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唱响“ 双城记” 杭甬谱新篇
2024-09-30 06: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杭甬"双城记"

  一个是从历史文化名城华丽蜕变的数字之城,一个是由海上丝路起点向新而行的滨海之都,杭州与宁波,犹如心脏的左右心房,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有力驱动着浙江发展脉搏。

  回顾75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两座城市既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又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湖海和鸣,成就一对拥有盖世武功的“绝代双骄”。

  钱江大潮奔涌汇入浩瀚东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激荡、融合,日夜不息。如今,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杭州、宁波正在唱响“双城记”,为率先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作出重要贡献。

  杭州:多元文化的穿透与张力

千年古都杭州华丽蜕变为数字之城

  杭州是改革开放后重返中国十大城市的千年古都。1953年至1978年,杭州GDP年均增长6.2%,丧失十大城市荣耀;1978年至2023年,杭州GDP年均增长12.0%,几乎加快一倍,持续稳居十大城市之列,被称为新一线城市。杭州当代生存发展,贯穿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主线。

  艰难杭州

  1949年5月3日傍晚,谭震林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兵团进入杭州。其时,西湖美丽,城市破烂。直至1979年,省府大楼西侧保俶路仍是狭窄砂石路,而1949年城外应与明清时期没多大区别。

  多元文化汇聚,先辈们努力建设新杭州。杭州市军管会接管的工业企业,总计不超过20家,但仍形成了杭州建设发展的一个小阳春。1949年5月,他们得知上海库存一套麻纺设备,立马向上打报告,3年多时间建造完成10万多平米厂房,浙麻成为下金蛋的母鸡。1950年合并3个小铁工厂为杭州通用机器厂,成为杭氧厂前身;同时合并三个化工厂,恢复了停产17年的电石炉。

  1958年,沿海地区一般不新扩建的禁锢终于被打破。杭钢已于1956年成立,杭二棉、杭州汽轮机厂、杭齿厂等相继建设。68年后,杭州市属国企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其旗下华丰集团、金鱼集团,参股的中策橡胶、杭叉集团都是杭州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全省改革开放前建设投资极少。1953年至1978年投资累计,除以1978年人口,人均411元,全国最低,仅为全国人均的52.5%。省里努力集中建设杭州,杭州也非常积极,然而杯水车薪,作用有限。

  艰辛努力是改革开放前杭州发展主线。时任省委书记江华曾说:“全国141个重点项目,浙江没有,但抽了一批浙江的人,现在省里懂得工作的人都调走了。”杭州坚强地屹立着,1978年,杭州人均GDP达565元,遥遥领先省内各地,是全省平均的1.7倍。

  阳刚杭州

  阳刚是杭州精神气质的主线,婉约是杭州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支撑创业的,一定是阳刚的精神气质为主,婉约为辅。

  这是一座活跃的、喧嚣的、充满张力的工商城市。马可·波罗对杭州说得最多的,还是商业活动。曾任杭州海关第四任税务司的俄国人单尔,1901年的工作报告,首先叙述的是拱宸桥一带繁忙的商业活动景象:货栈和商铺鳞次栉比,大字招牌证明买卖之大,开阔的大运河挤满船只,木材行前泊满了木排。如此一大段文字后,才描写西湖。

  杭州是创业之都。2023年,杭州市场主体187.5万户,其中企业96.1万户。杭州每万人企业数767.4家,比全省2022年380.4家高一倍多,比全国2022年最高的北京的623.5家,高23.1%。这一数据可称为创业密度,显示城市活力及财富创造能力,显示城市气质中创业具有主要地位。

  创业文化充斥于杭城角角落落。一位服装学院教授说,班里多半学生想自己创业。我家小区外小咖啡店,老板40多岁杭州人,10多年前开咖啡店。他引起我关注的原因,是如此帅气又聪明相的中年人,居然安于6平米小店,辛苦地做一份利润微薄的小生意。关于阳刚杭州的创业文化,可做如下罗列。

  ——崇尚奋斗。一位朋友有两间工厂,儿子前年从美国回来。他收缩工厂规模,资助儿子创业。他跟我说,我这钱够儿子花了,但儿子不应悠哉游哉。创业有风险,游荡更有风险。

  ——崇尚品质。一家早餐店64岁女老板曾参加1978年高考,自学钢琴。早点的料作都是最好的,精工制作,味道很赞。她20多年一人独自经营,不愿请帮手,就怕坏了招牌。靠这爿小店,女老板在杭州全款买了两套房。

