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张晋豪
中国宁波网记者 李睿清 实习生 张晋豪 通讯员 张甘秋
A面,是大学教授,身着白褂,在实验室带领学生研发技术;B面,是科技特派员,脚踩泥土,手把手教农民如何增收。这两种极具反差感的职业,却在一个人身上得以协调,他就是万里学院的教授陈忠法,也是宁波丽水两地蜂农多年的“老朋友”。
陈忠法正在帮蜂农检查蜜蜂情况。受访者本人供
初次接触养蜂事业是在2017年。作为科技特派员,陈忠法被派调到青田县季宅乡指导养殖产业。当地工业不发达,又因资源限制,难以发展大型养殖场。但也因“祸”得福,自然环境得以保护。面对高山密林、鸟语花香,“养蜂”一词立即跳入陈忠法脑海。“养蜂不占耕地,没有污染,还能为当地农作物授粉,提高产量。另外这行投资少,风险小,蜂蜜又是健康食品,最适合季宅乡。”陈忠法说。
可想法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对养蜂业,陈忠法可以说是零基础。“只在大学期间学过理论,从未上手实践过。”陈忠法说,但为了指导老乡,这位大学教授重新出发,其间还被蜜蜂蜇过好几次,“脖子、脸、手都有,肿了一个星期。”
跌过几次跟头,陈忠法总结出经验,并在下乡时将经验推广给更多人。“很多老乡开始不愿意养蜂,就是怕被蛰。但学了技巧,又看我操作几次,都慢慢放下了芥蒂。”陈忠法说。
闯过了第一关,接下来的路更难。在陈忠法到来前,季宅乡已有零星农户养殖土蜂,但无论是养殖方法、卫生标准还是营销策略都停留在原始阶段。抵达季宅乡后,陈忠法立即组织农技培训班授课,还亲自前往老乡家中指导,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人觉得自己是老把式,凭什么听我一个新手的。”陈忠法说。
陈忠法(右)正在指导蜂农。受访者本人供
事情很快出现转机。因没做好储存,蜂蜜被微生物污染,一农户找到陈忠法讨教,陈忠法耐心传授了养蜂技巧。蜂蜜产量低,就在蜂场周围种植紫云英、枇杷树等蜜粉源植物;加工过程不够卫生,就在村里建设蜂蜜加工间,对蜂蜜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包装、贮存;市场知名度不足,陈忠法就帮忙注册商标、设计包装、寻找销路;此外他还建议将养蜂与文旅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陈忠法的帮助下,季宅乡先后成立了青田县山荷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季宅蜜蜂之家”,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乡超150户农户养殖蜜蜂2200余箱,每年为蜂农带来约150万元收益。
如今,陈忠法带着成熟的养蜂技术来到海曙区龙观乡,在当地推广养蜂技术同时,还建设起“中华蜜蜂科普教育基地”,并开展蜜蜂文化科普研学活动,助力龙观乡“全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的创建,目前已带动当地20多户农民养蜂1000多箱。
作为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陈忠法说:“身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将继续服务乡村,把农业科技推广得更远,让更多人获得收益。”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