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海举行的圆谱活动。受访者供图
日前,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在宁波举办了浙江修谱师首批评审会暨修谱工作研讨会。来自杭州、宁波、金华、温州、台州、绍兴、舟山、丽水、衢州、湖州等地的修谱师齐聚一堂,分享近期成果,探讨全省家谱编修现状。
浙江人有多爱修家谱?上海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存世家谱数量居全国之首,超过江苏、安徽、湖南等省。眼下,重修家谱工作在浙江各地方兴未艾,并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作为唯一的全省性家谱文化社团,2017年成立的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为修谱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加入研究会的修谱师中不乏经验深厚者,参与编修3部以上家谱者有60余人,其中有的人甚至参与了20部以上的家谱编修工作,成为“职业修谱师”。
他们为什么热衷于修家谱?近日,记者就其中代表进行了采访。
王永财与《坑口王氏宗谱》。记者顾嘉懿 摄
修谱师被全县“争抢”
宁海县桑洲镇坑口村人王永财,生于1948年,来自“坑口王氏”,现任宁海县王氏文史研究会秘书长、宁海县史志研究会会员。1991年至今,他参与主编了宁海县的10部家谱。
“家谱有‘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初有过一次修谱的高潮,眼下,30年过去,正好又处于一个高潮阶段。”王永财说。
30多年前,40多岁的王永财尚是修谱一道的门外汉,“当时连家谱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坑口村要修谱,想找有点文化的年轻人帮忙,能“写一点东西”的王永财误打误撞入了门。
这次修谱给王永财带来极大的自豪感,通过修谱,他找到了自己的“祖宗”。“我们‘坑口王氏’是‘上叶王氏’的分支,宋代末年由桐洲徙居上叶。”通过宗谱上溯,王永财得知有一位十七世祖“承事公”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在福建做官,是“上叶王氏”的祖宗;而一世祖“楷公”,字子垒号重滋,是西晋三朝元老王导的重孙,晋末因五胡纷扰,从新昌迁往福建。
王导出自著名的琅琊王氏,名声何其响亮。在王永财眼中,“坑口王氏”根茎脉络清晰,条理分明,使他从此对家谱的研究和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说王永财有修谱的经验,周边的叶家山王氏、夏家夏氏、后沙葛氏、辽车王氏等后来相继邀他修谱,王永财不辞辛劳,上山下村,帮忙修订。
参与的次数多了,王永财逐渐总结出几条办法:到一个地方,必然要查考当地人的祖坟,广泛跟老人聊天;在续谱时,房派、名户、字辈、户主、配偶、父亲、娘家、地址、出生时间、死亡时间、墓地等内容都要造表,填写详细。
每次帮人修谱,王永财都有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觉。今年清明,他应邀参与了6场圆谱(修谱完成后,在?宗祠中举行盛大活动,向祖先致敬,庆祝家族历史的记录得以更新)活动,从强蛟加爵科林氏、胡陈西翁林氏、屿根林氏、前横上山张氏,到缑城方孝孺故里方氏、前童竹林王氏,“根本忙不过来”。
“2023年以来,宁海县的修谱和圆谱活动达到了高潮。”王永财说,每次圆谱,当地都会组织较大的祭祖、颁谱、巡游活动,寻根与民俗相结合,家族“共同体”的意识渐次凝聚。
邵鹏主修的《丹山邵氏宗谱》(黄公岙、高湾支)。受访者供图
地方志与家谱的互用
1963年出生的邵鹏是在象山县史志办退休的。
2005年到2019年,他参与了《象山县志》的编撰出版,在象山档案馆和象山图书馆翻阅了上百部地方家谱。据他调查,整个象山县存世家谱有四五百部。
由于了解相对广泛、接触各类宗谱形式较多,邵鹏有着不一样的视野。在他眼中,古人、今人互有长短。“有些家谱确实修得很好的,也有些家谱修出来的历史信息全是胡编的。”对古人不迷信、不偏信,不墨守成规,是邵鹏看待家谱的态度。
更多的时候,邵鹏带着“寻找历史资料”的想法翻看家谱。家谱中收录的文献、人物传记、地情、历史事件等,有时会成为地方志的补充,给邵鹏带来意外和惊喜。“从整体来看,民国以后的一些家谱已经在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地情资料、文书档案,以此让自家的家谱更大气、流畅。”邵鹏说。
他举了一个例子,象山境内留有一套民国时期修的《三门卢氏宗谱》,可以称得上“承传不失其正,创新恰如其分”。从新序、旧序、源流考、画像、祖训、宗约、各派旧图、行第、图牒,到各派公产、善举、选举表、出征抗敌军人题名表、旌表,还有祠庙、茔墓、建设、名胜、艺文、大事记、杂记、跋文、旧跋、尾言等,一应俱全,“规矩中有主动,不急不躁,其中有些部分可以说是直接采用了地方志的编撰手段,史料价值是一般宗谱难以企及的。”邵鹏说。
把地方志引入宗谱,增加家谱的史学价值,是家谱发展的一个方向。“至于如何结合,结合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不断探索。”邵鹏说。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修谱
因实际需求,有越来越多的修谱软件被开发。
与手写相较,修谱软件大大提升了排版效率。纪年的自动转换,谱主名字前后不一的纠正,夫妇之间出生年份可能出现差错的提醒……修谱软件都能自动完成。
宁波图腾家谱印务公司总经理康海明就是因为熟悉数字印务而与家谱结缘的。他第一次承印家谱是在2003年。“邻村堂房表哥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做,我想印前设计编排就是我的工作,以为挺简单,就答应下来。”康海明说。
实际动手才知道,印制时,深蓝棉布封面、绢布签条、内页宣纸刻印、世系传人用红线相连,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最终,这本《嵩溪单氏宗谱》用了双胶纸打印对折,手工画红线,封面用仿古线装。而今看来,虽有古籍的样子,但又不像古书,多少有点生搬硬套。
在后来接的“订单”中,康海明逐渐改良工艺,引入彩色激光机器,并尝试解决了宣纸印刷问题,新修的家谱也越来越接近老谱,张合自如,“字大如钱”,不损目力。
截至目前,康海明已承制家谱200余部,范围遍及宁波各区(县、市),甚至还有部分“订单”来自省外。康海明说:“在当下,发起修谱的家族,一般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和团队,号召力强,资金充盈,分工明确,人员协作配合默契。”
同时,以小家谱的形式续修族谱的需求,近年来也有所增多。“在平原地区,人口流动大,家族分散,族人间互不联络,几代人后就没了音讯,修谱信息采集难度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对有心修谱的人来说,修一支、一房、一派、一脉也是很好的选择。”康海明说。
“当下,热衷于修谱的人很多,但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修谱人才还是比较少,其中以文史见长、善于进行家谱修编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的人更少。”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修谱指导委员会委员杜建海表示。
此次在甬举行的浙江修谱师评审会,就是希望通过交流,提高大家的“业务”能力,提升大众对家谱文化的认知。
“家谱中包含着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说家风家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睦。我们推动家谱修订工作,就是希望发挥其传承历史资料、凝聚家庭力量的作用,促进社会交流和资源整合。”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黄金宝说。
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