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他们戎装在身保家卫国 退役归来热忱不改
2024-07-30 07:0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相关新闻:宁波2个单位和2名个人获评全国模范

编者按

他,是灭火救援一线的“敢死队长”,是比武场上的“拼命三郎”。他,是敢闯敢试的“持续创业者”,是“宁波军创”的一分子。他们,满腔热情服务保障,真心实意排忧解难,为我市退役军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市2名个人和2个单位分别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今天,一起来看看榜样的故事。

张方军 (受访者供图)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逆行而上践初心

早上6点,鄞州区首南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方军和他的队友已开始了早训,紧接着进行器材检查,确保设备完好,随时待命。

“消防员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支队伍,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些实打实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想法,2006年,张方军选择成为一名消防兵。“既然去当兵了,干就要干出样子”。父母的话,他一直铭记在心,践于行动。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张方军请缨,随同部队快速反应,冲在救援的第一线。“当时断电、断网又断路,我们大多时候是扛着几十公斤的设备走到救援现场。”张方军回忆道,大型设备用不上,他们就用手去挖,手挖破了,顾不上疼痛,一直坚持到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在汶川的14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战友先后救出13人,并于那时火线入党。

经历过大地震的救援,张方军更加明白消防员肩负的职责使命。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更加苦练技能与本领,只为在突发事件中以更快速度救下更多人。

2018年,随着消防改制,张方军从“橄榄绿”变为“火焰蓝”。“虽然制服颜色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张方军告诉记者,改制后,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由原来单一的灭火救援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这意味着消防员要具备更加专业、多元的技能。比如,需要掌握山岳救援、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些内容以前接触过,但不精,需要不断去学习。”为此,张方军积极探索研究“水陆空”专业队建设、救援、训练新模式,通过师资力量请进来与实战训练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队员的综合救援能力。

成为“六边形战士”,功夫是练出来的。“现在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电梯无法使用时,消防员只能通过爬楼梯到达着火楼层。”负重爬楼梯是消防员的训练“必修课”,更是火灾发生时的作战能力。在张方军看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全副武装,背着30多公斤重的器材,中途不能休息,以最快速度到达着火楼层。”这无疑是耐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2019年,张方军参加全国首届“火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对抗比武暨国际消防救援技术交流竞赛,战胜9个国际代表队和国内30个省级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单项第一,向世界展示了浙江的实力和风采。在第二届全国“火焰蓝”实战化比武竞赛中,作为教练员的他,与集训队员同训练,一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10公斤。

每一次实战训练和比武竞赛,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底,宁波某精化有限公司乙苯苯乙烯生产装置发生爆炸燃烧,这是张方军参与处理的最严重的一起事故。“到达现场时,火焰已蹿到几十米高,并形成了流淌火,温度接近900℃。”张方军说。

化工爆炸与其他火灾不同,破坏力强、范围广,而且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爆炸。“如果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当接到需要深入内部实施关阀任务时,张方军没有犹豫,立即带着队员冲进火场。

“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万一发生爆炸,可能就出不来了,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张方军坦言。选择这份职业,注定与危险相伴。所幸,经历30个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

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社会救助……18年来,张方军出警4000余次,救助群众超300人;带领队伍夺旗扛鼎,先后20余次在全省消防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手把手带出班长骨干100余人、新消防员800余人。

越了解消防员,便越钦佩这群“逆行者”的勇往直前。张方军说:“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成功处置每一起警情,并且每次都能够平安归来。”

朱波(蔡雯馨 摄)

“从初心到结果,必定要经过无数个坎”

从寂寂无名到共享电动自行车界的“黑马”,小遛用了7年,创始人则摸索了十几年。

浙江小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波,曾是一名武警战士。2003年,退役后的朱波,决定创业。他坦言:“我有过十来次创业,前面七八次都以失败告终。”

