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电影《哪吒》带火的东海龙王也可算是宁波"文旅代言人"
2025-02-17 07:1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东汉时羽人龙虎纹砖,采集于余姚丈亭镇。(图源自陈元振、孙勤忠编著的《余姚古砖》)

  《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也带火了电影中的东海龙王。

  银白色的长发、英俊的面容、威严的眼神、闪亮的盔甲……《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中,敖丙的父亲、东海龙王敖光,一亮相便圈粉无数。

  说起东海龙王,东海之滨的宁波人可以说是相当“熟悉”。

  “东海龙王?阿拉宁波人从小就和他‘打交道’!”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周静书接受记者采访时打趣道,“要是龙王来宁波考察,那可以说是‘故地重游’。”

  周静书解释,在宁波,与“龙”相关的地名就有2000多个,延续千年的龙舟竞渡、奉化布龙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更是早把龙文化刻进了宁波人的DNA,融入城市的血脉。

  东海龙王在宁波留下“基因密码”

  周静书笑着揭秘:“宁波先民靠海吃海,自然把东海龙王当‘海上业主’供奉着。”

  在宁波,青山绿水间,龙的印记无处不在。

  “宁波的龙文化,首先藏在地名里。”周静书指着地图上的“伏龙山”“五龙潭”“龙观乡”等地名,如数家珍。

  据统计,宁波与龙有关的地名有2000余处,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二。从慈溪的龙山、余姚的龙泉山,到海曙的五龙潭、镇海的九龙湖,每一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以龙命名的村落、街道、路名、寺庙等,更是遍及宁波各地。如云龙镇、龙观乡、跃龙街道等,龙观乡的村名有龙溪村、龙峰村、龙谷村,还有宁海龙宫村、鄞州画龙村、北仑龙底村、慈溪伏龙山村,龙山镇内更有伏龙寺、伏龙路、龙头场、龙门坊、龙脊柱等,在宁波中心城区,也有潜龙巷、潜龙社区,不胜枚举。

  周静书说:“宁波与龙相关的地名数量众多,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宁波的自然地貌,更蕴含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除了地名,宁波的古建筑中,龙元素应用也极为广泛。位于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会馆内的建筑脊部、朱金漆木雕、石柱等地方,都装饰有龙纹图案,尤其是大殿正中的一对蟠龙石柱,形态逼真,构思独特,为国内罕见的石雕工艺精品。

  宁波天童寺等寺庙建筑的正脊上,也常装饰有龙吻(中国宫殿建筑屋顶所用装饰物)。天一阁的秦氏支祠,也大量采用龙纹木雕、龙吻等作为装饰,整体恢宏大气。这些古建筑中的龙元素,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

  在宁波,龙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如海曙的《五龙潭的传说》、余姚的《龙泉山的传说》、慈溪的《伏龙山的传说》、奉化的《惠政龙开县江》等。

  “宁波的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周静书说,从汉代至清代的龙形纹砖,到寺庙建筑中的精美龙饰雕刻,再到甬式家具、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等传统工艺中的描龙、刻龙、绣龙,这些元素与宁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是宁波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化布龙。(邱文雄摄)

  宁波龙文化的“活态传承”

  如果说与龙相关的地名是静态的“基因密码”,那么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特别是龙舟竞渡和奉化布龙,是动态的“文化活态传承”。

  宁波的龙舟竞渡风俗源远流长。从史前的文物来解读,8000年前余姚井头山遗址已出现木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已有独木舟和雕花船桨,这既是当时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使用的器物,也是龙舟的雏形。

  鄞州云龙甲村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铜钺,则证明了敬龙娱人和羽人竞渡的民俗,在2000多年前已兴盛起来了。图案中镌刻了双龙高悬,头戴羽冠的4人奋力划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民众敬龙娱人的民俗活动场景。

  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羽人竞渡”实证。北京申办奥运会时,作为中国悠久体育竞技的实物史料,羽人竞渡纹铜钺成为申报依据之一。

  龙文化还深深影响着不少宁波的民俗活动。如农历二月二,各地有“龙抬头”活动;宁海西岙村在正月十八的晚上举办行大龙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中秋节,在东钱湖、黄古林一带要举行“斗画舟”活动,也就是龙舟竞渡。

