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宁波阿姨突然“老年痴呆”!专家:当心节后综合征
2025-02-04 17:1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节后返岗,你是斗志满满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中小学生即将返校,“神兽”们“归笼”前的状态还好吗?

  记者从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了解到,节后综合征切切实实影响到不少市民的身心状态。该院节后来诊的患者显著增多,焦虑、抑郁、失眠门诊的患者增多明显。节后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有失落、压抑、调整不过来、委屈、自责等。

  儿子一家离开了

  宁波阿姨住进康宁医院

  “我哪里都难受,睡不着,吃不下!”采访当天,69岁的朱阿姨由老伴陪着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就诊,被收治入院。

  朱阿姨的独生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成家。春节前,儿子带着小家庭来宁波,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了年。正月初三,因为工作关系,儿子一家不得不提前返京。

  儿子一家买好回去机票的当晚,朱阿姨整晚没有睡着,总想着要给儿子带哪些宁波特产。儿子一走,家里又只有朱阿姨和老伴两人了,一下子没了热闹和生气。

  朱阿姨的老伴注意到妻子的变化。

  首先,晚上辗转反侧,总是睡不好。

  其次,没胃口,吃不下东西。一会儿头疼,一会儿关节痛,总之全身哪里都痛。

  另外,记忆力也下降,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刚做过的事情又忘记了。

  ……

  老伴甚是担心:“这是突然发生老年痴呆了吗?儿子一家在的时候,她还好好的,记性好,干活麻利,睡眠什么都好的。”

  最后,朱阿姨被诊断为老年抑郁

  徐永明分析,朱阿姨儿子一家来宁波团聚带来的欢乐和离开后的孤独感形成了强烈反差,导致了朱阿姨发生老年抑郁。老年抑郁患者一般不会主诉抑郁情绪,而是更多地表述为失眠、没胃口、关节疼痛等躯体化症状

  徐永明表示,除了老人外,节后综合征在平时工作忙碌的人群中往往也表现得更为明显。春节期间,工作按下了“暂停键”,好好松弛了几天,再回去上班,往往难以适应,容易出现失眠、烦躁、失落等表现。

  初三学霸每天肚子疼

  排名下滑,想到开学就害怕

  从往年情况看,学生群体往往也会受到“节后综合征”的困扰。去年春节后来就诊的丁同学(化姓)让徐永明记忆犹新。

  “丁同学当时读初三,春节后很快就要返校,准备冲刺中考。”徐永明说,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返校日期临近,丁同学却状况频出。最突出的症状是腹痛,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到医院做了B超、胃镜等检查后,都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消化内科医生建议看心理科。进食不规律,有时候一天不想吃饭,有时却暴饮暴食,甚至吃到呕吐了还要往嘴里塞东西。另外,他自述学习效率低下,背同样个数的单词需要花上过去两三倍的时间。

  在徐永明的诊室,他说出了内心的痛苦——春节前考试排名跌出班级前5,一想着要回学校上课就整个人难受。

  经诊断,他处于焦虑状态,并有了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入院治疗一周后,丁同学状态恢复,返校学习。

  徐永明说,临床上,类似的例子很多。

  他建议,对学生群体在开学前一周左右,要开始“收心”。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安排,有助于“丝滑地”切换到新学期的状态。

  别慌,“节后综合征”很常见

  失落压抑是节后常见情绪问题

  节日期间作息不规律,大吃大喝、通宵达旦娱乐、手机依赖、旅途疲惫等等,都会导致“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睡眠障碍,恐惧上班,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出现忧郁症,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具体表现为: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过往的清净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新学期做准备;成人难以较快地恢复正常工作。

  “这几年,节后来诊的患者会显著增多,焦虑、抑郁、失眠门诊的患者增多明显。”徐永明分析,节后面临的情绪问题主要有失落、压抑、委屈、自责、无法自我调整等。

  为什么春节容易引发情绪波动?

  徐永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节日,有丰富的仪式感、象征意义并会具象化。春节期间,大家普遍会做出与平时太不一样的行为动作,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有变化就容易有压力有应激

  以职场人士为例,工作、生活节奏有明显变化。春节期间一下从忙碌的工作中暂停,再回归到岗位,一时难以适应也是正常的。

  见招拆招

  少受刺激,学做呼吸放松练习

  怎么缓解“节后综合征”带来的不良情绪呢?

  徐永明建议,“见招拆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建议减少应激源,俗话就是少受刺激。工作方面要明确自我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家庭方面要做好沟通,增进理解;作息方面,要规律作息,把握节奏。

  另一方面,在心理的角度,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当发现自己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做正念冥想、腹式呼吸放松或情绪聚焦疗法等练习。这些都简单易学,可上网搜索练习。

  比如,在认知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和转变,选择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

  另外,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一旦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多跟朋友、亲人倾诉,或找适当的“载体”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

  最后,当各种负性情绪没法自我调节的时候,向专业的医师求助。早期干预,通常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徐永明提醒,现在处于冬季。这时候,保证充足的户外运动,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也有利于调节、改善情绪。

  徐永明补充,节后综合征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节后身心状态有明显影响,在下次放假前,可以提前准备。比如,假期里保证规律作息;比如,不要在假期过于放飞;比如,多做运动,多吃深色蔬菜水果。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节后综合征对身心状态的影响。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阿姨突然“老年痴呆”!专家:当心节后综合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2-04 17:12: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节后返岗,你是斗志满满还是觉得力不从心?中小学生即将返校,“神兽”们“归笼”前的状态还好吗?