  ——崇尚良善。一位朋友跟我说过,马云当年背着黄页电话本,来他单位推销,朋友见这么小个子背这么重的包,恻隐之心顿生,买了一本,其实从没用过。不少外地打工者跟我说,杭州人良心好。

  包容杭州

  杭州是外来人口之都。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杭州外来流动人口622.1万人,全省最多,占常住人口52.1%,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同年,杭州的省外流动人口320.5万人,全省最多,占杭州常住人口26.9%。

  包容,首先是多元文化包容。杭州具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元素,杭州话的“儿化音”是重要标志。杭州人常说,“杭州萝卜绍兴种”“杭州萝卜萧山种”等俚语。因为太平天国等历史原因,杭州少有百年望族,杭州本地人如追溯,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外地。

  包容是生产力。杭州已经或正在成为浙江的总部基地。前不久,有关机构发布浙江百强企业榜单。其中杭州百强企业44家,百强制造业企业32家,百强服务业企业54家,百强成长性最快企业48家。这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总部在杭州,生产、销售等在外地。

  包容需要实力支撑。20世纪初期,杭州两家浙江最大银行的总部迁往上海,因为杭州太弱。难道杭州真的留不住“儿子”吗?这是杭州重大战略,我们要吸引省外尤其是上海企业把总部设在杭州。文化包容是软支撑,实力是硬支撑;发展总部经济,杭州尚须努力。

  包容促进联手。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杭甬“双城记”,杭州积极响应,制订基本思路和若干政策,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宁波目前已超越天津,成为中国第11大城市。我们给宁波加油,互相激励,杭甬共荣。无论如何,我们浙江发展将具有杭甬紧密联动的双引擎,杭州对全省将有更大贡献。

  知识杭州

  多元文化的穿透和张力,造就知识杭州的内在支撑和巨大动力。

  因此,杭州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细腻、智谋和耐力的特质,以及讲求实力,直面竞争,勇于取胜的个性,把握地缘政治变化的挑战,迎接AI时代的到来,推进知识杭州的建构。

  知识杭州是一种城市气质,更是穿透式的主流文化。雍容大度,明理晓义;以人为本,文明礼貌;讲究科学,站于潮头。具体展开则有三大特征,一是高等教育与科研集聚且具有较高发展水平,杭州早已是浙江的高等教育中心,科研力量一直占全省40%左右。二是科技和文化含量较高产业高度集聚,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数字化应用快速推进,当前应借AI迸发之机,重振制造业。三是具有较高知识及文明水准的市民社会,这一点一直是杭州近年来最为全国所称道的。

  上述既是肯定现状,更是谋划未来。关于知识杭州的城市气质及三大特征,杭州领先全省,领先一众省会城市。然而,就城市经济实力而言,且不说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亦落后于北上广深,亟须大力打造。知识杭州,是一个集成式的关于杭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图景,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建设的重要路径。

  (作者: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原文有删节)

  宁波:在风浪中搏击、在奔跑中超越

  9月23日,财经作家秦朔刊发了《事要人为》一文,文中他写道:“事在人为,是一种普遍的说法。事要人为,强调的是人人、时时,有着主动的为善之念的做法。”

  宁波以制造业立市,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支半烟囱”到今天23873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诞生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多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靠的或许就是“事要人为”这四个字。

  为当为之事

  如果凡事只问“可不可为”,不问“应不应为”,就不会有今天宁波华丽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每逢国之所需,民之所愿,宁波制造便会挺身而出。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农机、交通运输等行业对机械装备的急迫需求,浙江做出决策,“要在近代史上著名的通商城市宁波建立一个机械工厂”。

  1951年10月1日,宁波收购合并6家私营厂成立“公营宁波铁工厂”,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宁波动力机厂”。

  55位工人苦心经营,先后制造出轧辊机、碶闸螺杆、麻纺机以及精密的横臂钻床等产品。此后,根据从杭州转来的图纸仿样学样,先后制成十余种柴油机产品,为浙江的农业灌溉、渔业捕捞、交通运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63年,全国急需恢复农业生产,宁波塑料厂立志要为农民做一双好胶鞋,提出了“要走山里路,须向地头人”,定下了“断底包换”的承诺。塑料鞋底的日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万双,为全国农业劳动者输送胶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浙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急需水田耕种拖拉机,宁波拖拉机厂项目上马,成为浙江唯一能生产中型拖拉机的厂家,后取名“奔野”,至今仍“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开放后,宁波更是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国家发展建设缺什么,宁波人就一头扎进去,把它做出来。

