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以足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她是“白毛女”也是宁波女儿
2025-01-23 08:0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石钟琴。

  鄞州中心区,奉化江东岸,姜山镇的北面,有一个石家村,隶属于首南街道。这里襟江带湖,人杰地灵,宁姜公路穿村而过。这个小村曾走出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她叫石钟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先后在芭蕾舞剧、黑白芭蕾舞电视片和彩色舞剧电影《白毛女》中饰演女一号“白毛女”,轰动全国,成为永恒的经典。美丽与知性兼备的石钟琴,也成为一代人的偶像。有媒体评价,她“以足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今年,这个宁波女儿迈入80周岁的人生旅程,她的故事仍被津津乐道。

  她的祖籍石家村

  是石守信后人聚居地‌

  位于鄞南平原的石家村,村民以石姓为主,相传这里是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后人的聚居地‌。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担心他的部下也会被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于是“杯酒释兵权”,劝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解甲归田。石守信的族人带着大宋皇帝的封赏来到鄞地,在此安居乐业。从此,鄞南一隅有了一个石家村。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如今村落早已具有一定规模,保留了不少文化遗存,包括祠堂、义学、民宅、街市、河埠头等,从清代到现代的建筑鳞次栉比。鄞州区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石家村有26幢建筑记录了家族兴衰。村里的石姓族人说起自己的祖上,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石钟琴的祖籍就在石家村。这个石家村的孩子,从一个邻家女孩,通过不懈努力蜕变成享誉全国的舞蹈家;她经历了事业的巅峰与家庭的幸福,也承受了训练的艰辛与失去丈夫后的悲痛;她用坚持与韧性,沉稳与豁达,演绎了传奇的一生。

  15岁起步学芭蕾

  付出无数汗水与泪水

  1945年,石钟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妹八人,她排行老三。母亲体质虚弱,全靠父亲的收入养活全家。离石钟琴家不远有一家剧院,喜欢越剧的母亲去那里看戏,常会带上石钟琴。看完戏,年少的石钟琴总要模仿一下演员的动作,手舞足蹈一番。

  1960年3月,15岁的石钟琴正在上海五四中学读高一。一次回家路上,经过石门一路333号,发现那里很是热闹。再一看,门口贴着新成立的上海舞蹈学校的招生启事,喜欢唱跳的她大着胆子进去报了名。

  之后就是考试。“先是拉韧带,看看肌肉,量手、腿的长度及与身体的比例,还有做手指并拢、弹跳、转圈等动作。”石钟琴回忆道,“经过初试、复试,不久通知发到学校,我被舞蹈学校的芭蕾舞科录取了。”

  舞蹈是童子功。15岁起步学舞,确实是晚了一些。这就需要石钟琴付出更多的努力,个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基本训练、压腿、拉韧带、练毯子功,还要上排练课、学习外国民间舞。”流淌过无数汗水和泪水,经历过一次次放弃和坚持的纠结,1966年,长达6年的学习期满,石钟琴顺利毕业,进入上海芭蕾舞团。

学生时期的石钟琴。

  从龙套演员成长为“白毛女”饰演者

  早在1964年石钟琴还在读四年级时,上海舞蹈学校就排练过芭蕾舞《白毛女》,起初是小型的,后来改为中型剧(共6场),后来又扩展为7场的大型芭蕾舞剧。女主角从黑发到白发由四人表演,原本在剧中耍红缨枪的龙套演员石钟琴获得了独舞的角色,饰演“灰毛女”。1969年,《白毛女》在广交会上演出,石钟琴担任主演,获得好评。

  为演好戏,石钟琴随剧组下乡体验生活。“趴在地上摘棉花,与农民一起劳动,对塑造人物很有帮助。还去了纱厂和部队。看田华演的电影《白毛女》。”在这样的打磨中,她的功底越来越扎实,将“白毛女”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石钟琴尤其关注细节的训练,在“被地主羞辱”一幕中,她把身体上的崩溃和精神上的屈辱演绎得十分到位。在彩排时,所有剧组成员都曾因这一幕而潸然泪下。

  197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宁波人桑弧导演的彩色舞剧电影《白毛女》在全国公映,石钟琴担任女主角。相对于“小众”的芭蕾舞,电影影响力巨大,观众达5亿之多。石钟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各地影迷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同年7月,上海芭蕾舞团携《白毛女》出访日本,石钟琴出演女一号。剧团在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日本演出和交流长达36天,这一事件也被称为“芭蕾外交”,受到了日本各界的好评。石钟琴回忆:“去的时候从上海坐火车到广州,再到香港坐飞机去日本。回来直飞。日航包机首航,虹桥机场几千人欢迎。”

