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纪实:名城名校 携手共赢
2025-02-18 07:15:4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成良田金鹭

  宁波,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浙江“双城记”重要一城;浙江大学,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浙江高校龙头。

  名城和名校,会擦出什么火花?

  一组数据,彰显合作成效——

  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样板间”,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9000人。

  凝聚科研攻关力量,聚集全职教学科研人员189人,近5年累计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技奖项16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龙头单位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孵化在甬企业近60家。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与宁波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风从“浙”边来,势在甬城起。名城名校的双向奔赴,激起浪花无数。

  人才聚集

  优秀人才接茬冒出,高端人才奔“甬”而来

  “字节跳动奖学金获得者,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A类会议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余篇文章,本研就读期间共获得4次国家奖学金。”

  去年7月,一名浙大AI少年,被广为传颂。

  他就是来自宁波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黄融杰。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宁波科创中心主任尹建伟表示,市校合作以来,浙大面向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打造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构建了跨学科交叉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浙江大学已在宁波开设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等10个工程专业,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9000人;通过“四链”深度融合、基于开源开放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质生产力高水平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人才引进的大平台。

  “我们常说,筑巢才能引凤。这个‘巢’,不仅仅是相关的顶尖公司,还有像我们这样的高校平台。”尹建伟表示。

  近年来,通过浙江大学在甬各科研教学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吸引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落地宁波。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内外著名头部企业高级工程师、华为天才少年、苹果学者等……一大批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奔“甬”而来。

  今天的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和宁波科创中心,已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产业“智变”

  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百年学府的智慧清泉,润泽着“港通天下”的产业沃土;东海之滨的实干基因,让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

  在宁波舟山港,打造了一个拥有100余辆、全球最大规模的港口无人驾驶集卡混线作业车队,为港口运营带来了巨变;牵手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光电实验室,共同研发国产高端显微镜产品,获国家科技奖励;研发首套面向金融场景的工业级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应用在宁波银行等机构的信贷及风控场景;研制基于区块链的“数籍一链通”、碳资产管理等实用软件平台……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科创中心和宁波多家龙头单位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赋能企业创新创业。目前孵化在甬企业近60家,校友获宁波市软件行业“二十年风云人物”2项。

  抢占新赛道,引进新团队,一系列人工智能科研平台落户宁波。

  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与宁波大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中心”,并发布全国首个产业链大模型iChainGPT。运用超前预警人工智能AI技术,分秒级分析电气隐患,在宁波镇海等区域进行试点,电气风险隐患总数下降60%。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余姚市机器人研究中心)揭牌7年来,已与13家余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深度下沉企业,将研发与生产直接打通。

  像潘云鹤这样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浙大人”,在宁波还有很多。

  高校的“智造基因”、企业的“实战血脉”、政府的“政策活水”深度融合,催生出“1+1+1>3”的裂变效应。以平台为舟,以机制为桨,产学研合作的“生态雨林”愈发茂盛。

  科技惠民

  医疗资源跨城联动,“润泽”百姓生活

  宁波与浙江大学的合作不止于技术突破,更着眼于“科技向善”。

  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与宁波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展开了深入合作,从医院建设到医疗服务,从人才培养到科研教学,双方携手共进,为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在余姚,浙大二院与余姚市人民医院开展合作,成果丰硕——

  2021年起,余姚市人民医院挂牌成为浙大二院余姚分院,双方通过专家下沉、远程会诊、专科共建等方式,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与浙大二院合作后,短短几年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疑难危重患者收治数量增长104.14%,三四级手术台数增长20.14%。

  在北仑,浙大一院与北仑区人民医院牵手,成效明显——

  自2008年起,浙大一院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16年来持续投入医疗资源,帮助医院从二级甲等成功晋级为三级乙等医院,并启动三甲创建。托管后,群众满意度从77.8%提升至90.22%。

  在宁海,宁海县第一医院挂牌成为浙大二院协作医院,实力大增——

  2024年,挂牌成为浙大二院协作医院后,通过设立名医工作站、派遣专家团队等方式,在宁海县第一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专科医、教、研水平。

  回望合作历程,双方始终围绕“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将实验室的“星光”与产业的“朝阳”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发展,更紧密的市校合作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也必将交出“新答卷”。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纪实:名城名校 携手共赢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2-18 07:15:42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成良田金鹭

  宁波,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浙江“双城记”重要一城;浙江大学,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浙江高校龙头。

  名城和名校,会擦出什么火花?