  1978年,宁波成立中国第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1988年,科宁达成为中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钕铁硼永磁合金专业厂;1993年,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造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2002年,路宝科技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套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2015年,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了中国第一个国产核电站C形密封环;2022年,镇海炼化试产成功国内首套千吨级“塑料黄金”……

  在知行合一、实干兴邦的文化熏陶下,一代代宁波人励精图治,成为中国经济不惧风雨的中坚力量。

  为想为之事

  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瞻前顾后。海洋文明使宁波人更具有开拓进取的气质。

  9月22日,上海南京东路,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走进重装开业的南京路雅戈尔时尚体验馆。此时,距离他以高价冒险买下这幢百年历史建筑已过去整整20年,雅戈尔从石碶戏台下的小作坊诞生,已经整整45年。

  《繁花》中饰演“范总”的演员董勇说:“当年敢在国际大牌林立的南京路买下一幢楼,开出自营品牌大店,可以说是‘胆大包天’。”

  1990年,李如成带着“民族男装的雅戈尔梦”,晚上从宁波外滩轮船码头上船,早上从十六铺码头下船,在上海第一百货、永安百货、时装商店、华联商厦等推销产品;邀请费翔代言,在上海、北京各地走秀、办衬衫节,就此在全国打响名号。

  今天的雅戈尔要打造世界级时尚集团,不是再去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要用智能制造提升产业格局,用科技时尚重塑渠道,提振实体消费。

  同样是9月22日,同样在上海。嘉定国际赛车场,新时代宁波智造的标志品牌极氪发布了新车极氪7X,这是极氪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发布的第二款新车。极氪2021年4月落户宁波,8月智能工厂投产,10月第一台新车下线,至今交付超30万台。

  遥想24年前的2000年5月,宁波汽车史上第一台整车——吉利美日从北仑基地下线时,吉利还未取得汽车生产的“准生证”。2001年10月的一个下午,几番尝试无果的李书福回到宁波,给当时的另外3位创始人杨健、安聪慧、刘金良打电话,4人开了一个会,合了一张影,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多难,都要继续造汽车。这就是吉利造车史上最著名的“天童盟誓”,也是宁波乃至浙江的汽车人关于“想为与坚持”最好的注脚。

  宁波华翔创始人周辞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旭升股份董事长徐旭东从模具学徒做起,成为马斯克在全球最信任的伙伴之一……整车产能超百万台,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4家,相关上市公司超30家。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宁波汽车产业,便是宁波人善思善谋、敢想敢做的代表。

  探索变革,向海图强。薪火相传的宁波人从未停下拓荒前行的脚步,或潜心实业发展,或逐浪科技前沿,在各行各业各领风骚。

  为难为之事

  中国正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宁波制造作为先行者,更要直面市场挑战,如北大国发院周其仁教授所言:“要挑难做的事做。”

  核磁共振检查所需超导磁体冷却介质的液氦在自然界极其稀有,各国都将其作为战略资源。为破解这个难题,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穷十载春秋,于2021年自主研发并量产了全球首台“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并于去年打造了高性能大孔径无液氦MRI超导磁体,实现了全球领先。

  从曾经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到被称为“现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从杨泗港大桥、南沙大桥,到洞庭湖二桥、京沪高铁、深中通道;甚至到非洲的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百余个国内外标志性工程……路宝科技一次次攀登困难的“世纪工程”,在高端桥梁伸缩装置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

  “宁波民营企业,心怀家国天下,坚持问题导向,专注一个领域,实现重大创新,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称得上我们的民族之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一山为此感慨。

  正是蕴含在宁波人血脉中的进取之心,才成就了宁波成为全国唯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超百家的城市,104家冠军企业,正是因为不断挑战自我,进入“无人区”探索,才能摘下行业桂冠。

  “智慧高速”杭绍甬高速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双城的物理距离;杭州的数字,又将为宁波的制造注入新的动能。杭甬“双城记”号角已吹响,双城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勇担浙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承载希望的两翼。

  人们常用“海定则波宁”来形容宁波的岁月静好,但大海注定波涛汹涌,而宁波人向海而生、听涛而立,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于弄潮、敢创大业的精气神。

  风起东海。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中,宁波破浪前行。

  (作者:宁波晚报记者乐骁立,原文有删节)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唱响“ 双城记” 杭甬谱新篇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9-30 06:50:00