永不言弃、坚韧不拔,是军人的显著特质,这一特质也铸就了朱波的坚韧性格。“但凡中间有一次放弃,就不会有今天的小遛。”朱波将自己形容为一名“持续创业者”。

在餐饮、管理咨询等行业摸爬滚打后,朱波抓住了共享经济的机遇,决定闯一闯共享电动自行车赛道。“我们在全国各地跑调研,那时候全国只有共享自行车,缺乏参考,但按照逻辑推理,共享自行车之后就应是共享电动自行车,所以我们就干了这件事。”朱波说。

2017年,朱波在宁波成立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人。起初,公司在路边投放了200辆电动自行车进行测试。“没想到很火爆,老百姓接受度很高。”这无疑给朱波吃下一颗“定心丸”。

小遛步入正轨后,新的问题“找上门来”。因乱停乱放与安全问题,交通部门曾对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下了“清退令”。朱波带领团队凭借技术研发及政府部门的支持,扭转了企业的生存困局。

“出门看队伍,进门看内务。”经过部队严格训练的朱波,无法接受车辆乱停乱放。为了解决路边“横七竖八”问题,朱波尝试用更多人力去解决,但效率始终不高。

在一筹莫展之际,朱波转换思路,向技术求解。小遛研发了RFID+90°规范停车技术。在用户还车时,小遛通过“GPS+北斗”的定位体系,确认车辆在指定还车区域,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和陀螺仪相结合的技术,约束用户车辆90°停放,有效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技术已经历三次迭代,现在采用的是AI视觉停车技术。”朱波说,这些技术都是由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目前已申请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58项。

对于安全问题,在朱波看来,主要集中在车辆电池和车速上。“小遛共享电动自行车按照新国标限速标准设计,最高速度不超过25公里/小时,同时响应政府号召,配备智能安全头盔。”朱波告诉记者,公司正谋划“换电之城”项目,希望通过区域车柜电一体化帮助解决城市两轮车安全问题。

共享电动自行车在“百花齐放”后,掀起了阵阵倒闭潮。朱波则凭借精细化运营策略在市场站稳脚跟。“商业的本质是需求,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舒适的体验。”他说,“从初心到结果,必定要经过无数个坎。军人身上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认准方向就要一往无前”。

如今,小遛已实现在全国120多个城市投放运营,投入逾26万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注册用户7600多万。小遛在服务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直接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作为一家军创企业,小遛打造的直营线下运维团队有300多名退役军人员工。全国服务站均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

“退役军人身上有一个共性,非常能吃苦耐劳,这也是部队培养的默默干事情的习惯。”朱波深知退役军人身上的闪光点。“在退役军人员工中,很多人已经从基层做到了中层。”

江北区区域经理成超正是其中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他便入职小遛,目前已在公司工作5年。“来到战友创办的企业,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公司给了我平台,我理应要创造出价值,这是彼此间的信任。”成超说,精细化运营与在部队训练时讲究细节有相通之处,两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朱波希望将小遛打造成一个软硬件并重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取得一番成就,也希望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岗位及创业机会。

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大厅。(通讯员供图)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

昔日戎装卫家国,今朝退役展风采。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宁波军分区以“提升军人军属服务,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为抓手,坚持思想引领和典型宣扬相结合,坚持帮带创业和纾难解困并重,助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围绕持续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获得感,广泛开展宁波市“最美退役军人”系列学习宣传和“你为国尽忠,我为你尽孝”结对认亲拥军活动,推进以“一人一策”为主要内容的“情暖老兵”专项行动,协调解决20余个问题。参与宁波市“崇军联盟”建设,目前全市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盟“崇军联盟”,为退役军人提供“三优”(优质、优先、优惠)服务。

在安置与帮扶方面,健全完善“阳光安置”和“直通车”安置模式,助力驻地部队1400余名转业军官匹配到合适岗位。建立退役军人精准帮困帮扶援助工作机制,帮助10余名高龄、空巢、独居退休老干部解决住房、医疗难题。充分发挥军队牵头部门职能作用,积极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问题,落实住房管理、医疗保障、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抚恤优待保障全覆盖,全方位满足退役军人需求。