  一组数据,彰显合作成效——

  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样板间”,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9000人。

  凝聚科研攻关力量,聚集全职教学科研人员189人,近5年累计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技奖项16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项。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龙头单位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孵化在甬企业近60家。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与宁波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成效显著。

  风从“浙”边来,势在甬城起。名城名校的双向奔赴,激起浪花无数。

  人才聚集

  优秀人才接茬冒出,高端人才奔“甬”而来

  “字节跳动奖学金获得者,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A类会议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余篇文章,本研就读期间共获得4次国家奖学金。”

  去年7月,一名浙大AI少年,被广为传颂。

  他就是来自宁波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黄融杰。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宁波科创中心主任尹建伟表示,市校合作以来,浙大面向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打造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构建了跨学科交叉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浙江大学已在宁波开设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等10个工程专业,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9000人;通过“四链”深度融合、基于开源开放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质生产力高水平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人才引进的大平台。

  “我们常说,筑巢才能引凤。这个‘巢’,不仅仅是相关的顶尖公司,还有像我们这样的高校平台。”尹建伟表示。

  近年来,通过浙江大学在甬各科研教学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吸引大量海内外高端人才落地宁波。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内外著名头部企业高级工程师、华为天才少年、苹果学者等……一大批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奔“甬”而来。

  今天的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和宁波科创中心,已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产业“智变”

  产学研深度融合,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百年学府的智慧清泉,润泽着“港通天下”的产业沃土;东海之滨的实干基因,让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成为现实。

  在宁波舟山港,打造了一个拥有100余辆、全球最大规模的港口无人驾驶集卡混线作业车队,为港口运营带来了巨变;牵手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光电实验室,共同研发国产高端显微镜产品,获国家科技奖励;研发首套面向金融场景的工业级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应用在宁波银行等机构的信贷及风控场景;研制基于区块链的“数籍一链通”、碳资产管理等实用软件平台……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科创中心和宁波多家龙头单位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赋能企业创新创业。目前孵化在甬企业近60家,校友获宁波市软件行业“二十年风云人物”2项。

  抢占新赛道,引进新团队,一系列人工智能科研平台落户宁波。

  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与宁波大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中心”,并发布全国首个产业链大模型iChainGPT。运用超前预警人工智能AI技术,分秒级分析电气隐患,在宁波镇海等区域进行试点,电气风险隐患总数下降60%。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余姚市机器人研究中心)揭牌7年来,已与13家余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深度下沉企业,将研发与生产直接打通。

  像潘云鹤这样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浙大人”,在宁波还有很多。

  高校的“智造基因”、企业的“实战血脉”、政府的“政策活水”深度融合,催生出“1+1+1>3”的裂变效应。以平台为舟,以机制为桨,产学研合作的“生态雨林”愈发茂盛。

  科技惠民

  医疗资源跨城联动,“润泽”百姓生活

  宁波与浙江大学的合作不止于技术突破,更着眼于“科技向善”。

  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与宁波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展开了深入合作,从医院建设到医疗服务,从人才培养到科研教学,双方携手共进,为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在余姚,浙大二院与余姚市人民医院开展合作,成果丰硕——

  2021年起,余姚市人民医院挂牌成为浙大二院余姚分院,双方通过专家下沉、远程会诊、专科共建等方式,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与浙大二院合作后,短短几年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疑难危重患者收治数量增长104.14%,三四级手术台数增长20.14%。

  在北仑,浙大一院与北仑区人民医院牵手,成效明显——

  自2008年起,浙大一院全面托管北仑区人民医院,16年来持续投入医疗资源,帮助医院从二级甲等成功晋级为三级乙等医院,并启动三甲创建。托管后,群众满意度从77.8%提升至90.22%。

  在宁海,宁海县第一医院挂牌成为浙大二院协作医院,实力大增——

  2024年,挂牌成为浙大二院协作医院后,通过设立名医工作站、派遣专家团队等方式,在宁海县第一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专科医、教、研水平。

  回望合作历程,双方始终围绕“地方所需、高校所能”,将实验室的“星光”与产业的“朝阳”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发展,更紧密的市校合作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答题”,也必将交出“新答卷”。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