  记者从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了解到,节后综合征切切实实影响到不少市民的身心状态。该院节后来诊的患者显著增多,焦虑、抑郁、失眠门诊的患者增多明显。节后面临的主要情绪问题有失落、压抑、调整不过来、委屈、自责等。

  儿子一家离开了

  宁波阿姨住进康宁医院

  “我哪里都难受,睡不着,吃不下!”采访当天,69岁的朱阿姨由老伴陪着来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就诊,被收治入院。

  朱阿姨的独生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成家。春节前,儿子带着小家庭来宁波,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了年。正月初三,因为工作关系,儿子一家不得不提前返京。

  儿子一家买好回去机票的当晚,朱阿姨整晚没有睡着,总想着要给儿子带哪些宁波特产。儿子一走,家里又只有朱阿姨和老伴两人了,一下子没了热闹和生气。

  朱阿姨的老伴注意到妻子的变化。

  首先,晚上辗转反侧,总是睡不好。

  其次,没胃口,吃不下东西。一会儿头疼,一会儿关节痛,总之全身哪里都痛。

  另外,记忆力也下降,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刚做过的事情又忘记了。

  ……

  老伴甚是担心:“这是突然发生老年痴呆了吗?儿子一家在的时候,她还好好的,记性好,干活麻利,睡眠什么都好的。”

  最后,朱阿姨被诊断为老年抑郁

  徐永明分析,朱阿姨儿子一家来宁波团聚带来的欢乐和离开后的孤独感形成了强烈反差,导致了朱阿姨发生老年抑郁。老年抑郁患者一般不会主诉抑郁情绪,而是更多地表述为失眠、没胃口、关节疼痛等躯体化症状

  徐永明表示,除了老人外,节后综合征在平时工作忙碌的人群中往往也表现得更为明显。春节期间,工作按下了“暂停键”,好好松弛了几天,再回去上班,往往难以适应,容易出现失眠、烦躁、失落等表现。

  初三学霸每天肚子疼

  排名下滑,想到开学就害怕

  从往年情况看,学生群体往往也会受到“节后综合征”的困扰。去年春节后来就诊的丁同学(化姓)让徐永明记忆犹新。

  “丁同学当时读初三,春节后很快就要返校,准备冲刺中考。”徐永明说,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返校日期临近,丁同学却状况频出。最突出的症状是腹痛,一天要跑好几次厕所。到医院做了B超、胃镜等检查后,都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消化内科医生建议看心理科。进食不规律,有时候一天不想吃饭,有时却暴饮暴食,甚至吃到呕吐了还要往嘴里塞东西。另外,他自述学习效率低下,背同样个数的单词需要花上过去两三倍的时间。

  在徐永明的诊室,他说出了内心的痛苦——春节前考试排名跌出班级前5,一想着要回学校上课就整个人难受。

  经诊断,他处于焦虑状态,并有了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入院治疗一周后,丁同学状态恢复,返校学习。

  徐永明说,临床上,类似的例子很多。

  他建议,对学生群体在开学前一周左右,要开始“收心”。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制定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安排,有助于“丝滑地”切换到新学期的状态。

  别慌,“节后综合征”很常见

  失落压抑是节后常见情绪问题

  节日期间作息不规律,大吃大喝、通宵达旦娱乐、手机依赖、旅途疲惫等等,都会导致“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长假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如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睡眠障碍,恐惧上班,上班的工作效率低,出现忧郁症,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

  具体表现为: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过往的清净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新学期做准备;成人难以较快地恢复正常工作。

  “这几年,节后来诊的患者会显著增多,焦虑、抑郁、失眠门诊的患者增多明显。”徐永明分析,节后面临的情绪问题主要有失落、压抑、委屈、自责、无法自我调整等。

  为什么春节容易引发情绪波动?

  徐永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节日,有丰富的仪式感、象征意义并会具象化。春节期间,大家普遍会做出与平时太不一样的行为动作,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有变化就容易有压力有应激

  以职场人士为例,工作、生活节奏有明显变化。春节期间一下从忙碌的工作中暂停,再回归到岗位,一时难以适应也是正常的。

  见招拆招

  少受刺激,学做呼吸放松练习

  怎么缓解“节后综合征”带来的不良情绪呢?

  徐永明建议,“见招拆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建议减少应激源,俗话就是少受刺激。工作方面要明确自我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家庭方面要做好沟通,增进理解;作息方面,要规律作息,把握节奏。

  另一方面,在心理的角度,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当发现自己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做正念冥想、腹式呼吸放松或情绪聚焦疗法等练习。这些都简单易学,可上网搜索练习。

  比如,在认知方面可以做一些调整和转变,选择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

  另外,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一旦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多跟朋友、亲人倾诉,或找适当的“载体”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

  最后,当各种负性情绪没法自我调节的时候,向专业的医师求助。早期干预,通常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徐永明提醒,现在处于冬季。这时候,保证充足的户外运动,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也有利于调节、改善情绪。

  徐永明补充,节后综合征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节后身心状态有明显影响,在下次放假前,可以提前准备。比如,假期里保证规律作息;比如,不要在假期过于放飞;比如,多做运动,多吃深色蔬菜水果。这些,都有助于减少节后综合征对身心状态的影响。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