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文艺大师高公博在甬传授木雕技艺非遗
2024-11-21 07:4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大师传承”木雕技艺非遗主题活动启动现场。通讯员 周力 供图

昨日,2024“大师传承”木雕技艺非遗主题活动在宁波文艺大师高公博的传承基地“和峰堂”启动。

接下来5天,来自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百余名学员,将在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高公博先生的指点下,每人完成一件作品。

自2017年受聘为宁波文艺大师以来,高公博已在甬传艺七载,上公开课、指导实操、批语点评,在他的宁波传承基地“和峰堂”,来来往往总有许多年轻面孔,可见木雕技艺代代相传。

1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因为常来常往,高公博已是宁波的“老熟人”。

自从加了高公博先生的微信,记者每天早上都会被他的朋友圈“刷屏”,他几乎每天准点发布“日课”“晨习”,或写字、或画画、或治印,从不间断。

“我以前是不懂书画的。”高公博自谦道,“从11年前开始,每天早上两个小时,学习书画印,坚持了4000多天,总算有些找到门道了。”

无论是面对采访还是在向学生授课时,他都用这一经历告诉大家:“从今天开始选择学习,将来就可能成才。”

在宁波有这么多学生愿意跟他学习,这一点让高公博很感动。“他们并不觉得木雕技艺跟他们无关,而是深深地被雕塑艺术吸引,融入到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说明老祖宗的非遗有特别的魅力,代表着过去民间艺人的思维、能力和期盼,其中的匠心跨越时空,有动人的力量。”他说。

高公博在宁波的教学一般以一周为一个周期。每个学习周期结束,每位学生都会完成一件作品,得到他的点评。

学生们的想法常有触动高公博的地方,“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每个人的想法,其中有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期盼、对志向的追求、对事物的关爱,每次活动结束,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2

追求艺术的“新、奇、独、变”

从1965年考入乐清黄杨木雕厂算起,明年将是高公博“从艺”60周年。

他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创造了根雕、劈雕、意雕的“三级跳”,带领黄杨木雕走出百年困局。

在给学生授课时,高公博不断重复,自己的艺术追求就是四个字,“新、奇、独、变”。

“新”就是新的观念;“奇”就是奇妙的造型,“如果一个人的东西能够被称为‘奇妙’,是很高的评价”;“独”指向独立的个性,“你做的东西需要跟别人不一样,不要跟同行比,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肯定不行,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变”则是要懂得变化,不断超越自己,“创作生涯里不要复制自我”。

高公博授课,讲的都是大白话,但要做到这些却不容易。他启发学生,要试着去找到并挖掘自己的潜力,与匠心精神深度对话。

“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将来。”高公博说,他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创造把技艺“向前推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他说,“真正的诗和远方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也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创作的理解。

作为一个从1992年起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文艺人才,高公博说,这笔钱一直被他攒起来,用以资助公益事业,或捐赠给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是他的另一份坚持。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文艺大师高公博在甬传授木雕技艺非遗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11-21 07:44:00

“大师传承”木雕技艺非遗主题活动启动现场。通讯员 周力 供图

昨日,2024“大师传承”木雕技艺非遗主题活动在宁波文艺大师高公博的传承基地“和峰堂”启动。

接下来5天,来自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百余名学员,将在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高公博先生的指点下,每人完成一件作品。

自2017年受聘为宁波文艺大师以来,高公博已在甬传艺七载,上公开课、指导实操、批语点评,在他的宁波传承基地“和峰堂”,来来往往总有许多年轻面孔,可见木雕技艺代代相传。

1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因为常来常往,高公博已是宁波的“老熟人”。

自从加了高公博先生的微信,记者每天早上都会被他的朋友圈“刷屏”,他几乎每天准点发布“日课”“晨习”,或写字、或画画、或治印,从不间断。

“我以前是不懂书画的。”高公博自谦道,“从11年前开始,每天早上两个小时,学习书画印,坚持了4000多天,总算有些找到门道了。”

无论是面对采访还是在向学生授课时,他都用这一经历告诉大家:“从今天开始选择学习,将来就可能成才。”

在宁波有这么多学生愿意跟他学习,这一点让高公博很感动。“他们并不觉得木雕技艺跟他们无关,而是深深地被雕塑艺术吸引,融入到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说明老祖宗的非遗有特别的魅力,代表着过去民间艺人的思维、能力和期盼,其中的匠心跨越时空,有动人的力量。”他说。

高公博在宁波的教学一般以一周为一个周期。每个学习周期结束,每位学生都会完成一件作品,得到他的点评。

学生们的想法常有触动高公博的地方,“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每个人的想法,其中有对祖国的祝福、对生活的期盼、对志向的追求、对事物的关爱,每次活动结束,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2

追求艺术的“新、奇、独、变”

从1965年考入乐清黄杨木雕厂算起,明年将是高公博“从艺”60周年。

他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创造了根雕、劈雕、意雕的“三级跳”,带领黄杨木雕走出百年困局。

在给学生授课时,高公博不断重复,自己的艺术追求就是四个字,“新、奇、独、变”。

“新”就是新的观念;“奇”就是奇妙的造型,“如果一个人的东西能够被称为‘奇妙’,是很高的评价”;“独”指向独立的个性,“你做的东西需要跟别人不一样,不要跟同行比,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肯定不行,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变”则是要懂得变化,不断超越自己,“创作生涯里不要复制自我”。

高公博授课,讲的都是大白话,但要做到这些却不容易。他启发学生,要试着去找到并挖掘自己的潜力,与匠心精神深度对话。

“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将来。”高公博说,他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创造把技艺“向前推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他说,“真正的诗和远方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也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创作的理解。

作为一个从1992年起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文艺人才,高公博说,这笔钱一直被他攒起来,用以资助公益事业,或捐赠给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是他的另一份坚持。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