  一个是从历史文化名城华丽蜕变的数字之城,一个是由海上丝路起点向新而行的滨海之都,杭州与宁波,犹如心脏的左右心房,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有力驱动着浙江发展脉搏。

  回顾75载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两座城市既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又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湖海和鸣,成就一对拥有盖世武功的“绝代双骄”。

  钱江大潮奔涌汇入浩瀚东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激荡、融合,日夜不息。如今,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杭州、宁波正在唱响“双城记”,为率先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作出重要贡献。

  杭州:多元文化的穿透与张力

千年古都杭州华丽蜕变为数字之城

  杭州是改革开放后重返中国十大城市的千年古都。1953年至1978年,杭州GDP年均增长6.2%,丧失十大城市荣耀;1978年至2023年,杭州GDP年均增长12.0%,几乎加快一倍,持续稳居十大城市之列,被称为新一线城市。杭州当代生存发展,贯穿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主线。

  艰难杭州

  1949年5月3日傍晚,谭震林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兵团进入杭州。其时,西湖美丽,城市破烂。直至1979年,省府大楼西侧保俶路仍是狭窄砂石路,而1949年城外应与明清时期没多大区别。

  多元文化汇聚,先辈们努力建设新杭州。杭州市军管会接管的工业企业,总计不超过20家,但仍形成了杭州建设发展的一个小阳春。1949年5月,他们得知上海库存一套麻纺设备,立马向上打报告,3年多时间建造完成10万多平米厂房,浙麻成为下金蛋的母鸡。1950年合并3个小铁工厂为杭州通用机器厂,成为杭氧厂前身;同时合并三个化工厂,恢复了停产17年的电石炉。

  1958年,沿海地区一般不新扩建的禁锢终于被打破。杭钢已于1956年成立,杭二棉、杭州汽轮机厂、杭齿厂等相继建设。68年后,杭州市属国企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其旗下华丰集团、金鱼集团,参股的中策橡胶、杭叉集团都是杭州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全省改革开放前建设投资极少。1953年至1978年投资累计,除以1978年人口,人均411元,全国最低,仅为全国人均的52.5%。省里努力集中建设杭州,杭州也非常积极,然而杯水车薪,作用有限。

  艰辛努力是改革开放前杭州发展主线。时任省委书记江华曾说:“全国141个重点项目,浙江没有,但抽了一批浙江的人,现在省里懂得工作的人都调走了。”杭州坚强地屹立着,1978年,杭州人均GDP达565元,遥遥领先省内各地,是全省平均的1.7倍。

  阳刚杭州

  阳刚是杭州精神气质的主线,婉约是杭州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支撑创业的,一定是阳刚的精神气质为主,婉约为辅。

  这是一座活跃的、喧嚣的、充满张力的工商城市。马可·波罗对杭州说得最多的,还是商业活动。曾任杭州海关第四任税务司的俄国人单尔,1901年的工作报告,首先叙述的是拱宸桥一带繁忙的商业活动景象:货栈和商铺鳞次栉比,大字招牌证明买卖之大,开阔的大运河挤满船只,木材行前泊满了木排。如此一大段文字后,才描写西湖。

  杭州是创业之都。2023年,杭州市场主体187.5万户,其中企业96.1万户。杭州每万人企业数767.4家,比全省2022年380.4家高一倍多,比全国2022年最高的北京的623.5家,高23.1%。这一数据可称为创业密度,显示城市活力及财富创造能力,显示城市气质中创业具有主要地位。

  创业文化充斥于杭城角角落落。一位服装学院教授说,班里多半学生想自己创业。我家小区外小咖啡店,老板40多岁杭州人,10多年前开咖啡店。他引起我关注的原因,是如此帅气又聪明相的中年人,居然安于6平米小店,辛苦地做一份利润微薄的小生意。关于阳刚杭州的创业文化,可做如下罗列。

  ——崇尚奋斗。一位朋友有两间工厂,儿子前年从美国回来。他收缩工厂规模,资助儿子创业。他跟我说,我这钱够儿子花了,但儿子不应悠哉游哉。创业有风险,游荡更有风险。

  ——崇尚品质。一家早餐店64岁女老板曾参加1978年高考,自学钢琴。早点的料作都是最好的,精工制作,味道很赞。她20多年一人独自经营,不愿请帮手,就怕坏了招牌。靠这爿小店,女老板在杭州全款买了两套房。

