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没见过1元纸币!越来越多小学生不认识现金
2024-06-14 22:27:00 稿源: 潮新闻  

  你上次用现金是什么时候?

  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钱的实际认识和感知变得模糊。

  “3元6角”怎么凑?“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

  近日,在武汉某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正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

  马欣怡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的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他们在生活中钱确实见得少。”马欣怡的同事,有近3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吕琳说,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这一现象与移动支付的兴起密不可分。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由此,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孩子们自然难以形成对人民币的直观感受,也就更难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

  网友热议:“别说孩子,我也很久没用过纸币了”

  这些情况,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有网友表示,不认识人民币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孩子没见过钱,连智能手表也可以二维码支付——

  也有网友表示,别说是孩子,有了智能手机后,自己也很久没摸过真钱了——

  针对这些情况,不少网友表示,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金钱相当重要——

  杭州学生情况如何?老师:基本认识,但使用不熟练

  移动支付在杭州相当普及,那么,杭州小学生都认识并且能熟练使用各种人民币吗?

  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数学老师姜文告诉潮新闻记者,“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上的一节必修课,每次上到这节课,自己都会准备人民币作为教学道具,“上课前,我都会询问同学们是否认识我手中的这些人民币,班上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知道的。”

  虽然基本都认识,但姜老师发现孩子对如何使用并不熟练,“孩子们都很喜欢逛超市,因此我会在课上通过模拟购物的方式让同学们实操,一节课下来,大家基本都能掌握付钱、找钱等流程。”

  在姜老师看来,虽然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场景越来越少,但作为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经济交易的工具,孩子们有必要从小就掌握,“认识钱才能够学会合理的‘花钱’,家长们才会更放心把钱交给孩子。另外,其实认识各种人民币同时也是在学习文化和历史,每张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是有意义的。”

  不认识钱,对正确金钱观的塑造有影响吗?

  和姜老师了解到的情况一致,一位杭州一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家孩子也能够分辨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但对于使用,并不熟练,“现在都是移动支付,连孩子的电话手表都可以扫码支付,现金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孩子基本没有怎么使用过,虽然知道怎么凑出三块六毛钱,但真到了使用的时候,还是有点不利索。”

  孩子的种种表现,也让这位家长感到担忧,“平常不用,做题也只关注‘数字’,可题做错擦掉重写就行,但在现实生活中算错,就会产生经济损失。”

  另一位家长同样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不会使用就会有认知盲区,觉得需要用钱扫一下手机就行,钱是花不完,从而更加依赖电子产品,无法理解赚钱的辛苦。”

  在姜老师看来,孩子们错误的金钱观必须要纠正,但对人民币使用不熟练,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理解金钱的价值和用途,“这就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孩子们对钱的认知。前不久,海创小学开了一个校园超市,我们给每个小朋友一些面值的代币,让小朋友自己去购物。我们还有‘换欢节’,学生可以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闲置的物品等等,在交易过程中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加深对纸币的认识,还可以培养理财能力和健康的消费观念。”

  对此,你怎么看?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没见过1元纸币!越来越多小学生不认识现金

稿源: 潮新闻 2024-06-14 22:27:00

  你上次用现金是什么时候?

  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不少老师和家长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钱的实际认识和感知变得模糊。

  “3元6角”怎么凑?“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

  近日,在武汉某小学的数学课堂上,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正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

  马欣怡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的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他们在生活中钱确实见得少。”马欣怡的同事,有近3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吕琳说,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这一现象与移动支付的兴起密不可分。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方式。由此,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孩子们自然难以形成对人民币的直观感受,也就更难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

  网友热议:“别说孩子,我也很久没用过纸币了”

  这些情况,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有网友表示,不认识人民币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孩子没见过钱,连智能手表也可以二维码支付——

  也有网友表示,别说是孩子,有了智能手机后,自己也很久没摸过真钱了——

  针对这些情况,不少网友表示,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金钱相当重要——

  杭州学生情况如何?老师:基本认识,但使用不熟练

  移动支付在杭州相当普及,那么,杭州小学生都认识并且能熟练使用各种人民币吗?

  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数学老师姜文告诉潮新闻记者,“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上的一节必修课,每次上到这节课,自己都会准备人民币作为教学道具,“上课前,我都会询问同学们是否认识我手中的这些人民币,班上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知道的。”

  虽然基本都认识,但姜老师发现孩子对如何使用并不熟练,“孩子们都很喜欢逛超市,因此我会在课上通过模拟购物的方式让同学们实操,一节课下来,大家基本都能掌握付钱、找钱等流程。”

  在姜老师看来,虽然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场景越来越少,但作为最基础的支付手段、经济交易的工具,孩子们有必要从小就掌握,“认识钱才能够学会合理的‘花钱’,家长们才会更放心把钱交给孩子。另外,其实认识各种人民币同时也是在学习文化和历史,每张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是有意义的。”

  不认识钱,对正确金钱观的塑造有影响吗?

  和姜老师了解到的情况一致,一位杭州一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家孩子也能够分辨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但对于使用,并不熟练,“现在都是移动支付,连孩子的电话手表都可以扫码支付,现金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孩子基本没有怎么使用过,虽然知道怎么凑出三块六毛钱,但真到了使用的时候,还是有点不利索。”

  孩子的种种表现,也让这位家长感到担忧,“平常不用,做题也只关注‘数字’,可题做错擦掉重写就行,但在现实生活中算错,就会产生经济损失。”

  另一位家长同样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不会使用就会有认知盲区,觉得需要用钱扫一下手机就行,钱是花不完,从而更加依赖电子产品,无法理解赚钱的辛苦。”

  在姜老师看来,孩子们错误的金钱观必须要纠正,但对人民币使用不熟练,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理解金钱的价值和用途,“这就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孩子们对钱的认知。前不久,海创小学开了一个校园超市,我们给每个小朋友一些面值的代币,让小朋友自己去购物。我们还有‘换欢节’,学生可以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闲置的物品等等,在交易过程中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加深对纸币的认识,还可以培养理财能力和健康的消费观念。”

  对此,你怎么看?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