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一行来到慈城。
“爷爷年轻时候在这里学过戏,看到这里每一件物品,我都会想起他。”11月7日,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一行来到慈城,开启了一场麒派京剧的“寻根”之旅。
“走进故居,仿佛看到了爷爷学戏时的样子”
陈少云、王锦文、何云、梁伟平等多位梅花奖得主与周信芳的家人先后参观、走访了周信芳故居、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我和爷爷曾一起生活过20年,看到他使用过的东西,会非常想念他。“周信芳孙女周依霖女士动情地说。
“午前开肆,午后闭肆,击鼓吹箫,讴歌唱曲,凡洗玩无不为……”短短几字,记载着明代时期的慈城已有成熟且深厚的戏曲氛围。正是在这片戏曲沃土之上,孕育出了这位享誉中外的艺术巨匠——京剧麒派大师周信芳。
一代大师周信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人生经历起伏跌宕,其浓浓的故乡情却始终萦绕心间。
周信芳故居位于慈城老街上,是先生于1925年30岁成名后回乡所建。周信芳也曾在此居住过,祠堂名为全恩堂。之后岁月风雨侵蚀不止,周信芳故居曾有重修,后交给周氏族人专门打理。
“上次来已是多年前了。今天,看到里面的藏品又增加了许多。感谢家乡父老。”望着全恩堂里一块石刻的周氏族谱,周依霖的眼眶有些湿润,“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会让我想起爷爷。”见故居被打理得整洁又敞亮,她深受感动,“在这里,我好像看到了爷爷年轻时认真学戏、唱戏的画面。”周依霖说,这次回到爷爷的故乡,也就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爷爷在戏曲领域和文化领域开花结果,让我们后人感到非常骄傲。”周依霖说。
走进周信芳故居时,现年76岁的“当今麒派艺术掌门人”陈少云,仔细端详着每一件藏品。“这张照片,我还记得是在上海演出时候拍摄的。”陈少云表示,周信芳大师一生酷爱读书,故居里很多纸张泛黄、年代久远的戏曲理论书籍,都是周信芳大师烂熟于心的……
在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周依霖女士找到了儿时与爷爷的合影。
感受大师的艺术人生,让戏曲文化传播得更久远
周信芳戏剧艺术馆与故居相距不远。随后,“寻根”团一行来此参观。
艺术馆的展示分为周信芳的家乡情缘、艺术人生、家庭生活以及麒派艺术与门人四大篇章,集中展出周信芳的照片、书籍、影像资料、衣物用具等。
作为麒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陈少云一走进艺术馆,便对着周信芳先生的雕像深鞠躬。参观过程中,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学我,先像我一点,最后像你自己,便是学成了。”这是悬挂在展厅中周信芳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陈少云对此感受颇深。他回忆起,周信芳先生授艺时便是这样的慷慨,毫无保留,“登台时,周先生都让学生站在他前面,给了大家很多表演机会。”陈少云感慨道。
“周信芳先生的父亲是慈城望族后代周慰堂,母亲是慈城当年的戏班红角。周慰堂先生早年因唱戏而被逐出家族祠堂,在外飘泊多年后他仍深爱故乡,渴望落叶归根……”甬剧名家王锦文详细介绍了周信芳与慈城的深厚渊源,梅花奖艺术团的成员们也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大师的艺术人生,原来经历了这么多坎坷。”淮剧表演艺术家梁伟平感叹道。
王锦文介绍说,以周信芳先生为代表的海派京剧艺术,以其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特质,滋养了江南一带的地方戏曲和地方文化。宁波的戏曲文化浸润于此,孕育出了质朴率真的甬剧、山乡野趣的姚剧、高亢激越的宁海平调等剧种。据了解,艺术馆内不仅记录着周信芳的故事,这里也成为一处文化艺术表演的公共空间,每周末都会有甬剧、折子戏等小型演出。
“宁波慈城真是人杰地灵,除了有周信芳大师,还有冯骥才、谈家桢等杰出人物,真是一个好地方!”陈少云感叹,“我们致敬大师,也是为了激励戏曲界的年轻一辈,要努力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宁波晚报记者 施代伟 郑倩雯 通讯员 张莹/文 记者 蒋晗炘/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