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万里海岸行 | 一声“阿拉” 见证伟大的蓝海时代
2024-07-05 06:3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蓝色脉动

上海外滩夜景。

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底色是什么?

6000年前,先民择此而居,逐海而生;6000年后,小渔村变身国际大都市,向海图强。

6月16日至18日,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循着上海发展的脉络,试图探索海洋文明澎湃升腾的密码。

出海!小渔村的嬗变

上海,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座开埠后才冉冉升起的明星之城。

1957年青浦的一次偶然发现,把崧泽这个沉寂了6000年的小渔村推到聚光灯下——这里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大上海,就从这个小渔村出发。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博物馆,一个个海洋文明的细节和烙印,开启了一座城市沿海而居、向海而行的漫长记忆。

时光流转到唐宋之时,依旧是青浦,但繁盛“停留”在青龙镇。

“文献记载,青龙镇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建文告诉记者,“青龙镇遗址发掘出土了6000多件出自福建、浙江等地窑口的可复原瓷器,以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其中,福建窑口的大量瓷器与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许多瓷器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

这一切,印证了彼时上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贸易港口的史实。而“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掘,更为上海开埠后的海洋贸易航运史提供了实证。

“长江口二号”古船存放点。

这艘清同治年间沉没于长江入海口的货船装着大量出口瓷器。目前出水的700多件文物中,瓷器有近600件,此外,还有宜兴窑刻诗文紫砂壶、越南合礼窑淡青釉水烟罐等器物。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正式发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员周浩告诉记者,据前期考古分析,这艘货船的沉没缘于一场台风。在他看来,通过发掘“长江口二号”古船,可以探究这座城市如何通过海洋开展对外商贸交流的历史。

青龙镇遗址。

青龙镇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碗。

开放!浦东撬动改革格局

在崧泽,依稀能感受到6000年前的海风吹拂;而在上海外滩,魔幻的灯光,定格世界级大都市的“海国图志”。

“上海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上海始终是中国工业、商业、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并始终传承着崧泽文化和江南文化。”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告诉记者。

1990年,黄浦江东岸这片曾经的农田,担负起国家战略级开发的历史使命。34年来,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是浦东见证上海乃至中国改革时代脉搏的地方。

今天的浦东,开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占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浦东开发就是一根撬动中国开放全局的杠杆,它在让上海成为带动长三角发展龙头的同时,也让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紧紧跟随,共同发力奋进。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高地,浦东的影响力和历史使命仍在不断地延续和深化。”周汉民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给予浦东更高期待——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东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临港!“海中之城”的新时代探索

浦东向南,是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立长江之潮头,面东海之广袤。

周汉民告诉记者,临港未来将扩展至400平方公里,并持续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临港的探索方位。

“自2019年8月揭牌以来,临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科技产业,以及高能级航运服务业、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开放型产业。”临港管委会制度处四级调研员林鹤告诉记者,“4年来,临港累计形成突破型制度创新案例103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48个。”

临港,面朝大海,奋勇前行,也牵引着一湾之隔的宁波。

智能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成为临港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高的产业——2019年产值314亿元,2023年产值近3000亿元。而宁波也受益于此,成为上海新能源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从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到紧密合作的海洋经济,再到海洋城市的各自探索……上海在开放,浦东在创新,临港在探索,而长三角城市群也在携手并进。

海岸线沧桑变迁,文明却在时代激荡中流动互鉴。

同一片海,一样的沿海而居,一样的海纳百川,一样的向海图强!

一声“阿拉”,沪甬共同见证一个伟大的蓝海时代!

陈思佳 制图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张颖 史米可

新闻多一点

上海借“海”起势 宁波如何隔湾发力?

