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 唐严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芯蕊 唐严 通讯员 吴帅 葛鹏超
农历正月十四是宁海县的传统元宵节,俗称“十四夜闹元宵”。
2月11日(正月十四),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场盛况空前的元宵行会火热上演。这场持续了500多年的非遗民俗盛宴,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游玩。
500年非遗民俗延续至今
下午1点整,前童元宵行会正式开始。
只见大旗在前引导,舞龙舞狮开道,头牌、鼓亭、抬阁和秋千共24杠紧随其后,十几支鼓乐队簇拥相随,整个队伍足有一二里长,浩浩荡荡向着“濠公老爷”所在的塔山庙出发。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本文图片均由唐严摄
“‘濠公老爷’指的是前童童氏先祖童濠。”前童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莲亚介绍,500多年前,前童童氏先祖童濠率领塔山童氏族人凭着锄头等原始工具,在白溪古河道杨柳洪上成功开凿水渠、引水进村。
从此,“家家有活水,户户有雕梁”成为前童古镇独特的景观。始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盛于清末的前童元宵行会,便是为了纪念这位水利功臣。
舞龙舞狮队伍
下午2点,伴随着铜锣、大鼓、长号依次三响,由童氏家族里有名望、有身份的长辈迎请“濠公老爷”坐上官轿出殿巡游,鼓亭抬阁队伍引路在前,“濠公老爷”打黄罗盖压阵在后。
众人一路敲锣打鼓带领“濠公老爷”走街串巷,向着下叶宗祠、桥头杨南宫庙等前童古村继续行进。
2014年,宁海前童元宵行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巡游活动连续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两天共举办4场,每一场的路线都不同。单是今天下午的巡游,就会持续将近4个小时,路程长达10公里。”前童古镇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元宵行会是为了纪念祖先开渠造砩、灌溉农田的功德,所以巡游路线也与之息息相关,比如经过桥头杨村的南宫庙,便是为了纪念“濠公”的舅舅在水利工程上的贡献。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巡游队伍
三十载锣鼓重振乡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前童元宵行会恢复的第三十年,也是恢复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
在行会巡游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的鼓亭、抬阁和秋千。
鼓亭,旧时都置放有一个大鼓,犹如一个个缩小版的亭台楼阁;
抬阁,是一个有双层舞台的楼阁小舞台,每杠抬阁由四至六个孩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在台上或坐或不时作精彩的表演;
秋千上,四个童氏家族中的男娃女娃装扮成戏曲人物,或峨冠博带,或金盔铁甲,随着车轮的滚动,上下翻动,人物交替出现,忠孝礼义、儒家耕读等故事也随之流转再现。
宁海前童元宵行会中的抬阁
据前童古镇的工作人员介绍,每杠抬阁的名称都有一定含义,有的以当地名人命名,有的以典故命名。如“帝师亭”是颂扬方孝孺教书育人的师恩,“尺木亭”是勉励子孙后代刻苦读书……
今年,前童悌十五派后裔筹资新建鼓亭1杠,名为“德盛亭”,命名源自明成化年间童氏第九代童珦建德盛祠,取“德盛”二字,以祖训为行为准则,世代传承,族盛人兴,传祖先之遗风,激励后人。
“鼓亭抬阁作为家庭房派的共同财富,由各村集资打造,自行保管和修缮。每一杠鼓亭,代表着某一个族房。“从1995年恢复时的6杠到如今的24杠,这也代表着各族房人丁兴旺,族人生活越来越好了。”前童文化站站长卢尚志介绍。
乐队在队伍前奏乐
不仅如此,今年的元宵行会还让古乐奏响了“新声”。
前童元宵行会非遗传承人童全灿介绍,按照传统,每一个房派的队伍前,都会有一个乐队演奏,但随着乐队老人们的相继离世,加上传统的音乐使用工尺谱记录,导致年轻乐队无法继承,许多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2024年12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唱腔设计老师董贤宇在大郑村驻村帮扶时,将村民保留下来的10首乐曲的工尺谱进行资料整理,并结合老一辈乐手的记忆哼唱,最终将传统曲目进行复原,并转换为年轻乐手熟悉的简谱。
“包括《将军令》《梅依栏杆》等在内的4首乐曲,目前已经恢复好了,还有了电子版的音频记录,其中几首还在今年的行会中演奏了出来。”前童古镇的工作人员介绍,每一首歌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将军令》是号召、集结村民,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
热闹的前童古镇
前童人的热情好客也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沿路的居民纷纷将自家准备的红枣、桂圆、木耳汤、汤包和麦饺筒摆放在门前,免费供参加行会的乡亲和游人品尝。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甜汤,一块块美味的点心,传递着前童人的淳朴与热情,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如今的前童元宵行会已经逐渐成为了集巡游、祭祀、集市、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吸引着更多的人前往赴约,感受着它的独特魅力。据悉,此次元宵行会在正月十四、十五连续举办两天,每天下午和晚上各举行一次巡游。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