  从家庭到事业,她的人生足够精彩

  凭借“白毛女”这一角色,石钟琴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然而,成功的背后,她也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每天,石钟琴都要忍着疼痛旋转150圈,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状态。这样的结果,使她的膝盖、关节、腰部都留下了伤病。2020年,上海电视台知名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袁念琪去石钟琴家采访后,在报道中披露了一个细节,“她客气地让我们坐沙发,自己端过一把木椅,椅有半圆形靠背,她说腰不好,要坐硬的,顺手拿过靠垫,垫在腰后”。

  石钟琴也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深爱着她的丈夫。20岁那年,她认识了比自己大5岁的张元民。他经常约她一起出去玩,也会在剧院门口等她下班后,骑自行车把她送回家,从不间断。渐渐地,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可是,剧团有规定,芭蕾舞演员需要到30岁以后才能结婚,尤其是像石钟琴这样的主要演员,更不允许提前结婚。张元民对此非常理解,一等就是10年。10年后,两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恩爱有加。儿子出生后,石钟琴继续登台,先后出演了《天鹅湖》《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雷雨》等舞蹈作品。1997年,52岁的石钟琴告别舞台。她开启了新的人生,当了一名芭蕾舞教师,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2017年,石钟琴的丈夫张元民因病去世。在这最悲痛的时刻,儿子张晶磊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

芭蕾舞剧《白毛女》海报网络截图

  多次来甬,始终不忘家乡

  虽然成名在外,但石钟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宁波,她也曾多次来到宁波寻根。家乡有文化活动邀请她,她总会欣然答应。

  近日,原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89年9月至10月间,宁波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石钟琴被聘为顾问。其间她应邀来到宁波,与她同来的还有一位宁波籍表演艺术家、电影《护士日记》中“小燕子”简素华的饰演者王丹凤。裴明海陪同她们一起去了奉化。

  2018年,石钟琴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谈到,她曾于2010年回过一次鄞州老家,“小桥流水的村庄面貌还在,还有一些老房子,让我觉得很亲切”。

  来过宁波多次,看过三江口、老外滩的美景,石钟琴表示,她喜欢这座城市涌动的活力,“相信家乡发展会越来越好,有机会,我很愿意为家乡出点力”。

  宁波晚报记者楼世宇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以足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她是“白毛女”也是宁波女儿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1-23 08:01:00

石钟琴。

  鄞州中心区,奉化江东岸,姜山镇的北面,有一个石家村,隶属于首南街道。这里襟江带湖,人杰地灵,宁姜公路穿村而过。这个小村曾走出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她叫石钟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先后在芭蕾舞剧、黑白芭蕾舞电视片和彩色舞剧电影《白毛女》中饰演女一号“白毛女”,轰动全国,成为永恒的经典。美丽与知性兼备的石钟琴,也成为一代人的偶像。有媒体评价,她“以足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

  今年,这个宁波女儿迈入80周岁的人生旅程,她的故事仍被津津乐道。

  她的祖籍石家村

  是石守信后人聚居地‌

  位于鄞南平原的石家村,村民以石姓为主,相传这里是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后人的聚居地‌。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担心他的部下也会被人黄袍加身推上帝位,于是“杯酒释兵权”,劝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解甲归田。石守信的族人带着大宋皇帝的封赏来到鄞地,在此安居乐业。从此,鄞南一隅有了一个石家村。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如今村落早已具有一定规模,保留了不少文化遗存,包括祠堂、义学、民宅、街市、河埠头等,从清代到现代的建筑鳞次栉比。鄞州区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石家村有26幢建筑记录了家族兴衰。村里的石姓族人说起自己的祖上,都是满满的自豪感‌。

  石钟琴的祖籍就在石家村。这个石家村的孩子,从一个邻家女孩,通过不懈努力蜕变成享誉全国的舞蹈家;她经历了事业的巅峰与家庭的幸福,也承受了训练的艰辛与失去丈夫后的悲痛;她用坚持与韧性,沉稳与豁达,演绎了传奇的一生。

  15岁起步学芭蕾

  付出无数汗水与泪水

  1945年,石钟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中兄妹八人,她排行老三。母亲体质虚弱,全靠父亲的收入养活全家。离石钟琴家不远有一家剧院,喜欢越剧的母亲去那里看戏,常会带上石钟琴。看完戏,年少的石钟琴总要模仿一下演员的动作,手舞足蹈一番。

  1960年3月,15岁的石钟琴正在上海五四中学读高一。一次回家路上,经过石门一路333号,发现那里很是热闹。再一看,门口贴着新成立的上海舞蹈学校的招生启事,喜欢唱跳的她大着胆子进去报了名。

