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砥砺创新 共谱奋进华章
2024-08-03 07:2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传承优良传统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甬江实验室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王岚 许景博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岚

  实习生 许景博

  昨天下午,甬江实验室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召开,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20余名党员干部和骨干科技工作者围坐在一起阅读报刊,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心得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殷切寄语,也是对所有创新创业者的勉励。我们这些在宁波工作的新宁波人深受鼓舞。”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说。

  甬江实验室是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十大省级实验室之一,于2021年5月挂牌成立。

  甬江实验室秉持“前瞻创新、从0到1、厚植产业、造福社会”的宗旨,以“前沿+需求”遴选研究方向,聚焦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前沿变革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等四大科研领域,组建了20个科研团队。

  目前,甬江实验室总人数超过500人,其中,40人是来自世界顶尖学府、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或世界头部企业的学术带头人。甬江实验室在新型显示与感知、光子集成、纳米材料、精密控制和电驱等领域进展迅速,已产出一批突破性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常菲是甬江实验室金属氢化学与能源催化研究组团队负责人。他长期从事与能源、环境分子转化和利用相关的研究。去年2月,他感受到宁波市求贤若渴的决心及对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义无反顾地来到宁波并加入甬江实验室。

  他说:“我将带领团队保持科研的专注度,瞄准能源化工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坚持研究特色,力争将变革性的基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甬江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将真正把高端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国家解决问题、为经济发展赋能作为使命。我们将继续聚焦聚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崔平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座谈会的结束语,又是鼓足干劲创新创业的一次再动员。

  厚植桑梓情怀 传承报国之志

宁波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黄合李九伟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李九伟 洪蓉蓉

  昨天,在宁波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温暖”“感恩”“激动”“振奋”成了师生口中的高频词。

  在第一时间集体观看《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宁波大学的师生代表再次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并围绕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谈感受、说体会、亮决心。

  包氏教学楼群、安中大楼、逸夫教学楼、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绣山工程楼……行走在宁大校园里,很难不注意到这些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留下的鲜明足迹。这所由包玉刚率先捐资创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正是在一代代爱国爱乡的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关心关爱下,实现了一次次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宁大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及的‘捐资助学’的生动体现。可以说,没有‘宁波帮’及其后人的资助,就不可能有宁大的今天。据统计,建校以来宁大收到‘宁波帮’及其后人慷慨捐资近8亿元。”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说,宁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心聚力、立德树人、感恩奋进,加快将宁大建成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作出应有贡献。

  孙善根教授从加强研究阐释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倍感鼓舞的同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将‘宁波帮’的历史研究、创新表达做得更加充分,持续激活广大宁波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

  宁大人文与传媒学院学生陈卓一刚参加了由李达三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第十届甬港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聆听了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曹光彪、李达三等人的传奇故事,我被他们身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家国情怀深深震撼。”陈卓一说,希望自己在若干年后也能成长成才,回馈母校、回报社会。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专题学习会。 (俞轻舟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徐丽敏

  通讯员 俞轻舟

  昨天下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举行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会上,大家对信中提到的“捐资助学”感触颇深,对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关心家乡教育事业表示感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是由虞仁荣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捐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校党委书记金波在会上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始终聚精会神,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所需的优秀建设者。

  “学校本身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为家乡作贡献的见证,我希望在未来工作中,将他们的优良传统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宁波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工学部教授尹小龙说。

  学校引进了包括13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尹小龙曾在海外工作10余年,2022年加入学校,并成为一名新宁波人。他说:“优秀教师集聚、办学理念先进、重教兴学氛围浓厚,是我选择宁波和这所学校的主要原因。”

  尹小龙一直深耕渗流力学和多相流体力学领域,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来到宁波投身高教事业,他深感责任重大。

  在科技为先、创新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宁波需要壮大科研力量,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研读回信内容,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创新精神是新老宁波企业家的共同特质,也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尹小龙说,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在注重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结合工程问题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把科研创新落到实处。

  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 汲取奋进力量

江北金融行业从业者参观宁波金融史展。 (史宇健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陈冰曲 王溪

  走进宁波老外滩,“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的石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宁波金融发展的光辉岁月……

  昨天上午,江北区金融行业20多名从业者来到这个旧址,集中参观宁波金融史展,在与先辈的“对话”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占地面积约为557平方米,由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发起,于上世纪30年代所建。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而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是其在上海以外设立的第一家分行。这是宁波金融及老外滩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这里是宁波钱庄业向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开始……”负责为大家讲解宁波金融历史的,是26岁的工行宁波市分行财会资金经理小陈。虽然从事金融行业仅2年时间,但她对先辈的事迹早已熟稔于心。

  “在日常的培训学习中,我被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向上向善、开放开明的优良传统所感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更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传承先辈的爱国心和桑梓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小陈告诉记者,她在讲解中融入了个人的感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先辈的优良传统传递给更多人。

  一张张旧股票、一份份转账单、一张张老纸币……看着丰富的展陈、听着生动的解说,参观人员在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旧址参观,在这里我感受到中国金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赖走向自主的历史进程。”中国光大银行宁波江北支行行长王小华告诉记者,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心系祖国、步履四海,创造了中国工商业众多“第一”和“之最”。

  “我要学习、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王小华说。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砥砺创新 共谱奋进华章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8-03 07:21:00

  传承优良传统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甬江实验室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王岚 许景博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岚