一系列优质服务、一件件暖心实事,让退役军人有了更多尊崇感、获得感、幸福感,社会关爱退役军人的氛围日渐浓厚。

服务不停歇

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走进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市双拥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大厅敞亮整洁,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前来办理业务的退役军人答疑解惑,一旁的自助机循环展播着各类服务事项。

2019年,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成立,紧紧围绕宁波退役军人工作实际,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作用和双拥工作体系建设。

“中心的初衷就是千方百计服务好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群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优服务、强保障的举措,社会双拥氛围日渐浓厚,全市退役军人尊崇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5年来,中心精准发力阵地建设、就业创业、优抚帮扶、走访慰问、权益维护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创建完成1977个全国“示范型”和524个全省“新时代枫桥式”服务中心(站),3462名“轮值站长”上岗履职,办理日常事务10万余件,解决急事难事4万余件,化解基层各类矛盾5000余个;探索打造“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沉浸式直播带岗”服务模式,举办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会237场,近220万人次退役军人参与,就业率达99.09%;走访退役军人800余名、军创企业700余家,实现退役军人“微心愿”4700余个……一串串数据无言却耀眼,是我市退役军人服务与双拥工作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2021年,全市围绕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和社会化拥军,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崇军联盟”,开发全省首个“崇军在线”小程序,率先在全省推出公交地铁免费乘坐、景区免费游览等优待项目。其中,“崇军在线”退役军人智慧服务综合应用荣获省数字社会第二批“最佳应用”和宁波市首批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竭力把关心、暖心、贴心送到退役军人的心坎上,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指数、幸福指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徐丽敏 通讯员任宁 李圆圆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他们戎装在身保家卫国 退役归来热忱不改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7-30 07:04:00

相关新闻:宁波2个单位和2名个人获评全国模范

编者按

他,是灭火救援一线的“敢死队长”,是比武场上的“拼命三郎”。他,是敢闯敢试的“持续创业者”,是“宁波军创”的一分子。他们,满腔热情服务保障,真心实意排忧解难,为我市退役军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市2名个人和2个单位分别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今天,一起来看看榜样的故事。

张方军 (受访者供图)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逆行而上践初心

早上6点,鄞州区首南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方军和他的队友已开始了早训,紧接着进行器材检查,确保设备完好,随时待命。

“消防员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支队伍,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些实打实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想法,2006年,张方军选择成为一名消防兵。“既然去当兵了,干就要干出样子”。父母的话,他一直铭记在心,践于行动。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张方军请缨,随同部队快速反应,冲在救援的第一线。“当时断电、断网又断路,我们大多时候是扛着几十公斤的设备走到救援现场。”张方军回忆道,大型设备用不上,他们就用手去挖,手挖破了,顾不上疼痛,一直坚持到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在汶川的14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战友先后救出13人,并于那时火线入党。

经历过大地震的救援,张方军更加明白消防员肩负的职责使命。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更加苦练技能与本领,只为在突发事件中以更快速度救下更多人。

2018年,随着消防改制,张方军从“橄榄绿”变为“火焰蓝”。“虽然制服颜色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张方军告诉记者,改制后,消防救援队伍的职能任务由原来单一的灭火救援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这意味着消防员要具备更加专业、多元的技能。比如,需要掌握山岳救援、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些内容以前接触过,但不精,需要不断去学习。”为此,张方军积极探索研究“水陆空”专业队建设、救援、训练新模式,通过师资力量请进来与实战训练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队员的综合救援能力。