  如今,宁波的龙文化也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在文旅赛道上各种“出圈”:

  奉化布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至东南亚,是宁波的一张“非遗名片”;

  鄞州东海长龙,在全国舞龙大赛中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云龙镇“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已成为遐迩闻名的特色节俗品牌,2014年,云龙镇荣膺首个“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称号;

  而北仑小浃江龙舟赛,更是“卷”出新高度,通过央视全球直播,成为“国际赛事”……

  “龙文化深深烙印在甬城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民俗风情中,宁波也成为游客了解龙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周静书说,从这个角度说,东海龙王可不就是宁波的“文旅代言人”?

  宁波“借龙”出圈,不止于神话

  面对《哪吒》带火的国潮IP热,宁波如何把握住“借龙”出圈的机会?

  “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明特色,不仅是宁波的文化符号,也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周静书说,“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龙文化,宁波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还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他认为,龙文化不仅是历史,不止于神话,更可能是未来的文化IP。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宁波龙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宁波民俗的“打开方式”,以象山的《龙女嫁渔郎》传说和鄞州的《龙王招婿》传说为蓝本,打造东海龙王在宁波不仅掌管降雨工作,还兼职“婚恋中介”的有趣形象。

  “这些故事不仅充满趣味性,也为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周静书说。

  宁波市影视产业协会监事长朱友君认为,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IP成为各地争相挖掘的热点。从《哪吒》到《封神》,神话故事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AI技术的应用,宁波的龙文化表达,不妨再‘大胆’一些。”朱友君建议。

  比如,宁波有2000多个与龙相关的地名,可以将这些地名连成“龙脉地图”,游客通过APP解锁任务,在伏龙山拍“降龙十八掌”打卡照,去五龙潭找到隐藏款AI龙,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里就会蹦出3D小龙人导游等。又或将宁波特色景点、民俗文化融入剧情,打造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地域特色的动画电影等。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廖惠兰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电影《哪吒》带火的东海龙王也可算是宁波"文旅代言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2-17 07:16:00

东汉时羽人龙虎纹砖,采集于余姚丈亭镇。(图源自陈元振、孙勤忠编著的《余姚古砖》)

  《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也带火了电影中的东海龙王。

  银白色的长发、英俊的面容、威严的眼神、闪亮的盔甲……《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中,敖丙的父亲、东海龙王敖光,一亮相便圈粉无数。

  说起东海龙王,东海之滨的宁波人可以说是相当“熟悉”。

  “东海龙王?阿拉宁波人从小就和他‘打交道’!”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周静书接受记者采访时打趣道,“要是龙王来宁波考察,那可以说是‘故地重游’。”

  周静书解释,在宁波,与“龙”相关的地名就有2000多个,延续千年的龙舟竞渡、奉化布龙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更是早把龙文化刻进了宁波人的DNA,融入城市的血脉。

  东海龙王在宁波留下“基因密码”

  周静书笑着揭秘:“宁波先民靠海吃海,自然把东海龙王当‘海上业主’供奉着。”

  在宁波,青山绿水间,龙的印记无处不在。

  “宁波的龙文化,首先藏在地名里。”周静书指着地图上的“伏龙山”“五龙潭”“龙观乡”等地名,如数家珍。

  据统计,宁波与龙有关的地名有2000余处,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二。从慈溪的龙山、余姚的龙泉山,到海曙的五龙潭、镇海的九龙湖,每一处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以龙命名的村落、街道、路名、寺庙等,更是遍及宁波各地。如云龙镇、龙观乡、跃龙街道等,龙观乡的村名有龙溪村、龙峰村、龙谷村,还有宁海龙宫村、鄞州画龙村、北仑龙底村、慈溪伏龙山村,龙山镇内更有伏龙寺、伏龙路、龙头场、龙门坊、龙脊柱等,在宁波中心城区,也有潜龙巷、潜龙社区,不胜枚举。