滴水湖,位于上海东南隅,近杭州湾、长江口交汇处。

绕直径2.66公里的圆形湖一圈,没有拥堵的交通、喧闹的嬉笑声,仿佛与75公里外的上海外滩,身处两个世界。

滴水湖所处的区域,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说临港是一座从海里生长出来的年轻之城,恰如其分。

这里有海洋创新园: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重要承载区等主攻方向,到2035年,成为千亿级的超级园区;

这里有洋山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500万标箱,占上海港的51%;

这里有东海大桥风电场:亚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

“海中之城”,已借“海”起势。

临港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标识——自贸区。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临港管委会制度处四级调研员林鹤用9个字,道出了上海人对临港的期待。开放创新,成为它的肩上之责。

这里,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持续建设更高开放度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与临港一湾之隔的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该如何借势发力,锻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

过去一年,宁波片区成绩单亮眼——累计16项创新成果被国家有关部委复制推广,30项创新案例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最佳案例。

谋定而后动,笃行以致远。

当前,宁波片区正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为提升战略,冀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6月25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发布合作发展倡议,倡议统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优势特色,重点加强大宗商品、数字贸易、航运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领域合作发展。

与此同时,滴水湖金融湾研究院浙江分院宣告成立,未来将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浙沪联动。

上海借“海”,让滩涂变身“开放新高地”;而杭州湾南岸的宁波,隔湾起势,奔涌向前,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向东是大海。 

蔚蓝色梦想隔湾绽放

一个杭州湾,让上海与宁波隔湾相望;一声“阿拉”,让彼此亲情相通,一个蔚蓝色梦想,隔湾绽放。

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在探寻上海海洋文明澎湃升腾的密码的一路奔波中注意到,沪甬向海而行,彼此映射。在繁花似锦的上海传奇中,照见一个时代的宁波身影。

与朝气蓬勃的浦东相比,地处上海西部、距离外滩40公里的青浦区青龙镇,如同苏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毫不起眼的城郊之域,8年前这儿发掘出土的6000多件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让考古界为之震动——这儿曾是上海最早的“外滩”。

让记者吃惊的是,一只北宋中期的青瓷碗在上海青龙镇,留下“宁波故事”。

在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站库房里,王建文小心地拿起一只青瓷碗。尽管碗的釉色接近秘色瓷,但工艺明显要比唐代的越窑青瓷差一些。“这表明作为商品瓷,这批出土的瓷器制作工艺趋于平民化。”王建文说。

岁月流转。

陆家嘴的灯光秀,每天都在黄浦江畔上演;而iPN渔轮厂的音乐秀,日日在甬江畔唱响——大海给予上海和宁波相同的禀赋和气质。

当下,海洋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设想。

就在6月初,上海发布首份以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估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3年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国内领先水平。

6月4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会,提出加快打造蓝绿交融、亲海乐海、产创共兴、活力涌动的北纬30°最美海岸带,全面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中心城市。

仅一湾之隔,宁波亦冀望以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激发蓝色引擎澎湃动能。 

观点

向同一片海,放眼更宽广的洋

周汉民(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上海和宁波,都是向海而生的城市——6000年前的崧泽,8000年前的井头山,都细数着两地先民“沿海而居”的历史。

上海和宁波,有着相近的“亲缘”,更有紧密的联结。1949年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内,上海常住人口中有1/3是“宁波裔”。上海人之中也始终有一句话,叫“宁波帮,帮宁波”。

1984年,两座城市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共同担起改革开放重任。这种因海而兴的发展历程,是海洋文明开放最直接的展现。上海和宁波,是兄弟城市,同发展共繁荣。基于区位优势,两座城向海图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洋山港;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宁波舟山港……40年后,依旧是同一片海——海洋经济,兴盛;海洋文明,传承。

而包括两座城在内的多个沿海城市,有了新目标: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宁波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备客观条件:有区位优势,有深水良港,这是自然禀赋。此外,成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组成部分,更是战略抉择。要做好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的文章,让“三湾”既有联系又功能各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宁波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要往外走,与舟山形成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合作越紧密越好;与国内其他地区要更紧密合作。

通过海洋文明探源,做一次历史回溯,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

在总长度超过3.26万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上,遍布众多海洋城市,应多看看、多走走,借鉴更多的“它山之石”,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放眼更宽广的洋。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万里海岸行 | 一声“阿拉” 见证伟大的蓝海时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4-07-05 06:37:00

上海外滩夜景。

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底色是什么?