成为“六边形战士”,功夫是练出来的。“现在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电梯无法使用时,消防员只能通过爬楼梯到达着火楼层。”负重爬楼梯是消防员的训练“必修课”,更是火灾发生时的作战能力。在张方军看来,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全副武装,背着30多公斤重的器材,中途不能休息,以最快速度到达着火楼层。”这无疑是耐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2019年,张方军参加全国首届“火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对抗比武暨国际消防救援技术交流竞赛,战胜9个国际代表队和国内30个省级代表队,勇夺团体第一、单项第一,向世界展示了浙江的实力和风采。在第二届全国“火焰蓝”实战化比武竞赛中,作为教练员的他,与集训队员同训练,一个月下来,他整整瘦了10公斤。

每一次实战训练和比武竞赛,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底,宁波某精化有限公司乙苯苯乙烯生产装置发生爆炸燃烧,这是张方军参与处理的最严重的一起事故。“到达现场时,火焰已蹿到几十米高,并形成了流淌火,温度接近900℃。”张方军说。

化工爆炸与其他火灾不同,破坏力强、范围广,而且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爆炸。“如果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当接到需要深入内部实施关阀任务时,张方军没有犹豫,立即带着队员冲进火场。

“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万一发生爆炸,可能就出不来了,家里还有老婆孩子。”张方军坦言。选择这份职业,注定与危险相伴。所幸,经历30个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

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社会救助……18年来,张方军出警4000余次,救助群众超300人;带领队伍夺旗扛鼎,先后20余次在全省消防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手把手带出班长骨干100余人、新消防员800余人。

越了解消防员,便越钦佩这群“逆行者”的勇往直前。张方军说:“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够成功处置每一起警情,并且每次都能够平安归来。”

朱波(蔡雯馨 摄)

“从初心到结果,必定要经过无数个坎”

从寂寂无名到共享电动自行车界的“黑马”,小遛用了7年,创始人则摸索了十几年。

浙江小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波,曾是一名武警战士。2003年,退役后的朱波,决定创业。他坦言:“我有过十来次创业,前面七八次都以失败告终。”

永不言弃、坚韧不拔,是军人的显著特质,这一特质也铸就了朱波的坚韧性格。“但凡中间有一次放弃,就不会有今天的小遛。”朱波将自己形容为一名“持续创业者”。

在餐饮、管理咨询等行业摸爬滚打后,朱波抓住了共享经济的机遇,决定闯一闯共享电动自行车赛道。“我们在全国各地跑调研,那时候全国只有共享自行车,缺乏参考,但按照逻辑推理,共享自行车之后就应是共享电动自行车,所以我们就干了这件事。”朱波说。

2017年,朱波在宁波成立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人。起初,公司在路边投放了200辆电动自行车进行测试。“没想到很火爆,老百姓接受度很高。”这无疑给朱波吃下一颗“定心丸”。

小遛步入正轨后,新的问题“找上门来”。因乱停乱放与安全问题,交通部门曾对共享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下了“清退令”。朱波带领团队凭借技术研发及政府部门的支持,扭转了企业的生存困局。

“出门看队伍,进门看内务。”经过部队严格训练的朱波,无法接受车辆乱停乱放。为了解决路边“横七竖八”问题,朱波尝试用更多人力去解决,但效率始终不高。

在一筹莫展之际,朱波转换思路,向技术求解。小遛研发了RFID+90°规范停车技术。在用户还车时,小遛通过“GPS+北斗”的定位体系,确认车辆在指定还车区域,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和陀螺仪相结合的技术,约束用户车辆90°停放,有效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技术已经历三次迭代,现在采用的是AI视觉停车技术。”朱波说,这些技术都是由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目前已申请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58项。

对于安全问题,在朱波看来,主要集中在车辆电池和车速上。“小遛共享电动自行车按照新国标限速标准设计,最高速度不超过25公里/小时,同时响应政府号召,配备智能安全头盔。”朱波告诉记者,公司正谋划“换电之城”项目,希望通过区域车柜电一体化帮助解决城市两轮车安全问题。

