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实习生 应秀一 记者 王嘉彬 陈驰
15米,怎么会如此遥远!这是记者匍匐通过应急消防泵舱时,脑海中唯一的想法。
但对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船舶检验处高级工程师毕海平来说,这是日常。
今天,记者跟随毕海平一起登上在起航前亟待最后一次检验的船舶。同行的还有大江船业质检负责人叶泓涛和毕海平的徒弟余尚武,“师傅带徒弟”一直是宁波船检的育人法宝。
“我们往往三四人成组,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毕海平提醒记者,“这可不是开玩笑,下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说话间,他迅速钻入洞口,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顺十余米舷梯直入应急消防泵舱。
入舱后,记者瞬间被刺鼻的油漆味“击中”。
原来,热不是最难受的,闷才是,逼仄狭小的船底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船底上下仅有50厘米高度,其间布局复杂的管线,只容一人通过。
角磨机的切割声顺着钢板灌入耳中,面对面的交流都成了奢望。
由于在嘈杂的环境中作业多年,毕海平的听力已经严重受损,他告诉我们,虽为“良医”,却一身顽疾。许多职业病已经找上了单位的老同志,由于长期“跪行”,经常性的神经痛让他们夏天没法享受冷气。
“我们主要负责轮机部分的检验,如果把验船师比作医生,那么我们就是内科医生,管道、线路……任何误差都可能威胁到船舶航行安全。”毕海平点亮手电,拉开卷尺,展平图纸,全神贯注地对照每一处细节。汗水从他的鼻尖滴落,白色劳保服贴在脊背上被浸成了“透视装”。
从设计图纸到扬帆远航,一艘船舶需要经过3名验船师超100次以上的检验。从图纸的审校,到钢板的焊接,再到每一台设备的调试,是验船师们“白加黑”的反复查验。
然而,和毕海平一样的工程师,全宁波,只有25人。他们凝望过凌晨1点海滩,也感受过7月太阳的炙烤。
“船厂报检,我们就要第一时间赶来,正午作业和夜晚检查也是常有的事情。”毕海平说。
十多分钟后,寻到光亮,众人爬上开阔的二层稍许喘息、舒展身体,原本洁白的衣服已经变得黢黑,毕海平说:“如果真正从头一直爬到尾部,长度在100米以上,有的只是望不到头的黑暗……”
“小王,今天辛苦了。”回到单位,手机上,传来毕海平发来的微信。
这才注意到,他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卡通海员形象,立于帆头,随时准备启航……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