  ——崇尚良善。一位朋友跟我说过,马云当年背着黄页电话本,来他单位推销,朋友见这么小个子背这么重的包,恻隐之心顿生,买了一本,其实从没用过。不少外地打工者跟我说,杭州人良心好。

  包容杭州

  杭州是外来人口之都。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杭州外来流动人口622.1万人,全省最多,占常住人口52.1%,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同年,杭州的省外流动人口320.5万人,全省最多,占杭州常住人口26.9%。

  包容,首先是多元文化包容。杭州具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元素,杭州话的“儿化音”是重要标志。杭州人常说,“杭州萝卜绍兴种”“杭州萝卜萧山种”等俚语。因为太平天国等历史原因,杭州少有百年望族,杭州本地人如追溯,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外地。

  包容是生产力。杭州已经或正在成为浙江的总部基地。前不久,有关机构发布浙江百强企业榜单。其中杭州百强企业44家,百强制造业企业32家,百强服务业企业54家,百强成长性最快企业48家。这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总部在杭州,生产、销售等在外地。

  包容需要实力支撑。20世纪初期,杭州两家浙江最大银行的总部迁往上海,因为杭州太弱。难道杭州真的留不住“儿子”吗?这是杭州重大战略,我们要吸引省外尤其是上海企业把总部设在杭州。文化包容是软支撑,实力是硬支撑;发展总部经济,杭州尚须努力。

  包容促进联手。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杭甬“双城记”,杭州积极响应,制订基本思路和若干政策,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宁波目前已超越天津,成为中国第11大城市。我们给宁波加油,互相激励,杭甬共荣。无论如何,我们浙江发展将具有杭甬紧密联动的双引擎,杭州对全省将有更大贡献。

  知识杭州

  多元文化的穿透和张力,造就知识杭州的内在支撑和巨大动力。

  因此,杭州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细腻、智谋和耐力的特质,以及讲求实力,直面竞争,勇于取胜的个性,把握地缘政治变化的挑战,迎接AI时代的到来,推进知识杭州的建构。

  知识杭州是一种城市气质,更是穿透式的主流文化。雍容大度,明理晓义;以人为本,文明礼貌;讲究科学,站于潮头。具体展开则有三大特征,一是高等教育与科研集聚且具有较高发展水平,杭州早已是浙江的高等教育中心,科研力量一直占全省40%左右。二是科技和文化含量较高产业高度集聚,杭州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数字化应用快速推进,当前应借AI迸发之机,重振制造业。三是具有较高知识及文明水准的市民社会,这一点一直是杭州近年来最为全国所称道的。

  上述既是肯定现状,更是谋划未来。关于知识杭州的城市气质及三大特征,杭州领先全省,领先一众省会城市。然而,就城市经济实力而言,且不说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亦落后于北上广深,亟须大力打造。知识杭州,是一个集成式的关于杭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图景,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建设的重要路径。

  (作者:卓勇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原文有删节)

  宁波:在风浪中搏击、在奔跑中超越

  9月23日,财经作家秦朔刊发了《事要人为》一文,文中他写道:“事在人为,是一种普遍的说法。事要人为,强调的是人人、时时,有着主动的为善之念的做法。”

  宁波以制造业立市,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支半烟囱”到今天23873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诞生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多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靠的或许就是“事要人为”这四个字。

  为当为之事

  如果凡事只问“可不可为”,不问“应不应为”,就不会有今天宁波华丽的蜕变。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每逢国之所需,民之所愿,宁波制造便会挺身而出。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农机、交通运输等行业对机械装备的急迫需求,浙江做出决策,“要在近代史上著名的通商城市宁波建立一个机械工厂”。

  1951年10月1日,宁波收购合并6家私营厂成立“公营宁波铁工厂”,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宁波动力机厂”。

  55位工人苦心经营,先后制造出轧辊机、碶闸螺杆、麻纺机以及精密的横臂钻床等产品。此后,根据从杭州转来的图纸仿样学样,先后制成十余种柴油机产品,为浙江的农业灌溉、渔业捕捞、交通运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963年,全国急需恢复农业生产,宁波塑料厂立志要为农民做一双好胶鞋,提出了“要走山里路,须向地头人”,定下了“断底包换”的承诺。塑料鞋底的日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5万双,为全国农业劳动者输送胶鞋。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浙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急需水田耕种拖拉机,宁波拖拉机厂项目上马,成为浙江唯一能生产中型拖拉机的厂家,后取名“奔野”,至今仍“奔驰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开放后,宁波更是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国家发展建设缺什么,宁波人就一头扎进去,把它做出来。