  周静书说:“宁波与龙相关的地名数量众多,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宁波的自然地貌,更蕴含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除了地名,宁波的古建筑中,龙元素应用也极为广泛。位于三江口东岸的庆安会馆,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会馆内的建筑脊部、朱金漆木雕、石柱等地方,都装饰有龙纹图案,尤其是大殿正中的一对蟠龙石柱,形态逼真,构思独特,为国内罕见的石雕工艺精品。

  宁波天童寺等寺庙建筑的正脊上,也常装饰有龙吻(中国宫殿建筑屋顶所用装饰物)。天一阁的秦氏支祠,也大量采用龙纹木雕、龙吻等作为装饰,整体恢宏大气。这些古建筑中的龙元素,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

  在宁波,龙的传说也是丰富多彩。如海曙的《五龙潭的传说》、余姚的《龙泉山的传说》、慈溪的《伏龙山的传说》、奉化的《惠政龙开县江》等。

  “宁波的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周静书说,从汉代至清代的龙形纹砖,到寺庙建筑中的精美龙饰雕刻,再到甬式家具、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等传统工艺中的描龙、刻龙、绣龙,这些元素与宁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是宁波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化布龙。(邱文雄摄)

  宁波龙文化的“活态传承”

  如果说与龙相关的地名是静态的“基因密码”,那么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特别是龙舟竞渡和奉化布龙,是动态的“文化活态传承”。

  宁波的龙舟竞渡风俗源远流长。从史前的文物来解读,8000年前余姚井头山遗址已出现木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已有独木舟和雕花船桨,这既是当时日常生活与生产中使用的器物,也是龙舟的雏形。

  鄞州云龙甲村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铜钺,则证明了敬龙娱人和羽人竞渡的民俗,在2000多年前已兴盛起来了。图案中镌刻了双龙高悬,头戴羽冠的4人奋力划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民众敬龙娱人的民俗活动场景。

  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羽人竞渡”实证。北京申办奥运会时,作为中国悠久体育竞技的实物史料,羽人竞渡纹铜钺成为申报依据之一。

  龙文化还深深影响着不少宁波的民俗活动。如农历二月二,各地有“龙抬头”活动;宁海西岙村在正月十八的晚上举办行大龙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中秋节,在东钱湖、黄古林一带要举行“斗画舟”活动,也就是龙舟竞渡。

  如今,宁波的龙文化也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在文旅赛道上各种“出圈”:

  奉化布龙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至东南亚,是宁波的一张“非遗名片”;

  鄞州东海长龙,在全国舞龙大赛中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云龙镇“我们的节日·端午看云龙”已成为遐迩闻名的特色节俗品牌,2014年,云龙镇荣膺首个“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称号;

  而北仑小浃江龙舟赛,更是“卷”出新高度,通过央视全球直播,成为“国际赛事”……

  “龙文化深深烙印在甬城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民俗风情中,宁波也成为游客了解龙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周静书说,从这个角度说,东海龙王可不就是宁波的“文旅代言人”?

  宁波“借龙”出圈,不止于神话

  面对《哪吒》带火的国潮IP热,宁波如何把握住“借龙”出圈的机会?

  “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明特色,不仅是宁波的文化符号,也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周静书说,“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龙文化,宁波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还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他认为,龙文化不仅是历史,不止于神话,更可能是未来的文化IP。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宁波龙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

  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宁波民俗的“打开方式”,以象山的《龙女嫁渔郎》传说和鄞州的《龙王招婿》传说为蓝本,打造东海龙王在宁波不仅掌管降雨工作,还兼职“婚恋中介”的有趣形象。

  “这些故事不仅充满趣味性,也为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周静书说。

  宁波市影视产业协会监事长朱友君认为,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IP成为各地争相挖掘的热点。从《哪吒》到《封神》,神话故事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AI技术的应用,宁波的龙文化表达,不妨再‘大胆’一些。”朱友君建议。

  比如,宁波有2000多个与龙相关的地名,可以将这些地名连成“龙脉地图”,游客通过APP解锁任务,在伏龙山拍“降龙十八掌”打卡照,去五龙潭找到隐藏款AI龙,扫一扫二维码,手机里就会蹦出3D小龙人导游等。又或将宁波特色景点、民俗文化融入剧情,打造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地域特色的动画电影等。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廖惠兰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