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万里海岸行 | 南海Ⅰ号 从“沉睡百年”到“文化方舟”
2024-06-28 06: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蓝色脉动

中国宁波网记者 朱宇 易其洋 冯瑄 伍慧 吴冠夏

6月,广东阳江的海陵岛,蓝天碧海。

这片海,让西北人卜汉文满怀深情。

因为,这里有他的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穿上潜水服;

第一次在水下和“战友”以手势话“平安”;

也是从这里迈开了水下考古的第一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这些“第一次”——

和他的职业身份有关: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水下考古队队员;

和海陵岛的“镇岛之宝”一艘古船有关,它就是“南海Ⅰ号”。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纪元,更让海陵岛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黄埔军校”。

也正因这艘沉睡于海底800多年的古船,海陵岛成为网红打卡地。

同为水下考古遗址,从“南海Ⅰ号”到宁波象山小白礁,该如何告别沉睡,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破例”进入保护现场,我们零距离看到了“南海Ⅰ号”沉船:它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一个坚固的“铁盒子”内。从船首至船尾,均被错综复杂的钢筋牢牢固定,以确保其稳固无损。若非仔细端详,外人难以察觉,这个钢筋铸就的保护笼中,竟静静躺着一艘历史悠久的古代木船。

2022年,卜汉文与同期学员在海陵岛进行水下考古集中培训。

卜汉文和他的“同学”边走边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南海Ⅰ号’自福建泉州出发,航行至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而沉没”;

“1987年,考古专家在中国南海的川山群岛附近海域偶然发现了这艘宋代海外贸易商船;此后,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2007年,‘南海Ⅰ号’成功实现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被成功移放至‘水晶宫’——也就是现在的博物馆内”……

考古专家们的对话,让我们快速了解了“南海Ⅰ号”的“前世”和“今生”。

走进馆内,每一件瓷器、金器、铜镜、木梳等文物,无不映照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辉煌。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海Ⅰ号”共发掘出各类文物18万多件。

在博物馆入口,“南海Ⅰ号”文创展区,不少游客驻足购物。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我们与多家文化创意经营单位合作,提取‘南海Ⅰ号’珍品文物元素,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开发了一系列造型精美、独特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创产品,为参观游客提供了可带回家的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郭亨文介绍。

走进现代的“南海Ⅰ号”正化作一艘“文化方舟”,驶向未来。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划,未来20年,“南海Ⅰ号”还有很长一段保护利用之路要走。诸如与海陵岛的发展“捆绑”,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海陵岛公园、海丝博览园以及博物馆西侧正在建设的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

“我们还会打造海边悬崖餐厅、游步道、沉船秀等。”谈到未来,郭亨文的眼里闪着光。

“南海Ⅰ号”,开启了水下考古的新纪元,也成为水下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典范。同一时间,地处千里之外、东海之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另一艘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古代沉船,“小白礁Ⅰ号”正静静存放于气密展示阴干房,进行着脱水干燥处理。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白礁Ⅰ号’的水下考古发掘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期待。”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光远介绍。

近年来,围绕“海丝”“港口”等特色,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联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了“港博讲坛”“我与港博同成长”“万物启蒙研学营”“流动博物馆”“探古寻幽”等特色品牌,通过专家讲座、研学活动、流动展览等方式将海丝和港口文化送到“寻常百姓家”。

未来,还要做更多的创新,例如,通过“小白礁Ⅰ号”IP打造、文创产品的持续开发等,让海丝文化和港口文化真正走进公众心中,向世界讲好中国海洋的故事。

从“南海Ⅰ号”到“小白礁Ⅰ号”,更多的精彩和惊喜,未完待续。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万里海岸行 | 南海Ⅰ号 从“沉睡百年”到“文化方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6-28 06:5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朱宇 易其洋 冯瑄 伍慧 吴冠夏

6月,广东阳江的海陵岛,蓝天碧海。

这片海,让西北人卜汉文满怀深情。

因为,这里有他的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穿上潜水服;

第一次在水下和“战友”以手势话“平安”;

也是从这里迈开了水下考古的第一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这些“第一次”——

和他的职业身份有关: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水下考古队队员;

和海陵岛的“镇岛之宝”一艘古船有关,它就是“南海Ⅰ号”。

它不仅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纪元,更让海陵岛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黄埔军校”。

也正因这艘沉睡于海底800多年的古船,海陵岛成为网红打卡地。

同为水下考古遗址,从“南海Ⅰ号”到宁波象山小白礁,该如何告别沉睡,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带着问题,我们走进了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破例”进入保护现场,我们零距离看到了“南海Ⅰ号”沉船:它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一个坚固的“铁盒子”内。从船首至船尾,均被错综复杂的钢筋牢牢固定,以确保其稳固无损。若非仔细端详,外人难以察觉,这个钢筋铸就的保护笼中,竟静静躺着一艘历史悠久的古代木船。

2022年,卜汉文与同期学员在海陵岛进行水下考古集中培训。

卜汉文和他的“同学”边走边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南海Ⅰ号’自福建泉州出发,航行至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而沉没”;

“1987年,考古专家在中国南海的川山群岛附近海域偶然发现了这艘宋代海外贸易商船;此后,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2007年,‘南海Ⅰ号’成功实现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被成功移放至‘水晶宫’——也就是现在的博物馆内”……

考古专家们的对话,让我们快速了解了“南海Ⅰ号”的“前世”和“今生”。

走进馆内,每一件瓷器、金器、铜镜、木梳等文物,无不映照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辉煌。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海Ⅰ号”共发掘出各类文物18万多件。

在博物馆入口,“南海Ⅰ号”文创展区,不少游客驻足购物。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我们与多家文化创意经营单位合作,提取‘南海Ⅰ号’珍品文物元素,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开发了一系列造型精美、独特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创产品,为参观游客提供了可带回家的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郭亨文介绍。

走进现代的“南海Ⅰ号”正化作一艘“文化方舟”,驶向未来。

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划,未来20年,“南海Ⅰ号”还有很长一段保护利用之路要走。诸如与海陵岛的发展“捆绑”,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包括海陵岛公园、海丝博览园以及博物馆西侧正在建设的广东省水下遗产保护中心。

“我们还会打造海边悬崖餐厅、游步道、沉船秀等。”谈到未来,郭亨文的眼里闪着光。

“南海Ⅰ号”,开启了水下考古的新纪元,也成为水下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典范。同一时间,地处千里之外、东海之滨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另一艘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古代沉船,“小白礁Ⅰ号”正静静存放于气密展示阴干房,进行着脱水干燥处理。

“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

“文物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白礁Ⅰ号’的水下考古发掘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期待。”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王光远介绍。

近年来,围绕“海丝”“港口”等特色,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联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了“港博讲坛”“我与港博同成长”“万物启蒙研学营”“流动博物馆”“探古寻幽”等特色品牌,通过专家讲座、研学活动、流动展览等方式将海丝和港口文化送到“寻常百姓家”。

未来,还要做更多的创新,例如,通过“小白礁Ⅰ号”IP打造、文创产品的持续开发等,让海丝文化和港口文化真正走进公众心中,向世界讲好中国海洋的故事。

从“南海Ⅰ号”到“小白礁Ⅰ号”,更多的精彩和惊喜,未完待续。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