共享电动自行车在“百花齐放”后,掀起了阵阵倒闭潮。朱波则凭借精细化运营策略在市场站稳脚跟。“商业的本质是需求,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更舒适的体验。”他说,“从初心到结果,必定要经过无数个坎。军人身上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认准方向就要一往无前”。

如今,小遛已实现在全国120多个城市投放运营,投入逾26万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注册用户7600多万。小遛在服务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直接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作为一家军创企业,小遛打造的直营线下运维团队有300多名退役军人员工。全国服务站均采用军事化管理模式。

“退役军人身上有一个共性,非常能吃苦耐劳,这也是部队培养的默默干事情的习惯。”朱波深知退役军人身上的闪光点。“在退役军人员工中,很多人已经从基层做到了中层。”

江北区区域经理成超正是其中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他便入职小遛,目前已在公司工作5年。“来到战友创办的企业,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公司给了我平台,我理应要创造出价值,这是彼此间的信任。”成超说,精细化运营与在部队训练时讲究细节有相通之处,两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朱波希望将小遛打造成一个软硬件并重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取得一番成就,也希望通过与政府部门合作,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岗位及创业机会。

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大厅。(通讯员供图)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

昔日戎装卫家国,今朝退役展风采。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宁波军分区以“提升军人军属服务,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为抓手,坚持思想引领和典型宣扬相结合,坚持帮带创业和纾难解困并重,助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围绕持续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感、获得感,广泛开展宁波市“最美退役军人”系列学习宣传和“你为国尽忠,我为你尽孝”结对认亲拥军活动,推进以“一人一策”为主要内容的“情暖老兵”专项行动,协调解决20余个问题。参与宁波市“崇军联盟”建设,目前全市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盟“崇军联盟”,为退役军人提供“三优”(优质、优先、优惠)服务。

在安置与帮扶方面,健全完善“阳光安置”和“直通车”安置模式,助力驻地部队1400余名转业军官匹配到合适岗位。建立退役军人精准帮困帮扶援助工作机制,帮助10余名高龄、空巢、独居退休老干部解决住房、医疗难题。充分发挥军队牵头部门职能作用,积极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问题,落实住房管理、医疗保障、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抚恤优待保障全覆盖,全方位满足退役军人需求。

一系列优质服务、一件件暖心实事,让退役军人有了更多尊崇感、获得感、幸福感,社会关爱退役军人的氛围日渐浓厚。

服务不停歇

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走进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市双拥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大厅敞亮整洁,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前来办理业务的退役军人答疑解惑,一旁的自助机循环展播着各类服务事项。

2019年,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成立,紧紧围绕宁波退役军人工作实际,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作用和双拥工作体系建设。

“中心的初衷就是千方百计服务好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群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优服务、强保障的举措,社会双拥氛围日渐浓厚,全市退役军人尊崇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5年来,中心精准发力阵地建设、就业创业、优抚帮扶、走访慰问、权益维护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创建完成1977个全国“示范型”和524个全省“新时代枫桥式”服务中心(站),3462名“轮值站长”上岗履职,办理日常事务10万余件,解决急事难事4万余件,化解基层各类矛盾5000余个;探索打造“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沉浸式直播带岗”服务模式,举办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会237场,近220万人次退役军人参与,就业率达99.09%;走访退役军人800余名、军创企业700余家,实现退役军人“微心愿”4700余个……一串串数据无言却耀眼,是我市退役军人服务与双拥工作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2021年,全市围绕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和社会化拥军,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崇军联盟”,开发全省首个“崇军在线”小程序,率先在全省推出公交地铁免费乘坐、景区免费游览等优待项目。其中,“崇军在线”退役军人智慧服务综合应用荣获省数字社会第二批“最佳应用”和宁波市首批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竭力把关心、暖心、贴心送到退役军人的心坎上,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尊崇指数、幸福指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徐丽敏 通讯员任宁 李圆圆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