  之后就是考试。“先是拉韧带,看看肌肉,量手、腿的长度及与身体的比例,还有做手指并拢、弹跳、转圈等动作。”石钟琴回忆道,“经过初试、复试,不久通知发到学校,我被舞蹈学校的芭蕾舞科录取了。”

  舞蹈是童子功。15岁起步学舞,确实是晚了一些。这就需要石钟琴付出更多的努力,个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基本训练、压腿、拉韧带、练毯子功,还要上排练课、学习外国民间舞。”流淌过无数汗水和泪水,经历过一次次放弃和坚持的纠结,1966年,长达6年的学习期满,石钟琴顺利毕业,进入上海芭蕾舞团。

学生时期的石钟琴。

  从龙套演员成长为“白毛女”饰演者

  早在1964年石钟琴还在读四年级时,上海舞蹈学校就排练过芭蕾舞《白毛女》,起初是小型的,后来改为中型剧(共6场),后来又扩展为7场的大型芭蕾舞剧。女主角从黑发到白发由四人表演,原本在剧中耍红缨枪的龙套演员石钟琴获得了独舞的角色,饰演“灰毛女”。1969年,《白毛女》在广交会上演出,石钟琴担任主演,获得好评。

  为演好戏,石钟琴随剧组下乡体验生活。“趴在地上摘棉花,与农民一起劳动,对塑造人物很有帮助。还去了纱厂和部队。看田华演的电影《白毛女》。”在这样的打磨中,她的功底越来越扎实,将“白毛女”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石钟琴尤其关注细节的训练,在“被地主羞辱”一幕中,她把身体上的崩溃和精神上的屈辱演绎得十分到位。在彩排时,所有剧组成员都曾因这一幕而潸然泪下。

  197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宁波人桑弧导演的彩色舞剧电影《白毛女》在全国公映,石钟琴担任女主角。相对于“小众”的芭蕾舞,电影影响力巨大,观众达5亿之多。石钟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各地影迷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

  同年7月,上海芭蕾舞团携《白毛女》出访日本,石钟琴出演女一号。剧团在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日本演出和交流长达36天,这一事件也被称为“芭蕾外交”,受到了日本各界的好评。石钟琴回忆:“去的时候从上海坐火车到广州,再到香港坐飞机去日本。回来直飞。日航包机首航,虹桥机场几千人欢迎。”

  从家庭到事业,她的人生足够精彩

  凭借“白毛女”这一角色,石钟琴收获了事业的成功。然而,成功的背后,她也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每天,石钟琴都要忍着疼痛旋转150圈,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状态。这样的结果,使她的膝盖、关节、腰部都留下了伤病。2020年,上海电视台知名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袁念琪去石钟琴家采访后,在报道中披露了一个细节,“她客气地让我们坐沙发,自己端过一把木椅,椅有半圆形靠背,她说腰不好,要坐硬的,顺手拿过靠垫,垫在腰后”。

  石钟琴也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深爱着她的丈夫。20岁那年,她认识了比自己大5岁的张元民。他经常约她一起出去玩,也会在剧院门口等她下班后,骑自行车把她送回家,从不间断。渐渐地,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可是,剧团有规定,芭蕾舞演员需要到30岁以后才能结婚,尤其是像石钟琴这样的主要演员,更不允许提前结婚。张元民对此非常理解,一等就是10年。10年后,两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恩爱有加。儿子出生后,石钟琴继续登台,先后出演了《天鹅湖》《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雷雨》等舞蹈作品。1997年,52岁的石钟琴告别舞台。她开启了新的人生,当了一名芭蕾舞教师,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2017年,石钟琴的丈夫张元民因病去世。在这最悲痛的时刻,儿子张晶磊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

芭蕾舞剧《白毛女》海报网络截图

  多次来甬,始终不忘家乡

  虽然成名在外,但石钟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宁波,她也曾多次来到宁波寻根。家乡有文化活动邀请她,她总会欣然答应。

  近日,原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89年9月至10月间,宁波举行首届文化艺术节,石钟琴被聘为顾问。其间她应邀来到宁波,与她同来的还有一位宁波籍表演艺术家、电影《护士日记》中“小燕子”简素华的饰演者王丹凤。裴明海陪同她们一起去了奉化。

  2018年,石钟琴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谈到,她曾于2010年回过一次鄞州老家,“小桥流水的村庄面貌还在,还有一些老房子,让我觉得很亲切”。

  来过宁波多次,看过三江口、老外滩的美景,石钟琴表示,她喜欢这座城市涌动的活力,“相信家乡发展会越来越好,有机会,我很愿意为家乡出点力”。

  宁波晚报记者楼世宇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