6000年前,先民择此而居,逐海而生;6000年后,小渔村变身国际大都市,向海图强。

6月16日至18日,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循着上海发展的脉络,试图探索海洋文明澎湃升腾的密码。

出海!小渔村的嬗变

上海,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座开埠后才冉冉升起的明星之城。

1957年青浦的一次偶然发现,把崧泽这个沉寂了6000年的小渔村推到聚光灯下——这里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大上海,就从这个小渔村出发。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博物馆,一个个海洋文明的细节和烙印,开启了一座城市沿海而居、向海而行的漫长记忆。

时光流转到唐宋之时,依旧是青浦,但繁盛“停留”在青龙镇。

“文献记载,青龙镇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建文告诉记者,“青龙镇遗址发掘出土了6000多件出自福建、浙江等地窑口的可复原瓷器,以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其中,福建窑口的大量瓷器与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许多瓷器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

这一切,印证了彼时上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贸易港口的史实。而“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掘,更为上海开埠后的海洋贸易航运史提供了实证。

“长江口二号”古船存放点。

这艘清同治年间沉没于长江入海口的货船装着大量出口瓷器。目前出水的700多件文物中,瓷器有近600件,此外,还有宜兴窑刻诗文紫砂壶、越南合礼窑淡青釉水烟罐等器物。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正式发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员周浩告诉记者,据前期考古分析,这艘货船的沉没缘于一场台风。在他看来,通过发掘“长江口二号”古船,可以探究这座城市如何通过海洋开展对外商贸交流的历史。

青龙镇遗址。

青龙镇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碗。

开放!浦东撬动改革格局

在崧泽,依稀能感受到6000年前的海风吹拂;而在上海外滩,魔幻的灯光,定格世界级大都市的“海国图志”。

“上海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上海始终是中国工业、商业、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并始终传承着崧泽文化和江南文化。”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告诉记者。

1990年,黄浦江东岸这片曾经的农田,担负起国家战略级开发的历史使命。34年来,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是浦东见证上海乃至中国改革时代脉搏的地方。

今天的浦东,开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占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浦东开发就是一根撬动中国开放全局的杠杆,它在让上海成为带动长三角发展龙头的同时,也让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紧紧跟随,共同发力奋进。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高地,浦东的影响力和历史使命仍在不断地延续和深化。”周汉民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给予浦东更高期待——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东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临港!“海中之城”的新时代探索

浦东向南,是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立长江之潮头,面东海之广袤。

周汉民告诉记者,临港未来将扩展至400平方公里,并持续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临港的探索方位。

“自2019年8月揭牌以来,临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科技产业,以及高能级航运服务业、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开放型产业。”临港管委会制度处四级调研员林鹤告诉记者,“4年来,临港累计形成突破型制度创新案例103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48个。”

临港,面朝大海,奋勇前行,也牵引着一湾之隔的宁波。

智能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成为临港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高的产业——2019年产值314亿元,2023年产值近3000亿元。而宁波也受益于此,成为上海新能源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从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到紧密合作的海洋经济,再到海洋城市的各自探索……上海在开放,浦东在创新,临港在探索,而长三角城市群也在携手并进。

海岸线沧桑变迁,文明却在时代激荡中流动互鉴。

同一片海,一样的沿海而居,一样的海纳百川,一样的向海图强!

一声“阿拉”,沪甬共同见证一个伟大的蓝海时代!

陈思佳 制图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张颖 史米可

新闻多一点

上海借“海”起势 宁波如何隔湾发力?