  1978年,宁波成立中国第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1988年,科宁达成为中国第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钕铁硼永磁合金专业厂;1993年,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造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寻呼机;2002年,路宝科技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套多向变位桥梁伸缩装置;2015年,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了中国第一个国产核电站C形密封环;2022年,镇海炼化试产成功国内首套千吨级“塑料黄金”……

  在知行合一、实干兴邦的文化熏陶下,一代代宁波人励精图治,成为中国经济不惧风雨的中坚力量。

  为想为之事

  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瞻前顾后。海洋文明使宁波人更具有开拓进取的气质。

  9月22日,上海南京东路,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走进重装开业的南京路雅戈尔时尚体验馆。此时,距离他以高价冒险买下这幢百年历史建筑已过去整整20年,雅戈尔从石碶戏台下的小作坊诞生,已经整整45年。

  《繁花》中饰演“范总”的演员董勇说:“当年敢在国际大牌林立的南京路买下一幢楼,开出自营品牌大店,可以说是‘胆大包天’。”

  1990年,李如成带着“民族男装的雅戈尔梦”,晚上从宁波外滩轮船码头上船,早上从十六铺码头下船,在上海第一百货、永安百货、时装商店、华联商厦等推销产品;邀请费翔代言,在上海、北京各地走秀、办衬衫节,就此在全国打响名号。

  今天的雅戈尔要打造世界级时尚集团,不是再去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要用智能制造提升产业格局,用科技时尚重塑渠道,提振实体消费。

  同样是9月22日,同样在上海。嘉定国际赛车场,新时代宁波智造的标志品牌极氪发布了新车极氪7X,这是极氪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发布的第二款新车。极氪2021年4月落户宁波,8月智能工厂投产,10月第一台新车下线,至今交付超30万台。

  遥想24年前的2000年5月,宁波汽车史上第一台整车——吉利美日从北仑基地下线时,吉利还未取得汽车生产的“准生证”。2001年10月的一个下午,几番尝试无果的李书福回到宁波,给当时的另外3位创始人杨健、安聪慧、刘金良打电话,4人开了一个会,合了一张影,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多难,都要继续造汽车。这就是吉利造车史上最著名的“天童盟誓”,也是宁波乃至浙江的汽车人关于“想为与坚持”最好的注脚。

  宁波华翔创始人周辞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旭升股份董事长徐旭东从模具学徒做起,成为马斯克在全球最信任的伙伴之一……整车产能超百万台,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4家,相关上市公司超30家。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宁波汽车产业,便是宁波人善思善谋、敢想敢做的代表。

  探索变革,向海图强。薪火相传的宁波人从未停下拓荒前行的脚步,或潜心实业发展,或逐浪科技前沿,在各行各业各领风骚。

  为难为之事

  中国正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宁波制造作为先行者,更要直面市场挑战,如北大国发院周其仁教授所言:“要挑难做的事做。”

  核磁共振检查所需超导磁体冷却介质的液氦在自然界极其稀有,各国都将其作为战略资源。为破解这个难题,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穷十载春秋,于2021年自主研发并量产了全球首台“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并于去年打造了高性能大孔径无液氦MRI超导磁体,实现了全球领先。

  从曾经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到被称为“现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从杨泗港大桥、南沙大桥,到洞庭湖二桥、京沪高铁、深中通道;甚至到非洲的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百余个国内外标志性工程……路宝科技一次次攀登困难的“世纪工程”,在高端桥梁伸缩装置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

  “宁波民营企业,心怀家国天下,坚持问题导向,专注一个领域,实现重大创新,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称得上我们的民族之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一山为此感慨。

  正是蕴含在宁波人血脉中的进取之心,才成就了宁波成为全国唯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超百家的城市,104家冠军企业,正是因为不断挑战自我,进入“无人区”探索,才能摘下行业桂冠。

  “智慧高速”杭绍甬高速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双城的物理距离;杭州的数字,又将为宁波的制造注入新的动能。杭甬“双城记”号角已吹响,双城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勇担浙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承载希望的两翼。

  人们常用“海定则波宁”来形容宁波的岁月静好,但大海注定波涛汹涌,而宁波人向海而生、听涛而立,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于弄潮、敢创大业的精气神。

  风起东海。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中,宁波破浪前行。

  (作者:宁波晚报记者乐骁立,原文有删节)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