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聚焦水下考古新进展 这两场研讨会干货满满
2024-11-17 06:44:2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昨天,第三届水下考古宁波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港通天下”港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波海曙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水下考古与专题展陈”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技术”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和分享。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健全面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宁波‘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流程完善,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现场管控和后期处理,而且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对沉船复原做了科学解读。”孙健说,“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为沉船考古和后期资源保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孙健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日趋提升,已成为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幕,在深海1500多米处沉睡了500多年的两处沉船遗址出水文物首次公开亮相。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辛礼学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货物数量巨大,超过10万件,而且品类丰富,档次高。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杨以长江口二号沉船为例进行了研究分享。

  “我们对瓷器和船货的研究水平,超过我们对古船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翟杨说,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整体打捞为古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做航路、船上功能分区等不同内容的研究”。

  传统木板船由大量木质船板连接拼合而成,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拼缝,古人往往会使用艌料对其进行封堵,从而保证木船良好的水密性。

  “从现代材料学的角度来说,艌料一般是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增强纤维共同组成的复合材料。古人则是通过经验的摸索,就地取材制作艌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沈大娲介绍,宁波“小白礁I号”所使用的艌料,与中国传统艌料的成分有非常大的差别。

  沈大娲说,在沉船保护修复过程中,应该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成分,决定修复材料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国家艌料的对比,印证古代中西方的交流”。(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龚旭琪)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聚焦水下考古新进展 这两场研讨会干货满满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11-17 06:44:28

  昨天,第三届水下考古宁波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港通天下”港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宁波海曙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水下考古与专题展陈”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技术”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和分享。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健全面回顾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起步到成熟的过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宁波‘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流程完善,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现场管控和后期处理,而且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对沉船复原做了科学解读。”孙健说,“小白礁I号”考古工作为沉船考古和后期资源保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孙健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起步,历经30多年的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日趋提升,已成为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幕,在深海1500多米处沉睡了500多年的两处沉船遗址出水文物首次公开亮相。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辛礼学介绍,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货物数量巨大,超过10万件,而且品类丰富,档次高。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杨以长江口二号沉船为例进行了研究分享。

  “我们对瓷器和船货的研究水平,超过我们对古船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翟杨说,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整体打捞为古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做航路、船上功能分区等不同内容的研究”。

  传统木板船由大量木质船板连接拼合而成,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拼缝,古人往往会使用艌料对其进行封堵,从而保证木船良好的水密性。

  “从现代材料学的角度来说,艌料一般是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增强纤维共同组成的复合材料。古人则是通过经验的摸索,就地取材制作艌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沈大娲介绍,宁波“小白礁I号”所使用的艌料,与中国传统艌料的成分有非常大的差别。

  沈大娲说,在沉船保护修复过程中,应该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成分,决定修复材料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国家艌料的对比,印证古代中西方的交流”。(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龚旭琪)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