滴水湖,位于上海东南隅,近杭州湾、长江口交汇处。

绕直径2.66公里的圆形湖一圈,没有拥堵的交通、喧闹的嬉笑声,仿佛与75公里外的上海外滩,身处两个世界。

滴水湖所处的区域,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说临港是一座从海里生长出来的年轻之城,恰如其分。

这里有海洋创新园: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重要承载区等主攻方向,到2035年,成为千亿级的超级园区;

这里有洋山港: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500万标箱,占上海港的51%;

这里有东海大桥风电场:亚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

“海中之城”,已借“海”起势。

临港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标识——自贸区。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临港管委会制度处四级调研员林鹤用9个字,道出了上海人对临港的期待。开放创新,成为它的肩上之责。

这里,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持续建设更高开放度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与临港一湾之隔的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该如何借势发力,锻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

过去一年,宁波片区成绩单亮眼——累计16项创新成果被国家有关部委复制推广,30项创新案例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最佳案例。

谋定而后动,笃行以致远。

当前,宁波片区正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为提升战略,冀望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6月25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发布合作发展倡议,倡议统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优势特色,重点加强大宗商品、数字贸易、航运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领域合作发展。

与此同时,滴水湖金融湾研究院浙江分院宣告成立,未来将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浙沪联动。

上海借“海”,让滩涂变身“开放新高地”;而杭州湾南岸的宁波,隔湾起势,奔涌向前,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向东是大海。 

蔚蓝色梦想隔湾绽放

一个杭州湾,让上海与宁波隔湾相望;一声“阿拉”,让彼此亲情相通,一个蔚蓝色梦想,隔湾绽放。

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在探寻上海海洋文明澎湃升腾的密码的一路奔波中注意到,沪甬向海而行,彼此映射。在繁花似锦的上海传奇中,照见一个时代的宁波身影。

与朝气蓬勃的浦东相比,地处上海西部、距离外滩40公里的青浦区青龙镇,如同苏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毫不起眼的城郊之域,8年前这儿发掘出土的6000多件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让考古界为之震动——这儿曾是上海最早的“外滩”。

让记者吃惊的是,一只北宋中期的青瓷碗在上海青龙镇,留下“宁波故事”。

在青龙镇遗址考古工作站库房里,王建文小心地拿起一只青瓷碗。尽管碗的釉色接近秘色瓷,但工艺明显要比唐代的越窑青瓷差一些。“这表明作为商品瓷,这批出土的瓷器制作工艺趋于平民化。”王建文说。

岁月流转。

陆家嘴的灯光秀,每天都在黄浦江畔上演;而iPN渔轮厂的音乐秀,日日在甬江畔唱响——大海给予上海和宁波相同的禀赋和气质。

当下,海洋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设想。

就在6月初,上海发布首份以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估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3年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国内领先水平。

6月4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会,提出加快打造蓝绿交融、亲海乐海、产创共兴、活力涌动的北纬30°最美海岸带,全面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中心城市。

仅一湾之隔,宁波亦冀望以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激发蓝色引擎澎湃动能。 

观点

向同一片海,放眼更宽广的洋

周汉民(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上海和宁波,都是向海而生的城市——6000年前的崧泽,8000年前的井头山,都细数着两地先民“沿海而居”的历史。

上海和宁波,有着相近的“亲缘”,更有紧密的联结。1949年至1978年,近30年的时间内,上海常住人口中有1/3是“宁波裔”。上海人之中也始终有一句话,叫“宁波帮,帮宁波”。

1984年,两座城市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共同担起改革开放重任。这种因海而兴的发展历程,是海洋文明开放最直接的展现。上海和宁波,是兄弟城市,同发展共繁荣。基于区位优势,两座城向海图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洋山港;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宁波舟山港……40年后,依旧是同一片海——海洋经济,兴盛;海洋文明,传承。

而包括两座城在内的多个沿海城市,有了新目标: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宁波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备客观条件:有区位优势,有深水良港,这是自然禀赋。此外,成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组成部分,更是战略抉择。要做好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的文章,让“三湾”既有联系又功能各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宁波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要往外走,与舟山形成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合作越紧密越好;与国内其他地区要更紧密合作。

通过海洋文明探源,做一次历史回溯,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

在总长度超过3.26万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上,遍布众多海洋城市,应多看看、多走走,借鉴更多的“它山之石”,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放眼更宽广的洋。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