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一开年,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副所长朱良柱就抓紧推进金属支撑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看着国内关于创新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倍感振奋的他忙着在企业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验室之间两头跑,“目前正处于第三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品的测试、反馈、优化阶段,希望早点开发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不锈钢支撑燃料电池,为国内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出份力。”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产业,越来越多像朱良柱这样的卓越工程师,成为宁波这座制造业大市向智造转型的关键力量之一。如果说实验室需要解决的是“从0到1”,那么,一个个工程技术项目、企业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则要在“从1到100”发挥关键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7月,省经信厅、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人力社保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明确要贯通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评价与职称体系接轨,加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平台支持力度。首批入选的省卓越工程师培育支持对象中,宁波以105名的总量居首位,同年还入选1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1家省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首批省卓越工程师培育支持对象之一的严旭丰,是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磷酸盐研究所所长,主要负责技术战略规划制定和磷酸盐正极及相关材料研发工作,帮助公司实现效益超3000万元。其中,在新型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磷酸焦磷酸铁钠NFPP)方面,通过原材料选型及工艺优化,实现高压实、高容量、长循环的平衡,达到了行业领先。
寰采星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宗义则带领团队改进并定制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通过创新卷对卷双面蚀刻、曝光技术工艺路线,攻克高精度金属蚀刻等关键精密加工技术,生产工艺更加稳定,产业化效率更高,产品良率大幅度提升,并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基本达到国际先进企业对高端精密金属掩膜版的最高标准。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同样不能放弃。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同样可以焕发出新质生产力。”朱良柱表示,自己作为从高校研究员跨界到产业赛道的“工程师”,一直相信宁波强大的制造力量,也相信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方面的巨大潜力。
着眼未来,久久为功。一系列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系统部署“组合拳”,聚焦“技术突破+产业需求+制度创新”,通过政策协同、机制创新、生态优化等抓手,在四明大地上悄然进行。
围绕“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积极搭建科教人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探寻人才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特别是聚力100余家“大优强”培育企业、600余家单项冠军企业及培育企业和36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进一步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只需“跨过一条马路”——在宁波工程学院前湾校区汽车学院,这样的情况已是常态。作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其深度融入当地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通过和吉利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探索数字化汽车产业卓越工程师“双元制”联合培养项目,抓紧培养产业急需、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类人才。
“学校以专业课为主,对社会实践体系感知能力还没那么强,‘产业教授’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去年,按照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联合部署,宁波灵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铁刚有了“产业教授”的新身份。到2027年,我市将选聘约300名“科技副总”和200名“产业教授”,以更为直观的“产教融合”,共同培养行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们把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专项纳入全市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希望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具有宁波特色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激励更多年轻人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市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说。
根据年度人才工作要点,今年我市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在首批挂牌的10个工程师学院基础上,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领域建设2个卓越工程师学院、5个产业工程师学院,新培育卓越工程师100名左右。(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黄合通讯员勇祖轩余复伟)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