看,中国的假期并不算少。若不计调休,中国的公共假期包括:元旦1天(1月1日)、春节3天(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节1天(农历清明当日)、劳动节1天(5月1日)、端午节1天(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1天(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3天(10月1日至3日),共计11天,与大部分欧美国家基本持平。不过,在加上职工的带薪假期后,中国职工全年的总假期数便不及全球多数国家。
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信用证组、保理福费廷组专家薛键指出,例如欧盟立法规定,所有27个成员国都必须依法授予所有员工至少4周的带薪假期,因此主要的欧洲国家的年度带薪假期(公共假期+带薪休假)都不短。
更关注人,才能真正落实带薪休假
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在的假期、更多的休假机会,其实代表了在节假日这个话题上的思路导向:到底是更关注人,还是更关注经济和消费?
可见的是,近年来,“落实带薪休假”一直是政策力推的方向。
如2019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总工会、中国气象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节假日出行环境、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景区管理水平以及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等。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均衡配置。
2023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彭涵称,从长远来看,更关注人,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这也是国家层面力推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原因。
此外,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还表示,从需求和供给的对照可以看到,现行的法定节假日安排在时间格局上确实存在提升空间,尤其是下半年的法定节假日太少,假期之间的衔接较差,分布不够合理。
程超功指出,增加法定节假日,特别是下半年的节假日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挖掘,一个是传统节假日(含重要的历史纪念日)之前不放假的可以考虑放假(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等),另一个是针对暑期等旅游消费旺季可以增加专门的假日。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