  实习生 许景博

  昨天下午,甬江实验室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召开,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20余名党员干部和骨干科技工作者围坐在一起阅读报刊,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心得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殷切寄语,也是对所有创新创业者的勉励。我们这些在宁波工作的新宁波人深受鼓舞。”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说。

  甬江实验室是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十大省级实验室之一,于2021年5月挂牌成立。

  甬江实验室秉持“前瞻创新、从0到1、厚植产业、造福社会”的宗旨,以“前沿+需求”遴选研究方向,聚焦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前沿变革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等四大科研领域,组建了20个科研团队。

  目前,甬江实验室总人数超过500人,其中,40人是来自世界顶尖学府、国际一流研发机构或世界头部企业的学术带头人。甬江实验室在新型显示与感知、光子集成、纳米材料、精密控制和电驱等领域进展迅速,已产出一批突破性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常菲是甬江实验室金属氢化学与能源催化研究组团队负责人。他长期从事与能源、环境分子转化和利用相关的研究。去年2月,他感受到宁波市求贤若渴的决心及对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义无反顾地来到宁波并加入甬江实验室。

  他说:“我将带领团队保持科研的专注度,瞄准能源化工领域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坚持研究特色,力争将变革性的基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甬江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将真正把高端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国家解决问题、为经济发展赋能作为使命。我们将继续聚焦聚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崔平掷地有声的话语既是座谈会的结束语,又是鼓足干劲创新创业的一次再动员。

  厚植桑梓情怀 传承报国之志

宁波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黄合李九伟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黄合

  通讯员 李九伟 洪蓉蓉

  昨天,在宁波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温暖”“感恩”“激动”“振奋”成了师生口中的高频词。

  在第一时间集体观看《新闻联播》的基础上,宁波大学的师生代表再次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回信,并围绕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谈感受、说体会、亮决心。

  包氏教学楼群、安中大楼、逸夫教学楼、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绣山工程楼……行走在宁大校园里,很难不注意到这些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留下的鲜明足迹。这所由包玉刚率先捐资创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正是在一代代爱国爱乡的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的关心关爱下,实现了一次次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宁大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及的‘捐资助学’的生动体现。可以说,没有‘宁波帮’及其后人的资助,就不可能有宁大的今天。据统计,建校以来宁大收到‘宁波帮’及其后人慷慨捐资近8亿元。”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说,宁大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心聚力、立德树人、感恩奋进,加快将宁大建成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作出应有贡献。

  孙善根教授从加强研究阐释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倍感鼓舞的同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将‘宁波帮’的历史研究、创新表达做得更加充分,持续激活广大宁波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

  宁大人文与传媒学院学生陈卓一刚参加了由李达三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第十届甬港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聆听了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曹光彪、李达三等人的传奇故事,我被他们身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家国情怀深深震撼。”陈卓一说,希望自己在若干年后也能成长成才,回馈母校、回报社会。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专题学习会。 (俞轻舟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徐丽敏

  通讯员 俞轻舟

  昨天下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举行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学习会上,大家对信中提到的“捐资助学”感触颇深,对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关心家乡教育事业表示感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是由虞仁荣教育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捐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校党委书记金波在会上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始终聚精会神,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所需的优秀建设者。

  “学校本身是宁波籍海内外人士为家乡作贡献的见证,我希望在未来工作中,将他们的优良传统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宁波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工学部教授尹小龙说。

  学校引进了包括13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尹小龙曾在海外工作10余年,2022年加入学校,并成为一名新宁波人。他说:“优秀教师集聚、办学理念先进、重教兴学氛围浓厚,是我选择宁波和这所学校的主要原因。”

  尹小龙一直深耕渗流力学和多相流体力学领域,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来到宁波投身高教事业,他深感责任重大。

  在科技为先、创新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宁波需要壮大科研力量,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研读回信内容,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创新精神是新老宁波企业家的共同特质,也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尹小龙说,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在注重培养其学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结合工程问题特别是地方产业发展,把科研创新落到实处。

  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 汲取奋进力量

江北金融行业从业者参观宁波金融史展。 (史宇健摄)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陈冰曲 王溪

  走进宁波老外滩,“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的石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宁波金融发展的光辉岁月……

  昨天上午,江北区金融行业20多名从业者来到这个旧址,集中参观宁波金融史展,在与先辈的“对话”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占地面积约为557平方米,由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发起,于上世纪30年代所建。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而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是其在上海以外设立的第一家分行。这是宁波金融及老外滩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这里是宁波钱庄业向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开始……”负责为大家讲解宁波金融历史的,是26岁的工行宁波市分行财会资金经理小陈。虽然从事金融行业仅2年时间,但她对先辈的事迹早已熟稔于心。

  “在日常的培训学习中,我被宁波籍海内外人士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向上向善、开放开明的优良传统所感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更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传承先辈的爱国心和桑梓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小陈告诉记者,她在讲解中融入了个人的感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先辈的优良传统传递给更多人。

  一张张旧股票、一份份转账单、一张张老纸币……看着丰富的展陈、听着生动的解说,参观人员在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旧址参观,在这里我感受到中国金融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赖走向自主的历史进程。”中国光大银行宁波江北支行行长王小华告诉记者,宁波籍海内外人士心系祖国、步履四海,创造了中国工商业众多“第一”和“之最”。

  “我要学习、传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王小华说。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